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农村教师心理成长之历程 靳红茹
wangaixia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31
浏览

农村教师的成长到底要经历什么?我想应该是破茧而出之痛,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乐。

                                                                                                                              ——题记

       曾多少次,我们怀揣着一颗想成为名师的梦想,进行着无数的尝试,但梦想之船总是尚未起航,便会搁浅,或因动力不足,或因前有阻力,或因船下有暗礁。总之,自己总能找出无数荒谬可笑的理由来解释这一理想未能实现原因。人们常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一个人成败皆由此。胜则然,败则非然。但作为农村的一名小学老师,要想战胜自己克服障碍,成为名师,真的好难!

      首先是大环境。由于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上学无用论思想甚为严重。放学晚一会儿,就会骂你耽误他接完孩子上地干活,你敢让孩子买本书,他得骂你好几天。更有甚者还曾有过家长到学校骂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收辣椒为什么不放假,让孩子帮忙捡辣椒的。”天天对着这一群待教育的老学生,身心俱疲。

      其次是农村的教育环境。农村学校前些年国家支持力度小,基础建设薄弱,一副破烂不堪的模样,所以留不住老师。校长胆战心惊的哄着,唯恐到手的鸭子再飞了,但该走的老师还是身在曹营心在汉,逮个机会就跑了。而制度的松弛,却“便宜“了我们这群进不了城的老师了。工资低的可怜,又没有其他收入,工作学习动力不足。有地的种地,无地的经商,课间再绣个十字绣,唠个嗑什么的,开开心心乐乐呵呵的就这样过了好多年,别说名师了,工作踏实的老师,都被大家嗤之以鼻地认为没报酬的瞎干,该累死,该疯,该傻。我们不想发疯、累死,所以想成为名师的念头,刚一闪现,便灯油耗尽而灭了。

     谁会想到会有这么一天,教育的口袋会收紧,放飞的鸟要抓回牢笼,奔跑的羊儿要关进羊圈。骚动,烦躁,牢骚甚至有了抗议,但随之而来的农村教师工资的提高,浇灭了这些窜动的火苗。但圈养之后的体能训练,让人感到所获得的一切都是有代价的:统考,听课,上示范课。让人胆战心惊,夜不能寐,辗转反侧。老师对成绩的关注超过了学生,也超过了家长,,老师们哭,闹,骂,骂学生不争气,骂出题的刁钻,骂改卷子的变态。就这样闹腾了一阵子,消停了,也明白了:是自己错了,是自己不够用心。要抓学生,拼命讲,拼命练,反正就语文数学两门课,有的是时间。学习私立学校的老师的精神,没日没夜的讲课,咦,成绩提高了,大家欢呼雀跃。

    但有一种效应叫剧场效应,一个人站起来了,紧接着全体都会跟着站起来,折腾一番后,大家又都回到了原点。迷惘、徘徊、焦虑,路在何方?

       这时,大家眼前忽然一亮,课堂!大城市里什么课开的都有,语文数学一天都两节课不到,为什么能出成绩,而且在业余还学会了吹拉弹唱的技艺。对,一定在课堂。

       高效课堂的概念,提出了将近有二十年,甚至更久,我们第一次有了想了解它走进它的渴望。县里领导此时也雪中送炭,为我们请来了专家授课。以前听课,就是县城老师的表演秀,乡下老师的福利宴,吃饭,逛街,唠嗑,来时两手空空,回去时大包小包满载而归,城里的商铺都喜欢这个隆重而盛大的节日。

       而如今,老师听课时,提前占座、抢座,倒成了文明倒退的时尚,但它所折射出来的老师那颗求知的心,却是熠熠生辉的。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教育的作用的潜移默化的。在知识匮乏的岁月里,我们自负、狂妄,钱是一切的终极目的。撇掉自己的孩子干农活为什么?——钱!放弃教学经商为什么?——钱!甚至部分老师上好课成名师也是有目的的?什么?——钱!我们的价值观被颠覆,“三观”被扭曲。可当一切尘埃落定,我们信手拂去灰尘以后,我们才发现,我门丢掉了我们最该拥有的东西——

       我们不仅丢掉了“人家”的孩子,也同时丢掉了自己的孩子,对“人家”的孩子是良心的谴责,对自己的孩子则是终生的赎罪。

       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是相通的,育人的理念是一脉相承的。老师的博爱之心应该是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

       一个优秀的懂教育的家长到底对孩子的影响有多大?从陈美玲怀孕八个月考进美国斯坦福大学,四年后取得教育学硕士,并运用所学知识成功把三个儿子都送进斯坦福的事例,从杨澜、董卿这些知识女性努力工作给孩子做榜样的真实事例中,我门就能读懂一切。而当我们又看着魏书生运用自己的育人理念把自己的儿子送进了清华,听着高子阳把自己的两个女儿领进了名牌大学,而我们的孩子却成了学校最头疼的孩子时,我们什么的心都有了。——一个医术高明的医生怎么会把患病的自己的孩子救活,而把患同样病的“人家”的孩子治死呢?但一个医术低下的医生只会把两个孩子都治死。

      我们该如何弥补自己所犯的错误?恐怕唯有纠正自己的思想、播撒爱心、提高育人技能了。

      拼搏的方向有了,动力也有了,口号喊起来了,笔记做起来了,反思有点深度了。但闹腾了一阵子,有消停了,为什么?“手机”瘾又犯了,有人曾说,想毁掉一个孩子吗?给他一部手机就够了。但没有手机会怎样,毛坦镇中学的升学率可以诠释这一切。而我们成年人甩不掉手机却是因为惰性,我们多年来养成的轻言放弃以及总为自己失败嫁接原因的习惯。

    人往往主动改变是因为自己的成长点遭到的碰撞,疼了,才会有所行动,但仍需很大的勇气和毅力,并有一颗坚持不懈的心。而被动成长却容易得多。当年调到县城里同事及同学之所以现在优秀些,是因为他们学校采取了强硬的激励淘汰制度:人多岗位少,上岗福利制度又好,能者上,庸者下,拿枪顶着了头,逼得猪都得会爬树。

       而现在我们农村的学校虽然管理上严格了许多,但人少岗多教师任务重,老师们一个个累的抬不起腰福利又跟不上,再淘汰,校长一个人干了得了。

       但没有枪盯着头的威胁、没有逼猪上树的领导的我们该如何让自己优秀呢?唯有拿父母的责任,成为孩子们的榜样和那颗博爱之心来唤醒我们的灵魂了。

       用孩子们的前途做蓝图,用自己后半生的幸福作抵押,憧憬着优秀的自己总能自信的带出优秀的学生,自己的孩子成才后便能安享晚年,并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做一对神羡好伴侣。

    有了成长的动力和目标,但学习的规划是什么?学什么内容?答案首先却是教材和大纲,教师要完全能驾驭教材,并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运用于课堂教学,把自己、课堂、学生融为一体,做到情景交融。

    这看似简单的几句话,于永正老师却用了一生只做了这一件事,并最终成就了一位名师。我们估计成不了于永正了,但成为孩子们心中的名师应该是有可能的。

      什么是名师,把学生教出好成绩?当然只是重要标准,但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并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这也许才是我们的终极目的。

       理想的巨轮需要灯塔的引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物质的致富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精神世界的提升更需榜样的提携。名师工作室农村骨干老师和县城老师的合作交流形成合力抱团成长,应该就是县领导为培养榜样而成立的,交流、讨论、反驳、争执、展示,最终成长。

    学习的过程是枯燥的,信息的闭塞及农村寄宿制学校高强度的工作都会造成我们意志的再度消沉,再加上农村成员分散的工作环境使我们无法相互提醒鼓励,但一想到我们的使命和美好的未来我们就应该精神百倍。

       教师要想成长要学会给自己创造机遇,需要多次刺激生长点,那我们就给自己一次次心灵的彻底洗礼吧,深度挖掘自己内心的痛楚和伤疤,让他重新流血,刺激自己多次重温生长点揭疤之痛,让他拔节、再拔节,再给自己打上一针针鸡血,让自己枯木逢春,焕发出无穷的能量来。然后重新塑造自我的,脱掉自己的丑陋外衣后再盛装出现来个华丽的转变。当然这会经历破茧而出之痛,但来自农村的脑瘫女诗人吴秀华都能用:“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来干脆直白的表达自己对爱情对美好生活的强烈向往,并最终梦想成真、火爆全网,我们为何就不敢撕心裂肺却又一路高歌的来放手一搏呢!

      取经之路,漫长而久远,我们无论本事大小都要使尽浑身解数,来历经这九九八十一难,待取得真经之时,便会有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欢喜。那时我们心中便有了山川,有了河流,有了广袤的大地。胸中有了乾坤,便一切尽在掌握。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