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阅读了《大作家是这样写作文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以及《王莉的初中作文教学创意》三本书,其中《大作家是这样写作文的》可以定义为一本学生在作文写作过程中的工具书,通过对大作家文章的提炼和评析,达到对学生开阔眼界,灵活运用,掌握写作成熟的写作方法的目的;《好作文是改出来的》这本书主要是讲解如何对学生作文以及古诗文等文章进行批改、注释。其中包括对文章的总体批改,对诗文的修改,对仗字词的运用,来达到提高作文写作水平的目的;《王莉的初中作文教学创意》一书作者经过几年的摸索,对于初中作文该怎么交这个问题,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的成果和感悟:第一教孩子做人要重于教学生作文,第二作文课也是课,第三写作是特别需要激情的创作,作文教学也同样是需要激情的活动,从这三个方面引导学生对作文的认识,提升作文水平。下面我对这三本文献,作出以下综述:
《大作家是这样写作文的》一书中指出,中学的教学越来越像正规化,标准化,规范化行走,教师分析文章或者指导学生写作,总是主题、材料、结构、语言,或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地分析清楚。分析人物的,少不了找出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成分,写事的,离不开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等段落。写作的段落从各种文法来说都是有标准的。这种标准化的制定中,学生按照一个模式写出的作文,并不会突出自己的特色,所以说语文的写作不能像安装机器一样,按照图纸随意安装。如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一个题目,如果按照流水线的生产作业法,一个统一的标准学生写出的作文,在结构格式还有文法上。都极其近似、雷同,学生互相效仿,就无法突出作文教学的特色。如何通过作文教学和学生查阅大量的资料,写出具有自己风格的作文,本书知名作家的文章节选,可以让学校学生进行有效的借鉴。本书根据内容划分为歌声的礼赞、智慧的启示、回忆与叙述、闲情与理趣、湖光与山色、春夏秋冬、风雨晨昏、花草树木、鸟兽鱼虫。这些内容,几乎涵盖了文章写作的方方面面,使学生能够在阅读中有的放矢,在写作中轻易的找到自己的目标,学习大作家是如何对文章的把控和对风景人物等事物的理解。每一组文章后面的评析,对学生的写作提出了中肯的建议。这样,在学生的阅读过程中,每读到一篇,就会有所收获。通过大量的阅读,积少成多形成自己的作文特色提高作文水平。
《好作文是改出来的》的这本书,基于在清华大学附属小学的作文教学中的基本要求:会写一篇好文章,作为教师的研究题材,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提出了配套系统和使用的教学方法,指引学生从观察、累积、运用的三个方面努力,培养了学生的作文写作能力。如何在课内进行读写结合,用足教材进行仿写、续写、改编。在作文过程中加强与生活的联系,接受挫折,引领学生在每一节语文课上都进行练笔。通过每天学生的练笔,借助丰富的主题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通过日积月累的辩论练习,学生文思泉涌。在这种互相提高的氛围下,学生就拥有了不平庸的眼睛和不一样的气质,就能随手写出一篇好文章。而教师通过:篇首点评,眉批旁批、总评等各种方式,对学生的作文提出修改意见,认真负责的帮助学生提升作文水平。同时告知学生生活即作文,作文即做人,这无疑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现代生存和发展的必备能力,更是一种精神的涵养,可以用来打开生命的疆域,延长灵魂的轨迹。本书从记事,写人,想象,描写,状物,诗词,论述,读后感这八个部分分别对作文案例进行了评改。该书作者从引领学生作文的兴趣开始,从不畏惧写、不勉强写开始。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根据学生的发展性格,来制定学生的作文写作计划,对于每个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批改,引领学生对作文充满兴趣,使学生在一次次写作之后,经过老师的批改树立了写作的信心,提升了写作的兴趣。以往修改作文的方式一般是画圈错别字,标注写的好的部分,而本书作者的引导和修改,使学生感受到老师在批改时不是那么生硬死板,在无形中可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做修改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认同学生的情感,只有认同才可以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走进学生的内心。作者将修改习作第一步定位为陪伴,只有陪伴学生,与学生共同成长,学生才会拉近与老师之间的距离,提升作文水平。作者孩子们充实生活阅历,了解人生百态。作者认为,对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才能写出什么样的文字,并且还要静下心来在写作前有规划设计,根据主题进行大量的前期的阅读、积累、观察等,使学生心中有积蓄,有了积蓄便忍不住通过作文写下来,当它们写下来了,教师就要蹲下来欣赏,在修改上下工夫,好文章自然就能够这样改出来。
《王莉的初中作文教学创意》,阅读这本书后,感受最深的就是王莉老师对语文教学的满腔热情和充满创意的巧妙方法。无论什么时候,王莉老师总能用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努力挖掘出学生写作中的亮点,总是给予学生以信心和鼓励,让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把写作当成乐趣,不断完善与提高,写出了一篇篇富有生活趣味而又文采斐然的华美篇章。除了恰当的方法引导和写作兴趣的激发,王莉老师还特别注意将写作融于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去观察和感受生活,获得生动的写作素材与真实、深刻的心灵体验,写出富有真情实感、触动人心的佳作。书中作者用了四章的篇幅详细阐述了如何提升学生的作文水平:起始阶段:不急不躁,稳扎稳打;成长阶段:巧引善导,成就美文;冲刺阶段:高效指导,打造精品;制胜法宝,高分佳作。“降低标准,激发热情”,指教师或家长要减少或降低对孩子的要求,让学生消除畏难情绪,进而有勇气去尝试,有热情去获得成功。其中,降低标准是手段,激发热情是目的。例如:到字里行间去找亮点,如果作文结构混乱,那么就谈内容;如果作文内容空泛,那么就谈语言;如果作文语言贫乏,那么就谈字迹;如果作文字迹潦草,那么就谈主题......或者 “顾作文而言它”的方法,主要是用于批改写作水平比较差的学生的作文。把作文或日记当成对话的平台,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谈其他方面的优势。在作文本上留下一两行字或者和学生当面聊几句,对于中学生来说,这就是鼓励,就是温暖,就是向上的动力!“夯实基础,引起重视”从学生的各个学习环节开始,强化字迹的重要性。在学习各种内容的过程中,都要想办法提醒学生把字写好。教育是一项合力工程,在策划和组织这些活动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忽略了对家长的激励,要想方设法让家长参与班级活动,这是智慧教师的表现之一。孩子的特点是喜欢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喜欢做自己能够驾驭的事情,特别是七年级的学生,面对作文题目,帮助他们降低难度,使其快速下笔、顺利成文,才能让他们体会到写作的快乐,增加对写作的兴趣。另外通过精讲范文,对比仿写的方式:明确教学目标——精选范文——研究范文特点——提炼写作方法——做仿写训练。这个阶段能力目标要细化,宜小不宜大。仿写内容要少,即微写作。通过“明晰思路”帮助学生在动笔前思考清楚“写什么”、“表现什么”和“怎么写”这三个问题,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选材、主题和写作手法三大问题。要让学生明白“写什么内容更有意义,写什么内容更能表达出真情实感,写什么内容更能表现健康积极的主题,写什么内容更能表现出你是一个正直、善良、上进的好孩子。”通过阅读,关注抒情和议论。初中的阅读教学要开始关注议论和抒情,强调多种表达方式的综合运用。在学习叙事类文章时,要重点讲解“叙议结合”、“画龙点睛”和“卒章显志”等手法。“叙议结合”中的“议”即是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画龙点睛”中的“睛”即文章的主旨;“卒章显志”中的“志”即主题和中心,都常用议论和抒情的表达方式。实践证明,凡是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孩子,其阅读积累丰厚,语文素养也相应比较高,其理解、表述、鉴赏等方面的能力也很强。大量阅读将大大拓展孩子的视野,文学、历史、哲学、科学、军事、体育等方面的书籍,会大大增加孩子大脑信息的输入量,丰富写作的素材,触动孩子的情感,激发孩子的灵感。所以,随着阅读量的增大,写作能力也会获得明显的提高。
结合对三本文献的阅读,我在作文教学中发现的问题主要有:
一、学生方面的因素
中学生写作必须主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写什么,另一个是如何写两个。语文课程中尤其是作文,一方面,学生应该走出家门,走出学校,去感受生活,积累必要的写作材料;另一方面,他们应该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以获得灵感,启发思想,丰富语言。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高中生有着沉重的学业负担,他们有很多科目,有无尽的作业,并且经常参加考试,学生学习越努力,家和学校之间的“两点一线”就越多。虽然每个学期都有一定的写作训练,但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完成一篇作文往往要花一两个小时,但效果并不好。写作文已经成为一件耗时、行动迟缓、费力的事情,导致许多中学生害怕写作文。相对而言,语言部分的基础知识需要时间才能快速地得到结果,而且结果容易判断。因此,离考试越近,学生写作的时间就越少。在做练习时,他们通常只做基础知识,不写作文,或勉强应付。
叶圣陶曾经说过:“生命是源泉,文章就像一条小溪,源泉丰富而不枯竭,小溪自然生机勃勃。”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为一名学生,他必须寻找生活,才能写出一篇好作文。然而,在当今强大的信息社会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无限的虚拟世界。中学生也是这样。他们使用他们在网上浏览的信息,而不是他们对生活的感知。他们使用网络游戏而不是现实生活游戏。他们在网上阅读信息而不是阅读纸质书。他们在互联网上交流,而不是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在现实生活对世界的观察、体验和直接经验的积累只能说是越来越少。他们所拥有的只是间接的经验和知识。但这些直接经验是学生思维的基础。没有这些直接的社会体验和真实的情感体验,学生就不会有自己的真实情感和感受,他们也不会真正表达自己的思想,也无法写出好的文章。
虽然我们想改变中学生“重读轻写”的局面,但我们并不否认阅读对中学生写作的重要性。写作固然重要,但语言水平也很重要。语言水平就像戴珍珠的线,把材料制成美丽的文章。语言水平的提高与阅读量有关。但不幸的是,根据学校和家长的普遍理解,中学生的阅读量越来越少。在家里,所有与教科书无关的书都被称为“闲书”,压抑的没有生存的空间;更不用说在学校,学校图书馆和阅览室变了成一种陈设品,学生没有时间进行课后和报刊阅读。整天各种作业都做不完,无暇去看这些。学生压根没有阅读课外读书、报刊的时间与习惯, 整天各种作业都做不完, 无暇去看这些。学生自己的心里也明白:作文在短期里很难得到提高, 还不如把有限的时间放在那些能拿分的题目上。课本之外, 作文选就成为他们最大的读物, 作文选可以快速地帮他们应付各种考试, 背上几篇作文比花大把时间看书来得更为实际。
三、教师方面的因素
中学语文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十分繁重并且大多数语文教师都兼任班主任工作。所以很多语文教师不仅自身无暇去积累较多的写作素材, 少有“ 下水作文” , 而且时常会出现作文指导和批改不到位的现象。语文教师也想让学生多读多写, 但也面临着一些尴尬: 想让学生多读,布置一些课外阅读作业, 但如果教师没有时间做认真检查, 差不多就是一纸空文; 拿出课时来让学生在课内读, 时间却很紧张, 每周最多一节, 与所需相比, 少得可怜; 想让学生多写, 正如一些老师说的那样, 两个班的作文就像两座山, 不能及时而认真地批阅。虽然现在老师们都在探寻学生自批、互批等多种作文批改方法, 想把自己解放出来, 但教师亲自批改仍然是主要方式, 特别是对于写作基础薄弱的学生而言, 教师个别的、有效的指导更是不可缺少。然而, 语文教师繁重的工作任务使之很难做到顾及全部学生。
另外写作能力是一名语文教师的基本修养, 如果没有或欠缺写作过程中在构思、主题提炼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自身感受, 那么, 在具体的作文教学过程中就不会完全做到给学生有针对性的符合作文自身规律的指导。老师是教学生如何写作文的人。所以说, 每位语文教师都应该能写一手好文章, 但根据调查即便是某些重点中学也有大部分的老师平时很少写作。自己不是行家里手, 自己不做示范, 只能隔靴搔痒。教师作为教学的引导者,本身却没有参与到文章创作中, 完全脱离了实际, 成为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军师, 这样, 学生怎能写出一篇好文章。
方法影响着结果, 只有好的教学方法才能产生好结果, 才能写出好的文章。然而, 现今的作文教学方法过于单一、僵化, 教学过程也显得十分乏味。尽管每周两节作文教学的课程安排占据了中学语文课程1/3的学时, 但语文教学中“重读轻写”的状况比较严重, 让原本与阅读并重的写作地位更有所下降, 得不到师生的重视。现在作文教学“满堂灌”、“死记硬背”式的方式仍旧大量存在。写作的模式化也越来越严重, 自己写的越来越少, 抄袭的越来越多;独立思考的人变少了, 虚情假意的人变多了;抒发真情实感的少了, 投机取巧的人却多了。
首先, 作文评价方法落后。在作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的决策, 决定了此次写作过程的成败, 教师与学生没有形成一种平等的对话关系, 却成为一种居高临下的裁定者, 不是和学生互动的探讨者。另一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片面性评价。评价方式单一:考试评价为主,终结性评价、单向性评价、忽略了学生自我评价, 相互评价。每次作文的批改, 又缺乏针对性评价, 这样就不能很好地反映教学效果, 学生也不能从写作过程中中找出自己的不足。
所以结合对文献的阅读及以上问题的分析就如何提升中学作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激发学生写作兴趣
作文课堂是有别于传统课堂的一种教学模式。写作离不开浓厚的兴趣,能写出好作文的学生也一定是对写作充满兴趣得学生。老师和学生合作构建教学活动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共同体验心理情绪, 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得到提升, 升华情感体验, 提高审美能力, 最终全面提升文学素养与生活体验。
二、鼓励学生积极体验生活
写作教学主张“物——感——思——文”, 学生只有接触某类事物,触动情感,才可以形成思维,下笔成文。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学生观察真实的社会, 感受真实的生活, 书写正清实干, 表达实际的观点。真正的生活体验与生命感悟, 才能帮助学生积累更多的写作素材, 从而学会运用恰当的视角观察生活,书写生活,评论生活。正如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即教育”, 教师应当在生活里找教育方法, 为生活而教育,夯实教学内容。
比如, 在七年级学生写写景类的作文训练中,大部分学生反映最不喜欢的就是写景类作文,一布置写景类作文,学生就“头疼”,当然原因有多方面。最主要的原因一方面,学生由于学业的繁重,很少走出家门,很少去亲近大自然,去领略真实的美景;另一方面,即使在假期,在家人的陪伴下,到各个景点去参观游览了,也只是简单看一下。这些景物没有真正走入他的内心,没有触动他的情感,没有达到让他想要用文字记述下来的冲动程度。所以一布置写景类的文章,就会出现这样的结果:一部分学生,要么学生就照搬照抄,从作文书上找一些别人写过的,关于著名景点的文章来充数;要么就是写的文章没有美感,缺乏思考,空洞、甚至纸片化。但是那些平时善于观察,有自己独特情感体验的学生,就能写出比较高质量的作文,他们没有一味去选择那些著名的景点作为自己写作的材料,而是从自己每天上学、放学路上经过的,或者说自己生活的校园、家园附近着手,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写出来的文章,也能让人赏心悦目。比如有的同学就选取了校园里边儿盛开绚烂的紫藤萝,有的同学选取操场旁边默默静立的白玉兰,有的同学选取家乡一条普通的小河等。因为融入了自己的生命体验,加之对这些景物有自己独特的情感,虽说写出来的同样是写景文章,但是却情真意切。再比如写记人类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总是从自己最熟悉的身边的老师、父母、同学入手,但是所选取的事件平淡无奇,甚至庸俗之至。想要表达母爱的,不外乎:半夜发高烧,母亲背着上医院;雨天忘拿伞,父母到校来送伞等庸俗的题材,达不到打动人心的目的。但也有一些学生,能截取自己与亲人相处的几个片段,比如写自己的祖父,从小教自己认识方块字,后来教自己背唐诗,长大后从唐诗中领略出做人的道理,从而来怀念祖父对自己的培养和教育,表达思念之情。这样加入自己真实体验的叙事,读起来就给人一种感动的力量。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指出:“假若有所感兴, 这当是不倾吐不舒快的, 则必须本于内心的郁积, 发乎性情的自然。”
三、给学生自由写作的空间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的实施建议中指出,“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的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
其实每次布置完作文题目,都会有一大部分同学提出来,“老师让我们自由写吧!”。孩子们不是没话可说,没事可写,而是对老师布置的这个题目无话可说。他们更愿意不受限制的,用自己的笔去记录自己生活中遇到的喜怒哀乐。我的建议是,在平时的习作中,不如给学生自由创作的空间,让学生自由去发挥,记述自己真实的事情,抒发自己真情实感。不用每次都要求学生按照作文的要求,按照一定的题目来完成写作。俗话说“开卷有益”,其实对于写作来说也是同样的,只要去写,都是一种提高。与其逼迫学生去写一些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不如让他从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对于我所教的八年级学生来说,我给他们规定的作文量是一周两篇,其中一篇我会指定题目,按照训练点来要求他们写作,但是另外一篇我会留给他们自由发挥,可以周记的形式呈现。通过一年的批改,我发现,往往以周记形式自由呈现的作文质量要高于我规定的题目作文质量。那些心思细腻的同学,会把这一周内发生的,最能触动自己的事情,记述下来,形成文字。他们不但记录了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而且把对自己影响比较大的老师、同学、亲人,记述下来,还加入了自己的思考、感悟。学生没有把这样的一篇周记当成是强加于自己的作业,而是把他当成对自己一周的总结。对自己这一周重要事情的记述,或者说对自己这一周心情的一个梳理。所以相比规定题目的作文来说,他们更愿意去尝试这样的写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们愿意去写,有兴趣去写,自然写出来的作文质量要高。
四、提供范文,让学生模仿着写。
对于一些必须要写的规定类的题目,而学生又无事可写时,给学生提供一些优秀的范文是最好的选择了。我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有些题目布置下来之后,两节课下来,学生抓耳挠腮,只挤出来几行字,白白浪费时间。针对这一情况,我会提前为学生找来几篇优秀的范文,让学生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就是研读这些范文,归纳整理里边的素材。从题目的拟定到文章的中心,从结构到内容,从语言到形式,甚至一些优美的语句,可以让学生背下来为我所用。经过一节课的时间,经过学生们认真的研读、归类、整理,第二节课再让学生动笔来写。这样再也不会出现一个学生咬着笔头、抓着脑袋、愁眉苦脸,想了两节课,才写出几行字的情况。最差的情况,就是把他所看到的作文内容整合、复述成自己的一篇文章。相对好的情况就是,通过看别人的文章,能够打开自己的思路,不再让自己的作文局限于狭小的空间。思路开阔了,可能很多自己曾经经历,但是没有想把它记入作文的事情,这时就会跃然纸上。通过参考别人是怎么样把生活中经历的琐事整合成文,也会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启发。同样的事情,也发生在我身上过,我从中能得到怎样的启发与感悟?是否与作者的不谋而合,是否有了独特的情感体验?都可以在自己的作文中得到体现。这对于那些写作水平不太高的学生来说,也是一种很有效的方法。
五、创新作文批改,讲评途径。
学生的作文完成之后, 教师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去进行批改, 而且要针对作文中出现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讲解。教师的单方面努力, 很难带来学生写作水平的真正提升。精心的批改花费时日, 却无法给予学生最及时的反馈。落实到后面的讲评环节, 不管是学生还是老师都对这篇习作已经记忆模糊,讲评效果会大打折扣,收效甚微。
作文的批改、讲评,如果光是教师的专利,这样对培养学生的作文能力是很不利的,叶圣陶老师说过,“改的优先权应该属于作者本人,所以作文教学要着重培养学生自己改的能力。”我在教学过程中制定的作文批改办法是:作文后,教师对本次作文总的情况进行评价,然后提出要重点注意的地方,先让作者自己改。自己先通读自己的作文,找出因粗心写错的字和写的不通顺的句子,并加以修改,最后在篇末自评中写上本次作文的写作思路,写作成功的地方,以及还需要改进的地方。然后是以组为学习单位,组长负责组织学生评改,先由作者朗读自己的习作,其他学生听,听后再由组长组织本组成员,对本组作者的文章进行评价。由组长组织本组的成员,每个学生对作者提出来值得肯定的地方,和需要改进的地方,最后由专人负责汇总,整理成一篇完整的评语,写在作者的评语后面。评完之后,作者重新写作。这样作者不但能够自己对自己的这篇作文做到心中有数,而且还可以参与到别人对自己作文评价的过程中。自己做的好的地方能够及时得到肯定,不足的地方能够及时听取别人有益的建议,而且这些建议是来自自己同龄人的多方面的建议,比之光靠老师评改,在时效性和评价角度方面,有很大的提升。
作文的讲评也可以由学生自己来做,因为每个人的作文,都在本小组内得到了展示,每个组员都会在心中为本组的每一篇作文给一个中肯的评价,所以这个时候,就可以让每组推荐优秀的作文在班级里面进行展示。可以让学生自己走上讲台,推荐自己认为优秀的作文,先大声的朗读自己的优秀习作,然后再谈成功之处,或者谈一下要改进的地方。也可以让班级里边朗读水平比较高的同学代为朗读。学生们看到自己的习作被朗读的这么有声有色,自己也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增强自己写作的信心。同时通过展示朗读,不但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了,还能够有助于其表达能力等综合素质的提高。
综上所述, 写作是一门讲求积淀的“慢”学科, 它对于学生的生活经历、认知程度、思维水准等因素都有较高的要求。作为教师, 应全方位打造作文课堂, 真正走近学生的生命体验, 帮助他们实现写作水准的整体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