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水英:管建刚作文教学阅读借鉴
caishuiyingyizhong发起了2020-11-21
0
回复
26
浏览

一、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概括: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的关键点,是他的作文教学有鲜明的、坚定的主张。他的主导思想是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写作文,创造性地写作文,享受作文。

首先,他坚定地认为,写作文说到底是关注写作文的那个“人”。写作文无非关涉三种人:一种是教作文的人,即老师;一种是写作文的人,即学生;一种是作文里的人。这三种人,“写作文的那个人”是关键,是核心人物,“教作文的那个人”是为了“写作文的那个人”服务的,即使“作文里的那些人”也往往是“写作文的那个人”。学生既然是作文教学中的核心人物,那么作文教学就应当是他们自己的事。反之,不以“写作文的那个人”为主体、为核心展开的教学不应视为最好的作文教学,甚至不是真正的作文教学。

其次,管建刚坚定地认为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说:“你的学生要是不懂得“写是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他们就不会知道写作的方向在哪里,他们写作只是受命于师的作业,他们永远享受不到真正的写作快感、荣耀和幸福感。”意思非常明白,“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是别人不能代替,只能学生亲历亲为亲悟亲身体验。为此,他语出惊人:“他人的施舍不能解决真正的温饱”,否则,学生就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学生应当自己去找饭吃”。他还十分勇敢而有见地地说:“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谁是作文教学的“救世主”?是学生自己。只有学生才能自己去擦亮作文这颗星星。在此,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人。其重要的理论基础,管建刚认为,“学生生活是他写作的金矿”,“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金矿”。所以,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开发内在的金矿,是开发生活的金矿。而这个重要的理论基础又建立在两点上,一是学生都有巨大的可能性,即有自己学会作文的可能性,而且有写好作文的可能性。二是,作文是学生自己的发现,用管建刚的话来说,作文是学生自己心灵的发现。可见,唤醒学生的“心”,就是唤醒学生的可能性,就是唤醒学生的写作信心和自豪感。基于以上的认识,管建刚的结论是:作文教学同样应该贯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他既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最佳路径”,更认为这是作文教学的方向,方向偏了、错了,结果必然是“南辕北辙”。这就是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张。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主张也是一个系统。在“让学生主动地、愉快地学会作文,创造性地写好作文,享受作文”主张的统领下,他提出九个具体的主张。这九个主张又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是“文心”重于文字”。文心”首先是学生写作的心灵,是心灵的醒,是心灵的敞开,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对理想的追求。而“文心”,管建刚将其聚焦在激发学生写作兴趣和写作意志上。他说:没有兴趣的写作是“死”的写作。

第二层次是“生活”重于“生成”。管建刚有一个精辟的观点:学生的作文不是另一种生活。即不要把学生的作文和学生的日常生活割裂开来。因此,“只要活着就有“写’的内容”。但是,学生不是为生活作文,作文也不就是为了生活。当学生具有幸福的意义的时候,作文才是幸福的。

第三层次,是关于兴趣与技能、发现与观察、讲评与指导、多改与多写、真实与虚构、课内与课外、写作与阅读。而这第三层次的主张也不仅仅是技术性的、技能性地,同样充溢着思想和智慧。

追求理想的作文教学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的动力,而理想的作文教学正在于教师自已再一次、不断地“过童年生活”。这正是管建刚作文教学主张的思想源泉。

二、评述:

日常教学中,作文的教学往往是费时低效的一个难点,教师难教,学生怕写。

一写作文,不少学生就叫苦不迭。长期以来,本来应当以“生命的表达和交流”为原点的作文,在“八股文”的历史因袭下,被完全异化为让学生遵照老师的指令,去说一些言不由衷,只是为了讨别人喜欢,以求获取高分的空话、套话、假话,使作文成了一种学生生命状态完全剥离的“技术活儿”。这不能不说是作文教学的莫大悲哀。而管建刚老师却勇于在教学第一线以自己实践与研究,吹响了作文教学革命的号角,彻底颠覆了传统偏重于学科知识、教师指导、课堂作文和作业的作文观,创建了“写作——发表——对话”的新作文教学模式,还建立了一整套以《班级作文周报》为中心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体现了“作文是生命的言说”、“作文是公众的言说”的新作文观。

的确,几乎每一个写作者都期望自己的文字能见诸报端。发表,既表明写作者的才华被认可,又象征着写作者获得了公众言说的权利。“发表,是言语学习的‘成功’教育,它给人以‘高峰体验’,它会影响人的一生。一旦习作成为指向发表的写作、成为学生自我表现和个性发展的主要形式与方式,学生通过文章的发表,源源不断地获得写作的动力和能源,写作教育就将形成一种良性发展的内在机制。” “如果作文教学从一开始就不断地强化学生的发表欲,这对于他们写作上的成材必将大有助益。”

教师要让学生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没有读者的写作是没有生命的写作。同理,没有读者的写作教学也是没有生命的教学。写作教学得不到根本突破的主要原因正是——学生从来没有体验到作文作为“一种公众的言说”给人带来的自尊与自豪,精彩与激荡。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中也有作文知识的教学和作文能力的训练,他的教学和训练,是建立在学生想写、愿写,想把作文写好写出来发表的背景之下的,他的教学与训炼,走的是“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路线,学生往往感觉不到这是教学,这是训练。这种教学与训练,或许难以用公开教学的方式呈现,却是一种最贴近学生实的教学,自然也就是一种极为有效的教学。他更多地从“学生是作文的主人”的角度,给作文以新的活力。他认为,作文本质上是靠学生自悟的,自悟是作文最重要的素质和能力,教师的指导无法替代学生的自悟,指导不当,反会阻碍学生的自悟。在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里,我们看到一个精心构建的写作动力系统框架,在这个动力系统下,学生自由地写作,积极地写作,努力地写作,想方设法地写作,有创意地写,自悟自得地写,学生反复地,也是主动地修改着作文,这种“我要改”的激情的焕发,对作文能力的提高极为有价值。在他的写作动力系统下,即便教师不再紧密地参与,学生也会因在写作动力系统所形成的写作旋涡中,而不动自动、不写自写,教师更多地是伫立一旁,静静欣赏。

管建刚的作文教学革命更多地是从“自由写作、生命写作、生活写作”的角度,给作文以新的诠释。他构建的生活写作为学生打开了一个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将传统的偏重于课堂作文的教学,转向了活泼泼的生活写作,他依托《班级作文周报》所开展的“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系列活动,形成了一个强大的写作场,学生徜徉其中,想写作,想把作文写好,想在《班级作文周报》上说话,说自己的话,说想说的话,他们对话,他们争鸣,他们感谢,他们批评,这是课堂作文所无法呈现、达到的作文境界。

三、可借鉴之处思考

1.教师本身首先应是真正的写作爱好者,爱思考常写作喜表达,有长期深刻的写作体验,才有可能给学生以适时的指导和点拨,才有可能有办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作为教者,只有理论没有实践是行不通的。

事实上我们的很多作文教学,并没有给学生一种真正的写作。它是一种伪写作、假写作。它以老师的喜好、应试的标准为出发点和终结点。老师的指导、训练,没有真正触及学生的写作动机的唤醒和焕发。现实情况是,很多语文老师自身没有切肤刻骨的写作体验,教学着力的是写作外在的文字的“术”,而不是学生这个“人”的写作生命的焕发和张扬。在此背景下,你“指导”得卖力、“训练”得热心,得到的回报将是学生的写作情绪上的对抗。

“语文教育实践中,首要的不是语言知识或技能的学习,也不是使人成为使用语言工具的熟练工匠,不应充斥着名目繁多的机械的训练或表面热闹的所谓的语文活动,而应贴近学生的言语生命的律动,帮助他们认识自我的言语潜能,唤醒他们的言语表现欲和对言语表现的热爱,让他们驾驭语言,体验言语表现的幸福和言语创造的乐趣·······”

2.课堂绝不是作文的主阵地。一周两节作文课,80分钟,学生用来写的不过40多分钟。课堂上的作文训练其实无法影响平时的自由作文,实际收效甚微。相反,只有学生平时有蓬勃的写作欲望,愿意自由写作,越来越积极得自由写作,课堂作文才能拥有活水源头。管建刚每周鼓励学生自由写作,利用作文周报激发学生持续的写作热情。自由写作的实际效果远高于两节课堂作文。

反观我们的作文教学,两周一次大作文,教师命题,学生苦思冥想,实在没啥写的就随便写点敷衍了事。到了初三毕业还是总写小学时背的那几篇,看不到多少进步。应在平时的小作文、自由作文方面多下功夫。

3.比起任何学科的教学,写作教学更需要成功的激励。管建刚持续激发写作兴趣的手段多样,教学中融入趣味性和游戏性。如具有操作性、实效性和迁移性的“动力系统”,有三大类。是等级评奖、积分活动、稿费活动。等级评奖活动中给发表文章的学生发写有鼓励语的“刊用纪念卡”,起“作文新苗卡”“作文小能手卡”“班级小作家卡”等不同的名称,设计坡度式激励方案,不断帮助学生获得写作成就感。教师要格外重视评奖细节,激励效果会更好。积分活动中设置基本分、扣分、加分项目,积分原则,积分评比表。稿费活动是物质刺激,稿费形式可以多样化,最终还是用于读书写作。

如“助力系统”中,如“佳句精选”让学生明白什么样的话是有生命力、震撼力和语言魅力的话。“故事争鸣”最能使学生发现自己的作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有了倾吐的愿望。“心语港湾”为学生开辟了一个交流心灵的场所,作文、心灵、情感连接在一起。“话题辩论”进一步发挥文字的交际功能,通过对话和辩论,使各自的精神世界更敞亮更畅达。“我的名言”可以锻炼学生的思考力。“想象接力”可以发挥学生的创作力,形成集体合作的创造氛围。还有“优先卡”“才运卡”“新星亮”“出专刊”“装帧大赛”“收藏童年”等助力作文教学的方式。

反思我们的日常作文教学,确实没有这么用心这么花样翻新地持续刺激学生写作的愿望,学生越写越无趣,越写越不想写,写作水平自然无法提高。今后可以学习借鉴这样的多种活动。

4.鼓励学生自己修改作文,帮助同学修改作文。既锻炼学生的能力,也适当解放了教师自己。课标中明确写道,从小学五六年级开始,就应该指导学生学会修改作文,初中更该如此。作文需要大量写作练习,但是改作文是一项极其劳累繁琐的事情。教师每次的精批细改,学生可能只看了一眼就搁置一边了,要指导和鼓励学生自己学会认真修改。每一次修改就有一次收获。学生在修改同学的作文时也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鉴赏能力。管建刚的作文周报印刷前,总要求入选作文的学生自己先修改,从修改后的作文中最终确定发表名单,还有专门的学生进行编辑、校对。这些环节其实都在锻炼学生的修改能力和鉴赏水平。

5.在训练学生作文时,管建刚也有不同的有效方式。如“听写作文”,即由老师读文、学生边听边记,录成文章。听写作文,可以综合训练边听边记的能力和笔录整理成文的能力,而且有助于发展思维。口语的极致是生活,写作的极致是艺术。教师自身要对写作有深刻的体悟,对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清晰明确,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如“作文活动日”进行作文的修改活动,找文病,写推荐语等;还可以用“修改—挑刺---训练”的模式。训练学生养成思考的习惯,培养鉴赏的能力。

6.内视:体验、想象、“心灵熔铸”

“作文是抵达心灵的。”写作的本质是人的心灵。教育从根本上就是对人(学生)心灵的开发,人(学生)的灵魂的培育。就作文教学而言,经历了同样的事情,为什么有的学生滔滔不绝,有许多话要说、要写,而有的学生却觉得无话可说、可写,关键在于能不能、会不会将外在的客观事件转化为内心的主观感受,感受是否丰富,没有这样的转化,就写不出文章,感受单一,就写不出好文章。也就是说,我们在作文教学中,不能只是引导学生学会“观察”,还要引导学生学会“体验”,而这正是作文教育关键的环节。“体验”之外,还有“想象”:“写一件事情,要把事情放电影似的显形于大脑,在心里把事情演绎,演绎不过来的地方,用自身的生活经历加以想象性的修复”。写作,某种程度上就是回忆,而回忆是不可能完全修复成原来状态的,它必有在“生活经验”基础上的“想象性修复”,而如管老师所言:“修复的情节往往比过往的真实更完美,更打动人,这就是写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