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注式阅读小议
夏都学校 万亚沛
“圈点、勾画,做批注。”相信一线语文教师,上课都会常说这句话,可见批注式阅读的重要性。而且新课标指出:“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习惯的培养、方法的传授和思路的点拨。也就是说,充分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而批注式策略便是迎合新课改理念的一种高效教学方法。批注式教学不仅能让学生在个体阅读中形成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读有所"得",同时还极大改善了教师的教学效果,尤为重要。
所谓批注式阅读教学,即教师依托“批注式”阅读法,并基于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理解能力、以及对文章的阅读情况等对学生进行的一种阅读指导的教学策略。批注式阅读是学生边读、边思、边批注、边总结的一种阅读方法,它极大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是迎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一种阅读方法,能极大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课前预习阅读是整个阅读教学的一部分,它关系着整个课堂阅读教学的成败。批注式阅读教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其第一步便是课前预习阅读批示。课前预习阅读批注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在课前批注过程中,学生也可以将自己对某一句话或者某个词的用法标注在与之相对应的位置,还可以将某一问题的答案在文章中划出了,也可以对整篇文章的写作技巧进行评述。学生可以依据自身的阅读知识对整篇文章进行自由理解,并将那些自己认为优美、有价值或者自己在理解上有难度的标注出来。例如,在朱自清《春》的课前阅读中,学生们可以将"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等划出来,并将“朗润”、“涨”、“红”、“赶趟儿”等重要词汇标出。当然,在课前阅读批注中,教师的作用在于指导,即要帮助学生理清脉络,把握文章大意。学生的课前批注虽然可以自主进行,但必须在理清文章脉络和思路的前提下进行,只有理清了文章大意,学生的阅读批注才更加具有针对性,才更加有效。
在课前预习阅读批注时,很多学生已经在课本的相应位置密密麻麻地作满了批注,但这些批注仅仅是学生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关键点,要想真正对这些"关键点"进行验证,还需要教师的“课中点拨”。在课中批注环节,教师要明确目标,基于教学重难点内容重新指导学生的批注,这时考验一位教师基本教学功力的一种表现。因此,在这一阶段,教师要善用技巧,灵活授课。
众所周知,学生的课前批注是零散而随意的,教师首先要将学生的批注进行汇总,筛选出有价值的作为教学内容来讲解。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先让小组内进行讨论,提出不能解决的批注类问题,继而让小组代表进行发言,然后,教师再将各个小组汇总的批注内容进行重新汇总,讲解。其次,在教学重难点处进行精心指导,耐心批注。例如,在朱自清《背影》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针对中心,提出以下问题:“课文总共三次写到背影,每次提到是在什么时候,通过对父亲背影的描写分别表达了作者何种情感?这对表现课文中心主旨有什么作用?”这种问题需要教师带领学生从课文的细微处入手,寻微探幽,进行细节性的批注,这种指导不仅提升了批注式阅读教学效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
课后批注是既课前预习批注、课中批注后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师生易忽视的环节。在该环节,教师要指引学生通过总结、反思与对比找出自身在整个批注式阅读中的不足与缺陷,继而不断改进,不断提升。在课后批注环节,教师要做到以下三点:首先,对整个阅读教学(从中心主旨、遣词造句、文章结构等各个方面)进行系统总结。即重新提示一些重要内容,提醒学生检查是否批注过。其次,及时回答学生关于批注阅读的难题。最后,鼓励学生通过对比各自的批注查漏补缺。例如,在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课后批注环节,学生A将自己的批注同学生B 做了对比,发现了自己将一个重要问题遗漏了,这一问题是:"第二段中作者描写了百草园中的哪些景物?分别从哪些角度、哪些顺序描写这些景物?"在该篇文章中,景物的描写十分重要,而A同学在批注过程中竟然遗漏了,但幸运的是,通过与B同学进行对比,A同学的批注又变得全面而具体了。可见,课后批注的对比对查漏补缺的重要性。除此之外,在课后批注阶段,教师要鼓励学生将不懂的内容趁机提出来,确保阅读难题无处遁。
古人有云: “授之以鱼,莫若授之以渔”,给人一条鱼只是一条鱼,吃了这条没下条,但是教给了人打鱼的方法就大不一样了,吃了这条可以打下一条。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学生掌握了捕鱼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