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艳冰:《安安静静阅读,春风化雨提效》
caishuiyingyizhong发起了2019-06-07
1
回复
23
浏览

安安静静阅读,春风化雨提效

许昌市一中  张艳冰

   

    [摘要] 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关键词] 阅读 现状 转变 体验

 

    老师说,让阅读教学更高效的方法可以概括成一句话:反复研读课文,提取学资源;设计清晰思路,安排学生活动;突现语言学用,注重技能训练制碎问碎答,着眼集体训练。

    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主要对学生进行习惯养成教育、能力培养和情感培育。其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最终目标是要教会学生自能读书。阅读教学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尽管广大的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做了不懈的努力,尤其是在新课改强劲的东风下,更是铆足了劲对阅读教学进行了探索,但客观地分析,阅读教学仍是当前语文教学中一个比较薄弱的环节。

    教学中,有些教师嘴上喊注重能力的培养,实际却搞知识的灌输;也有教师忽略阅读方法的渗透、归纳和阅读技能的训练。这就充分暴露了阅读教学中所存在的严重问题——多数教师阅读教学目标仍不明确或不甚明确。因此,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堪忧。让学生亲近文字、走进文本,以“真阅读”替换“假阅读”。成为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现状主要表现在:

    1.以“教”代“读”。教师在课堂上的阅读教学观念陈旧落后,教师以教材为中心,教学的目的和过程是学一篇解析一篇。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为完成教学任务,只看重问题的探究、知识的拓展,轻视学生的当堂阅读,时常只是让学生粗略地“扫描”一下,便急匆匆地去提问、去分析、去归纳,最后给学生几条规律,让学生背背,老师“教”的太多,学生阅读时间太少,很少真正走进文本。课堂因而造成学生的文化积淀太浅,缺乏语文功底。

    2.以“考”代“读”。为应对各次考试,教师将所要教学的课文,按照考试阅读模式训练学生,要求学生熟记难写的字词,背诵有关的文学常识及名言佳句,作一点理解性的归纳。把语文当做训练,后果严重:败坏学生的口味,将学生逼向“地下”,丧失思考,缺乏个性,不能让那些充满人性美,洋溢人文意趣的阅读成为学生的渴求,成为学生的精神享受。

    3.重“义”轻“文”。在指导学生阅读中,大多数教师凭自己的教学经验,习惯于扎进文意的海洋里,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看重的是对文章内在含义、主旨的体会,忽视了对文章语言表达的体悟和认识,仅有的涉及更多的也只是停留在词句“好不好”“为什么好”这个层面上。

    4.课外阅读量少。初中生除阅读课本外,很少接触到课外阅读,即使有阅读的,也只是浏览故事情节,自发式的、漫无目的的阅读,很少有同学认真细读精品,《中学生必读名著篇目》形同虚设。它不仅忽视了文学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阅读质量低下,也使学生逐渐失去阅读的机会和兴趣。

    “世界上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的确,做任何一件事情都要有定的规则和方法,你违背了就可能事倍功半甚至一事无成。读书亦如此,贵在得法,方法不当,等于没读。当你掌握到各种技巧与规则后,你就会少走弯路,你就会解决“会学”的问题,你也就能越来越多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了。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该给他们作适当的方法指导,让学生在读书时真正受益。

    二、初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途径

    (一)确定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有效目标应通过课堂阅读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教师在备课中,确定三维教学目标还必须细化、具体化,才便于在课堂阅读教学中落实。把三维教学目标具体化,应包括以下内容:1.教学对象;2.学生的行为;3.确定行为的条件;4.程度。如《三峡》三维教学目标拟订如下:知识与能力:⑴积累、理解“阙、曦、乘奔御风、属引凄异”等词语。⑵感知文中的形象,理解作者的思路和全文的主旨。过程与方法:⑴揣摩景物描写的艺术特点。⑵品味凝练贴切的语言,领悟深层意蕴。情感态度价值观:领会文中赞美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二)重视学生在课堂上多种形式的阅读

    新课标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加强对阅读方法的指导,让学生逐步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有些诗文还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如果说朗读、默读和诵读是指阅读的方式的话,那么,精读、略读和浏览则是指阅读的方法了。

在教学中,应当把朗读教学提到应有的高度来重视。在所有的语言实践中,朗读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它在语文教学中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它既能提高学生说普通话的能力,又能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丰富学生的想象,激发学生的情怀,培养学生的健康的审判观和高尚的社会主义道德情操。还应重视默读和速读。默读有利于提高理解水平,有利于加快阅读速度。速读可以节省时间,加快理解,增强识记,丰富知识,提高阅读能力。默读与速读,都要有专题训练,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进行,从而使学生不断提高阅读速度。

    在阅读教学中,精读、略读、浏览等多种阅读方法要综合运用,通过浏览迅速选择阅读材料,通过略读迅速抓住阅读材料中的主要内容,通过精读正确而有创见地理解阅读材料。例如:文言文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爱莲说》:一读,读准字音,疏通文意;二读,读出语气,培养语感;三读,读出情感,理解文意;四读,品读文句,体会内涵;五读,背读课文,积累词句。再如:文学记叙类教学的环节《下雨天真好》:一、美读——基础环节;二、悟读——理解环节;三、赏读——深层理解;四、写读——进层体验。诗歌教学主体设计基本环节《金色花》:一、自由诵读,初步体会;二、指导诵读,把握节奏;三、想像诵读,进入意境;四、理解诵读,领悟内涵;五、品味诵读,体会韵味;六、汇报诵读,表达情感。此外,阅读的方法还有很多,如“整体性阅读”、“寻找性阅读”、“浏览性阅读”、“鉴别性阅读”、“筛选性阅读”等等,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不断地探索和运用。

    (三)加强对学生的有效阅读指导

    教学的有效性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有效性,即教师的教学活动能否让全体学生学习有成效。语文教师的任务就是用感动激发感动,用感悟唤醒感悟,用思考启迪思考。那些经典的文字就那样静静的沉睡,它的丰富与厚重等待我们去发现。在课堂上,充分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实时且有效的指导。以免学生的阅读流于形式,泛泛而读,成为无效或低效的阅读。

    以共生互学(互享)的师生关系和渗透教师的生命体验为前提,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丰富学生的生存智慧、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宗旨,主要通过情感激发、语言品味、意理阐发和幽默点染等手段,让人体验到的一种富有教学个性与文化气息的,同时又令人陶醉的诗意美感与自由境界。对文字的敏感是阅读的基础,也是阅读的目标。让学生真正亲近文字,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思维。

    如学习安徒生的《皇帝的新装》一文,学生读了后,让学生用“       的新装”句子来说自己的感受,学生畅所欲言,说出了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整体感知的目的。从新课开始,就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让学生自我感悟,引导学生找句子、找词语、找标点,圈点勾划。学生交流时,始终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他们自由讲述,并适时点拨,我始终和学生一起沉浸在阅读中,一起欣赏着,一起感动着,并有效的调控课堂教学。在感悟关键字词时,当学生没有找到的文本中的关键字词时,我充分发挥了平等中的首席的作用,又及时指导。这样学生在动手动脑动口的过程中轻松的学到了知识,感悟了语文阅读的魅力。

    “语文课程与教学研究的重心,现在应该转移到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的建设上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变“鉴赏者取向”为“解读者取向”,也就是像正常状态下阅读文章时的阅读方式。例《窃读记》一文可采用了评注式阅读教学法,旨在让学生带着发现、探索的眼光解读文本,通过交流探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认识。一、自由诵读,把握全文大意。问题一: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问题二:你觉得作者是带着什么情感来写这篇文章的?二、用点划评注的方式把握作者情感。请学生阅读下列两则评注的示例,在文中另找出一处或者两处加以评点,揣摩作者情感。示例:我跨进书店门,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使矮小的身体挨蹭过别的顾客和书柜的夹缝,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哟,把短发弄乱了,没关系,我到底挤到里边来了。评注:一系列动词——轻手轻脚(“窃读”);急切,形象地刻画了“我”对于读书的深度渴望和“窃读”的复杂心理。示例: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评注: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描述出“我”独特的读书状态:物质贫乏、精神丰富。窃读,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在读书中体会快乐,在读书中感受关爱;窃读,在读书中学到知识,在读书中体会快乐,在读书中感受关爱,在读书中渐渐成长!

    总之,“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其重要的途径。”试想,忽视课堂阅读的语文课,哪怕戏演得再好,也不过是原地踏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收效甚微。没有阅读的语文课,学生也学不好语文。严华银老师在《让语文安静》一书的序言里说,语文课应该回归语文“人文性”学科的特点,其中有节写道:“让语文课堂安静。让学生真正自主并成为主体,静静地看书,静静地读书,静静地思索,接着与同学、与老师静静地研讨,悄悄地对话,正是在这一神圣的殿堂里,静谧的“情境”下,语文的营养如随风潜入的春夜细雨,在有无之间缓缓注入,于是,语文能力和素养的芽儿在无声无息中潜滋暗长。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