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蜗牛的信仰
许昌市第一中学 赵娜
[摘要]师者既要考虑到教学进度问题,又必须引导学生对课文深入阅读。通过深入阅读,梳理文章脉络,理解课文内容及表现形式,做到有所感悟,这是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之一。忽略了学生深入地阅读课文的过程,使分析架空,也就是忽视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及语感能力的培养,课堂上只剩教师拼命地讲解与分析。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开展学生、教师、文本的对话,这些“对话”反过来,又促进学生对文章的深入阅读,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发展了学生的语感能力。
[关键词]教学进度 慢 困惑 读 独立思考
最近几年,我们学校集体备课成常态,每周教研活动讨论教学进度时,我都发现自己是最慢的;每学期末,别的班级都早已开始复习,我还有没讲完的篇目呢。学生们、家长们都着急的来质疑我。我觉得自己就像一只蜗牛,而且是一只困惑的蜗牛,一边以自己的速度爬,一边内心无数遍地问自己——到底该慢还是该快?
我也曾经快过一段时期。当时想到自己作为多年的一组之长(备课组,嘿嘿),却每每都“落后”,我瞬间感到亚历山大。为此特意开启了疯狂听课模式,自以为收获非常大,因为有些语文课非常“高效”:具备教学思路清晰、重点突出、环环相扣、逐步深入等优点。还往往利用现代多媒体,比如幻灯片,设计的教学环节很多,展示的内容很多,课堂内容全面、丰富、完整。我如获至宝,博采众长地仿照着穷追猛赶,但却发现在自己的课堂上根本推动不了那些教学环节。
我继续疯狂听课,终于发现了“绝招”——那些教师在课堂上不是引导学生通过揣摩语言文字来理解文本的丰富内涵,即“披文以入情”,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和情感的交流(师生也在这一过程中互相交流);而只是在表达方式、文体特点、词语运用、写作技巧等方面下功夫。加上学生课前预习不足,对文本理解不深入,于是,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就往往成了那些教师的独角戏,满堂灌的分析代替了学生的阅读实践,“步步为营”的一个个提问成为牵引着学生向教师的“板书”设计靠近的阶梯,“提问群”的接连出现成为帮助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桥梁。这样一来,教学进度自然就快了起来,但是却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权利,“随口而至”的问与答没有丝毫的美感和激发力,完全看不到学生的创造思维,语文课堂也成了语言知识的跑马场和语文技能的训练场,而没有了“人”和人的生命情怀,更失去了这门人文学科理应散发的人文气息。
比较反思过后我发现,自己的语文课从每篇课文的第一课时就开始了慢半拍的节奏。这个发现让我迟疑、困惑。
让我决定继续保持原速的是我在博客上看到的一件事:四川某地有一代课女教师,初中毕业。没有接受过任何师范教育,没有学过教育学、心理学。不知如何抓成绩,更谈不上怎样速抓成绩。
这位女教师别无他长,只有一优点,就是善于读书,且普通话标准,音质优美。同学们都喜欢听她读书,上她语文课,听她读书简直是一种享受。于是,这位女教师,上课语文没有其他活动,就是带领学生读书,一篇一篇地读,一本一本地读;慢慢地读,细细地读。不认识的字和学生一起查,不懂意思的词语和学生一起查,然后,还是一如继往地读。
教学进度比别人慢,一篇课文多次读,你读,我读,大家都读;全班同学都多次地读。考试次数比人家少,学生喜欢与老师一起慢慢地读书。
第一次考试,她班的成绩,不太好。再考试她班的成绩,不太差。此后,她的成绩好于其他班的成绩。一年后,她的成绩远远好于其他班的成绩。看来,她学生的知识根系已经扎好。
我开始经常在脑海里反复重温这件事,特别是在各种考试的轮番轰炸中循环播放,给自己坚持慢下来的信念。
也许我是当今是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的理想主义者,我坚持认为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是需要“放慢脚步”的。因为那一篇篇文质兼美的课文,往往都饱含着作者浓厚的感情色彩。学生的情感活动能否和作者和课文中的艺术形象获得和谐共振,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课文的感情朗读来实现,要真正发挥读中悟的激活作用。尤其是文章里的那些太多的“沿途风景”值得学生们自己去欣赏,需要学生们自己去欣赏,而教师,仅仅是个引路人。
可是这个路真的不好引。一方面,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对文本进行“逐段串讲”、“逐句讲析”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发展的需要,课堂问答成了公认的行之有效的教学手段。余映潮老师也认为,“‘主问题’是阅读教学中立意高远的有质量的课堂教学问题,是深层次课堂活动的引爆点、牵引机和粘和剂,在教学中显现着‘以一当十’的力量。”可是,另一方面,学生能够提出主问题、解答主问题的前提是必须先读透文本。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现在的孩子,吃惯了文化快餐,都不喜欢潜下心来阅读,课堂上的读书声越来越小,优等生即使读了文章也不喜欢动脑筋思考,一些后进生,根本就读不进去书,眼里只有一个个单个的字符,不能连词成句,更谈不上连段成篇理解意思。由此我认为,教师在组织教学时,应吃透“两头”,一头是“文本”,根据文章本身的特点,有一条指引学生理解文章的思路,使学生更容易地与文本开展对话;一头是“人本”,能始终引发学生的阅读需要,激发学生读课文的高涨热情,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只有吃透两头,才能做到“以人为本,以读为本”,自觉地将“读”贯穿教学全过程,引导学生自读自悟,自求发展。
我们拿到课文,毫无疑问,总是先通读一遍,对课文进行“整体感知”,这是最自然不过的。所以我每篇新课的的第一课时一开课就只有一句话:“自由高声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流畅”,代替想方设法地巧设导语,或创设情境,或改变教学程序,出其不意地“直奔中心”等。接下来,我会给学生充裕的通读课文的时间,让学生借助各种阅读工具自由地、充分地朗读课文,反反复复地读、自由读、指读,并组织小组活动,带动后进生,对于难读的长句,我还会进行示范辅导。直到让每一个学生都能感知课文中的语言信息,把课文读通并初步读懂。我觉得,花这个时间,是非常有必要的。
为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我在课堂上通常会采用以下几种方式:
(一)自由读。在组织学生初读课文时,我安排学生采取自由读课文这一阅读形式。这种读具有全面性和全体性。让全班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地朗读课文,自己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但注意要出声读、大声读。这时速度快的可以多读几遍。这种方法,符合学生的心理节律,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使全体学生在书声琅琅中感知了全文,奠定了情感。
(二)选择读。这种读是在点上着力。在自由读的基础上,让同学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内容来读,或选择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一部分来读。这一环节可以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充分地展示自己。学生会无形中学会选择,学会评价。同时,也可促进同学间的互相学习与共同提高。
(三)接段读。这是点面结合式的朗读。因为课堂时间有限,选择性地读范围较小,不能让大多数学生都得以展示,因此无法满足全班同学的愿望。这就可采用接段读的方式,即让学生喜欢读第一段的同学站起来读,读完后坐下,再让喜欢读第二段的站起业接着读。这样一段一段接下去,到最后一段时,可提醒一下,还没读过的同学请抓住机会来站起来读。一轮下来,全班同学都能读到他最喜欢的一段,有的同学可能还会读好几段。这就为他们创造了充分读的机会。有的课文段落数较少,而每个段落又较长的,不宜用接段读,可选段改为接句读。
(四)分角色读。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读书感悟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在自读课文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并尊重学生的阅读体验,让学生进行交流,在交流中受到启发,得到提高。这样学生有了阅读的自主权,他们也就更爱读了。
这样一来,我的第一课时就占去了大部分时间。但有了这一个对课文充分“整体感知”的慢环节之后,我再由易到难、由表及里地提出主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再细读课文,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环节就水到渠成了。甚至很多时候问题是学生在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自己发现的,因为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必然产生疑问。接下来,他们要求解决问题的心情迫切,就会更加仔细地读,目标明确,就读有所得,读有所悟,这就形成了学习的最佳状态,达到大纲所要求的“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欲速则不达”,“厚积才能薄发”。如果说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也必须有一种信仰的话,我觉得应该像一只蜗牛一样,坚信等我爬上葡萄就成熟了,给我勇敢的力量,在慢中求深,在深中求精。语文课堂慢得下来,深得下去,每节课学生都学有所动,动有所思,思有所得,得有所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