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会:《文学作品的教学》
caishuiyingyizhong发起了2019-06-07
0
回复
11
浏览

文学作品的教学

            ——诗歌的教学

许昌市第一中学  高会

    [摘要]它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

    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被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教学步骤,推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进展。

 [关键词]体裁特点  把握内容  清晰清晰  创新设计 语言积累

 

    中学语文课本所载入的课文,大致可分为三大块:应用文本,文学文本,文言文本。这就是中学语文文本教学分为:应用文的教学,文学作品的教学,文言文的教学。文学作品的教学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一直以来都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诗歌又是文学的骄子,是文学的最高形式,所以,诗歌的教学其实是很难的课题。在诗歌教学中,应该做到:

    第一,把握诗歌教学的内容。

《新课标》关于第四学段(7--9年级)文学作品的教学提出:了解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样式;欣赏文学作品。这就对教学内容提出要求,即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各种文学样式的体裁特点。

    教学诗歌时首先应该了解诗歌的文体特点。诗歌是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毛诗-大序》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南宋严羽《沧浪诗话》云:“诗者,吟咏性情也”。它是一种用言语表达的诗歌,是用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的表达作者丰富的情感,集中反映社会生活,并具有一定节奏和韵律的文学体裁。它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诗歌的内容是社会生活的最集中的反映。(2)诗歌具有丰富的感情与想象。(3)诗歌的语言具有精炼、形象、音调和谐、节奏鲜明等特点。(4)诗歌在形式上,不是以句子为单位,而是以行为单位,且分行主要根据节奏,而不是以意思为主。

《新课标》对欣赏文学作品提出: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据此,中学语文诗歌教学要完成下内容:

    1.指导学生认识诗歌的基本特点和类别,了解有关作家作品及相关背景。

    2.进行朗读训练,提高学生朗读能力,背诵积累优秀诗歌,丰富语言。

    3.指导学生整体感受作品的形象和意境,体味作品的语言,感受作品的艺术魅力,感受和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4.学习诗歌鉴赏技巧,提高诗歌鉴赏能力,激发诗歌鉴赏兴趣。

    5.在诵读、感悟、鉴赏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6.通过诗歌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心灵,丰富学生的情感。

第二,注重诗歌教学的课堂设计。

    1.有清晰的教学思路。

教学思路,是对如何展开教学内容的想法,是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所规划的、所要实施的教学流程。它被划分为若干个教学教学步骤,推动课堂上有序地向前进展。例如,在教学《天上的街市》时,可以这样设计:

能力训练一:诗歌朗读。

能力训练二:诗歌赏析。

能力训练三:体悟情感。

这样,就使课堂教学思路简洁明晰。三次能力训练,每一次都组织起一次学生的品读活动,三次训练又有一定从易到难的层进关系。教学过程由于这几次训练而切分成几个教学板块,让人明显地感觉到教师领着学生在一步步前进,整个教学过程显现出了明晰的思路。

再如,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第3课《星星变奏曲》,初读诗歌,让学生体验变奏的旋律,在理解了作者时代背景之后,进一步朗读诗歌,深刻体味诗中诸多意象,体味作者对光明、自由、美好的向往意愿,自我牺牲的精神境界。同时,体验朦胧诗派的表现手法特点。课后的练习设置也是提示学生在反复朗诵的基础上完成,教师一定要指导点拨学生不要偷懒,生搬硬套自己对诗歌的理解。 

    2.有创新的课堂活动。

课堂活动的创新活动要有多种多样的角度,让学生更多更充分地直接接触语文材料,通过大量的实践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比如在朗读教学过程中,除了齐声朗读、个别朗读、分角色朗读之外,还要关注对文本的反复体味。例如,在教学《未选择的路是》时,其中的朗读训练可做以下设计:

    ⑴学生自由吟诵。

    老师点评。

指出本首诗歌的特点,这是一首哲理抒情诗。它表面平易,实则蕴含深邃的哲理;既是倾诉个人经历,也是表达人们的共同感受。

  ⑵请大家用内心独白的方式读诗歌。

  ⑶请大家用倾诉的方式再读诗歌。

老师朗读示范,学生听读。

同桌之间互相诉读。

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每一节的内容。

  ⑷自由诵读,直到会背。

  ⑸请同学朗诵。

  ⑹全班集体朗诵。

在这一训练活动中,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朗读诗歌,充分的感受文本本身。

另外,在诗歌朗读活动中投入的情感可细分几个层面:一是对读诗有神圣感,认为这是崇高的精神活动,先要沉静下来,净化一下心灵;二是对诗人有亲近感,通过朗读走近诗人,亲聆謦欬,仰慕诗人心灵境界;三是对诗作产生共鸣,消除与诗作的情感隔阂、时代隔阂、空间隔阂。 

例如,对戴望书《雨巷》“朦胧爱情”的体味,对徐志摩《再别康桥》的“绵绵别情”的感受,对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赤子之情”的体验。朗读之前,先要入情入境,满含深情,情致高昂,必引人视听、夺人心魄。此时,能使朗读者和聆听者均能领悟、品味诗外之意,达到只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境地。 

除吟诵外,其他的学习活动也各有天地,关键在于教师的设计。如:

    对话活动。如《雨说》:在春天里我们学习了《雨说》这首诗,春雨已对你说了这么多的话。现在,你想对春雨说几句什么话呢? 写几句诗或几句话都行。

    写作活动。如《理想》:诗人给理想打了许多比方,异彩纷呈,含义深刻。试模仿第一段也写几句。如《在山的那边》:以“我终于见到了大海”为题写一段话。提示:这个大海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生活的;可以是甜美的,也可以是苦涩的;可以是宁静的,也可以是狂暴的;可以是开朗的,也可以是阴郁的……

    对比活动。如《沁园春 长沙》:把这首词与《沁园春 雪》作比较,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三四百字的赏析短文。

    欣赏活动。如《致橡树》: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些诗句,为什么? 这首诗讲究节奏和韵律,读起来琅琅上口,有音乐性。试结合有关诗句作具体分析。

    3.语言教学的创新

“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是课标中关于语言教学的重要要求之一,此外,课标还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等等,诗歌的语言特点比较鲜明,凝练,隽永,富有感情,富含哲理。这就要求我们更加注重诗歌的语言教学。

语言教学最基础最朴实的方法是诵读记背,最自然最常用的方法是读写结合。语言教学的创新设计,从大面积上的语文教学来看,可以以“读写结合”为最佳切入口。诸如成语接龙、美句摘抄、提纲罗列、内容概述、人物素描、仿写学用、补说续接、原文改写、想象创编、读后随感、写法实践、自由表达、信息整合、作品评论、活动记录、定向探究、理由论证等等,都是常用的好方法。

但也有更为美妙的创意。“课文集美”就是一种——通过同学们创造性的劳动,含英咀华,将美好课文中更美的内容“浓缩”、“聚合”,使学生在品评体味的同时,学习、积累语言的精华。

同时,大量的诗歌联读也是积累语言的好办法。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