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波:《浅谈初中语文的小说教学》
caishuiyingyizhong发起了2019-06-07
0
回复
14
浏览

浅谈初中语文的小说教学

许昌市第一中学  黄波

 

    [摘要] 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这三者又都指向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教学要立足于三要素这个基本点去进行整体的分析。情节的编织,人物的刻画,环境描写的技巧,可从中遴选某一个点,深入进去细细品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抓好其中任意一个要素,以点带面,就可以贯串整个小说教学。

    [关键词] 小说情节  环境描写  人物形象  艺术手法

 

    小说是一种叙述性的文学样式,它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叙述故事和描写环境,形象而广泛地反映社会生活,具有其他文体所没有的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搞好小说教学对培养学生阅读、分析、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形象思维能力、特别是读写记叙文的能力,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初中生能够了解小说这种文学样式,在欣赏文学作品时,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说出自己的体验;品位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在课标的要求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十分重要,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小说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的难点所在。

    小说自身的特殊性也带来了讲解难度。小说的篇幅一般都比较长,老师在讲解的时候就涉及到关于重难点的取舍,老师想要在有限的时间里面面俱到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同时,教材中的小说很多都是节选小说,在讲解时就涉及到故事情节前后的连贯性以及必要的背景介绍,这些都为小说教学带来了难度

    其实,小说的环境、情节、人物三者是密不可分的,这三者又都指向了小说所反映的社会生活。因此小说的教学要立足于三要素这个基本点去进行整体的分析。情节的编织,人物的刻画,环境描写的技巧,可从中遴选某一个点,深入进去细细品读。在平时的教学中,只要抓好其中任意一个要素,以点带面,就可以贯串整个小说教学。

    一、梳理故事情节

    起小说,最吸引的就是故事情节。在小说教学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握好故事情节。这是读懂小说的关键,是欣赏小说艺术特点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文章的起点。小说的情节一般分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几个阶段。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一课,通过通读全文,它的情节为:潘家酒楼吃酒(开端)——护送金家父女(发展)——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高潮)——南门外逃走(结局),这个情节是以环境的转移为基准的。情节是人物性格的发展史,每个情节都反映了人物性格的某一方面。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以“于勒”为线索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以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组成全文的故事情节。人物形象也随着情节的展开而渐渐丰满起来。有些小说讲究故事的有头有尾,力求故事的浑然一体,滴水不漏。而现代小说往往故意打破这个情节框框,作者追求的不是"块状"的故事框架,而是一种流动的状态,人物不一定要有结局。这种结构方式,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更大。

    通过情节,可以分析人物形象,可以把握结构特征。

    二、体会环境描写

    环境描写是小说艺术的一个重要内容,小说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首先社会环境描写可以交代背景,可以推动情节,可以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如鲁迅小说《孔乙己》有典型的社会环境描写: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自然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可以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可以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如《孔乙己》:中秋之后,秋风是一天比一天凉,看看将近初冬;我整天的靠着火,也须穿上棉袄了。这就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渲染悲凉的气氛,推动情节的发展。联系小说的时代背景及典型环境描写,可以认识人物形象的思想性格上所打上的时代烙印,把握人物形象折射出的时代特征,达到揭示小说社会背景的目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对风雪的描写,作者从不同角度写风雪:有正面描写,有侧面描写,有通过人物动作、感觉写风雪,既写出了大雪的气势,也衬托了林冲这个落难英雄的处境。同时作者也以风雪的变化层层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正因为风大雪紧,林冲才要喝酒,才会在沽酒途中见到山神庙;正因为风大雪紧,草厅才会被摇振、压倒;正因为草厅被压倒,林冲才会到山神庙安身;正因为在山神庙安身,林冲才会暗中听到陆谦三人的话,促使林冲杀敌报仇,使林冲走上反抗的道路。

    由此可见,在小说教学中抓好环境描写这个点,可以深入分析人物心理,把握故事情节发展,理解主题。

    三、分析人物形象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分析人物形象是小说教学的中心环节。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多种多样,有肖像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神情描写、心理活动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等等如《林黛玉进贾府》中作者着力描写了贾宝玉、林黛玉、王熙凤三个人物,这三个人物主要是通过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林黛玉的外貌通过众人眼中的林黛玉,王熙凤眼中的林黛玉和贾宝玉眼中的林黛玉三次描写,既写出了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弱不禁风的一面,又揭示了她容貌标志,美丽多情而又多愁善感的一面。而林黛玉的语言、动作描写既表现了她注意礼节,顾全大局,办事小心谨慎的性格,又表观了她心态复杂多疑的一面。通过人物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贾府这一封建大家族人物地位的高低、环境氛围等。

    除了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以外,有些小说较多地运用了心理活动描写。比较典范的是《项链》,文章开头序幕部分用了大段的心理描写,写玛蒂尔德的“痛苦”和“梦想”,一共七次用了“梦想”一词,多次用“痛苦”、“苦恼”、“伤心”来刻画玛蒂尔德的心理,揭示她爱慕虚荣的性格特点。这也为她借项链的情节做了铺垫,和她后来的转变形成鲜明对比。  

    此外质量上乘的作品离不开对人物精妙的细节描写。所谓细节,即细微末节,小说中的细小情节是小说完整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生和环境景物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手段,值得发掘。例如俄国短篇小说大师契诃夫的《变色龙》便是巧用细节艺术的典范之作,值得我们细读和玩味。文中对“手指头”和“军大衣”的细节描写,在刻画人物形象、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小说主题等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刻画了奥楚蔑洛夫趋炎附势的形象,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揭露了沙皇专制统治的反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变化,体会作者实际是借此反映当时社会人物风貌,从而将矛头指向整个社会的用意。此处可引导学生联系现实生活中似曾相识的一幕,帮助学生了解社会、认识生活。

    《范进中举》文末的“胡屠户”接受“范进赠银”的细节描写非常出彩,其细节描写主要包括有“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地”、“把拳头舒过来”、“假意推辞”、“不等范进说完”、“把拳头缩回来”、“往腰里揣”、“千恩万谢”、“低着头”、“笑眯眯”等,以上这些细节描写,充分刻画出了一个“见钱眼开”、“虚伪”的市侩小人形象。这篇小说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在带领学生通读全文后,可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抓住攥、舒、缩、揣等关键细节描写重新阅读文章内容,使其能够充分感知和明确小说人物形象,对其准确把握该人物性格特征,增强其对小说内容的理解。

    四、揣摩表现手法

    优秀的作家能够熟练驾驭文学语言,运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及表达方式、修辞手段等,来构思文学作品,塑造文学形象。捕捉小说精妙技巧主要有三种方法:(1)文中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细节描写、象征、对比、衬托、铺垫、照应、悬念、巧合等)以及用它塑造形象时所起作用。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前后,胡屠户等人对范进态度的不同变化的对比。(2)文中特有的表达方式(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有何作用。比如《麦琪的礼物》结尾作者的议论。;(3)在语言运用上有何特点(例如:语言精练、句式整齐而有节奏感、用词准确而形象、词语丰富而多样),给读者提供哪些艺术审美情趣。

    综上所述,小说教学可紧紧围绕人物、情节、环境、艺术手法展开。因此,我们讲授小说的时候,就可以从这四个方面着手。根据具体的小说,选择最有特色的一点,深入研读。只有这样才能有针对性,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