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多文本阅读”,开拓阅读新思路
李佳倩发起了2021-06-11
1
回复
10
浏览

      吕叔湘先生在《语文教学中两个迫切的问题》一文中谈到了这种情况:“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看书。”其实,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自己心里也非常清楚,无论是学生中的语文学习尖子,还是一些知名的学者作家,大多在青少年时代有过大量自由阅读的经历,大量课外阅读是他们通向成功之门的必由之路。

    要打破阅读教学的这个瓶颈,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更要紧跟时代步伐,改进并发展语文阅读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背景下便有了多文本阅读教学的提出。前不久的郑州之行让我学习了这种新的阅读方式,接下来,我就从两个方面谈一谈此次培训的收获和反思,不当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什么是多文本阅读

这里我就直接引用丁亚宏主任对多文本的概念以供大家探讨和学习。丁主任是这样界定的:“多文本阅读是用比较阅读法进行的多文联读,让学生在大量多面的阅读中,通过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来体会、把握运用语言文字的规律。”她强调,我们要运用多文本阅读教学方法聚焦语文素养提升,更加关注的是阅读过程,尤其是阅读意识、习惯与方法的养成,思维的提升与发展。

新乡市语文教研员刘萍萍老师提出“多文本阅读指的是课外阅读不是课内多篇阅读,学生需要连结他们从教科书里学到的东西,跟补充读物里的“新”讯息。”相较于传统阅读教学用大量时间细细品读,关注指导精读,多文本阅读教学是拓展阅读教学的一种新形式,它更关注学生的阅读数量和速度,使学生阅读面得到拓展、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为目标、发展学生运用一定阅读策略自学一类文章的能力。

康爱春老师的讲座则明确指出多文本阅读并非泛泛而读,流于肤浅,它一样可以做到“聚焦重点进行精读、品读和赏读,真正做到略而不简,重在精。”这里面的“精”体现在“议题”的设置,需要我们选择有价值的议题,其一能够体现语文素养,其二是能够满足学生的需求。每一个重点或者难点就是一个议题,多个相关议题就形成知识体系。

丁亚宏主任还特别提出多文本阅读是单文本阅读的有效补充,不能越位,不能取代单文本阅读教学成为教学的常态。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是单篇阅读、还是多文本阅读乃至整本书阅读,都是阅读的一种方式,无好坏之分,优劣之别,若架好多文本阅读这座桥,让三者结合,融汇贯通,我们的阅读之路一定会走得更稳、更扎实!

二、多文本阅读有什么意义

(一)增加阅读量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九年义务教育的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达到405万字,并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整本的书。”

但是当前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教师仍然只重视语文教材中课文阅读的教学,常常不敢越雷池半步,但是课本本身的阅读量是远远达不到这个要求的,没有一定阅读量,学生也就难以形成良好的语感和厚实语言的积累。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能阅读三篇以上的文章,有效地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扩大了学生的阅读面,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二)提高阅读速度

快速阅读是一种技能,技能是需要训练的。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篇500字左右的精读课文要教两课时,略读课文要教一课时,教师可以慢慢教,学生可以慢慢读,这种单一的阅读教学方式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所得肯定十分有限。多文本阅读教学,一节课中要求学生阅读多篇文章,这就让学生的阅读速度得到了切实的强化训练,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三)学生“被动阅读”变为“主动阅读”。

传统阅读教学中学生被动去理解一篇文章,相对而言,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学生对一篇接着一篇文本保持着好奇感。尤其是在比较阅读中,学生的发现与质疑会源源不断地涌现。所以在多文本阅读教学中,学生有更大的兴趣去阅读。

(四)丰富阅读方式

单篇文章阅读、多篇文章阅读、整本书阅读,是人们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三种阅读方式,三者不可替代。当前我们的语文教学,一节课教一篇课文,用大量时间的咬文嚼字、感情朗读,关注精读、朗读方法的指导。我们有时需要细嚼品味式的慢阅读,有时也需要整体把握式的快阅读。多文本阅读教学,学生在一节课中阅读多篇文章,不仅加大了学生的阅读量,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多篇不同作家、体裁、内容的文章阅读中进行比较归纳、分析综合、深入思考,关注略读、默读方法的指导,这样就为学生学习多样化的阅读方式、终身阅读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养成阅读习惯

 有了阅读兴趣之后,重要在于阅读习惯的培养。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过:中小学的根本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习惯。这包括学生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就学习习惯而言,阅读习惯显得尤为重要。新课程标准下,大力倡导多文本阅读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阅读习惯是在一定条件下经常地完成阅读行动的需要,它使阅读者遵循一定的阅读方法形成阅读习惯的培养,既有阅读本身的意义,也有教育的意义。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让学生自己主动参与阅读实践,自己去积极感受思考,在积极的思考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中汲取营养。

 纵观我们现有的阅读教学严重地存在着课堂内外阅读脱节。课堂教学与孩子们课外阅读经常是两张皮,没有做到有效的衔接,学生课内所习得的阅读方法,未能在课外得到有效的运用,而且课内所阅读的课文也是零散的,缺乏整合。而多文本阅读犹如课内外阅读的桥梁,能有效地衔接学生的课内外阅读。因此,积极倡导多文本阅读教学,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习得和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从而更有效地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作为刚刚行走在多文本阅读教学路上的探索者,我们需要认识到多文本阅读丰富了语文教学的体系,创新了语文课堂的教学形势,提高了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益。同时,它对语文教师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丁主任明确指出多文本阅读对老师的要求,需要我们:“对语文学科育人价值有清晰的认识,有自主研读文本、组合文本的意识和能力,有构建语文知识体系、能力框架的能力,有设计阅读情境、活动的意识和灵活性。”我相信只要我们每一个语文教师深入地去研究和大力地推广它,那么多文本阅读这朵奇葩,就会在语文教学的天地里越开越艳、越开越美。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