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有感
lanxiaoyan发起了2021-06-11
7
回复
26
浏览

读经典,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读《白鹿原》有感

许昌市第十中学    兰晓艳

 

读《白鹿原》,书中好似有一缕乡土情愫,牵住我的心,将我沉入书缝纸页中,然后睁眼便能望见那广袤无垠的黄土高坡,黄沙遍地,不见生机,远处传来的秦腔若有若无,为白鹿原更添一抹悲色。依我看来,这“悲”便是《白鹿原》的底色,它是一曲哀婉的时代悲歌,让人感受那个祸乱时期百姓的苦累。

从时代环境上见“悲”,则可以说白鹿原上几经更迭的政权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环境。白鹿原的统治力量从最开始的清王朝到红军、再到国民党,最后到新中国成立后的人民公社等,呈现的是清朝灭亡到新中国成立前后五十余年的时间里白鹿原的种种是非,也是当时中国农村的缩影。记得书中朱先生说过一句话:这白鹿原就像一个鏊子,一面煎玩就换面煎。形容地尤其贴切:先是农民闹“交农”分了土地,后来又跑来国民党将土地收了回来,反反复复,政党间的斗争难以休止,最终还是苦了老百姓啊。小说中白鹿原的居民虽然是一个笼统的概念,不是一个特定的人物,却也是不可或缺的,从小说描写上看,原上的居民软弱胆怯,欺软怕硬,爱嚼舌根,以自我为中心,再者,且看白鹿原上动荡四起时,白鹿原百姓们的反应:不同军阀到来之时,百姓们只一昧妥协退让,默默忍受,而不懂反抗,最多便是在背后谩骂,最后再是墙倒众人推。这也体现了在当时中国农民在时代变局中仍然无措麻木,没有觉醒 无法领导中国革命……而且在阅读过程中可以发现,作者对待不同政治力量不偏不倚,都点出了他们的不足之处,这种历史观也是值得人们思考的。

《白鹿原》之悲,更充分体现在人物上,在我看来它对人性的揭露、对生命悲剧的塑造是全书中最为精彩的部分。

在全书中有许多人物形象都塑造的很好,其中我最先想要谈论的便是朱先生。说朱先生是一位神人,不如说他是一位圣人更为恰当。不为别的,只为他在这大乱世之中仍保留一份本心,坚守自我。正如鹿兆谦给朱先生写的挽联那样“自信平生无憾事,死后方敢对苍天”。不管是禁烟犁毁罂粟、在饥荒时督办粮食的清正廉洁、与民共苦,还是民族危亡时期的爱国情怀,都是他身上闪耀着的美好品德。不过让我更惊喜的,但是也不会顽固老化、一成不变,反而是充分汲取儒家精华的同时与时俱进,可谓是白鹿原上的一股清流。在那样的大乱大争之世,大多数国人迷茫失措,而朱先生便是当时先进中国人的代表,他们一心忧国忧民,是当时时代发出的最强音。

另一位想说的便是田小娥,全书的女性之悲集中体现在她身上,曾一度被卖被骗被杀。从一开始被卖给老财主,与黑娃真心相爱却不被白氏祠堂接纳,后来被鹿子霖诱骗去勾引白孝文,最后死在鹿三的刺刀下。但不可否认她的本性不坏,与黑娃的感情也是真挚可鉴,却被封建礼教判为“不守妇道”、“不知羞耻”,她因此被白嘉轩排挤,但其实在现在看来,这两个青年男女的相爱再正常不过。文中有一段情节讲田小娥附身鹿三引发瘟疫,这段情节虽然不科学,但展现的其实是田小娥对封建壁垒的不满和控诉,以此来展现封建礼教对旧时代妇女的毒害。

而书中另一位人物可以说成是全书中最为先进英勇的女性,那便是白灵,在她身上永远燃烧着炙热跳动的火焰。白灵从出生起便与众不同。书中写到仙草生产时看见天上落下一只百灵鸟,于是给她取名为白灵,这也暗示了白灵极其不平凡的一生。她生于封建宗族最坚固的白家,却仍闪着一双清澈透亮的眼眸,去学习先进知识、反抗封建婚姻,成为当时时代更替的强力推进者。不同于传统女性温柔恭顺的固化形象,她遇事果断,信仰坚定,注定是时代洪流中的一颗新星。加入党,她从来没有后悔过:从一开始宣誓时感到“浑身血液在沸腾”,到最后不向肃清派低头的决绝,她是那样英气、勇敢、无所畏惧。我们认为她“悲”,是看到她一腔热血最后死在肃清派手中,可怜她青春正茂,却英年早逝。而我们更能感觉到的是她的高尚:勇敢与鹿兆鹏相爱,忠诚于党于国家,用鲜血染就我们的五星红旗。她是一名烈士,更是当时悲惨时代的慰藉。

以上讲述到的人物分别代表了当时不同的群体,有先进知识分子、旧时代妇女、封建等级维护者等,除了朱先生有得善终外,其余人的结局都不算太好,这种人物本身命运的悲惨就足以将《白鹿原》之“悲”表现得淋漓尽致。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