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初探
chenyanan发起了2021-06-12
2
回复
13
浏览

初中语文课堂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策略初探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社会对人才的个性化需求和多元化需求日益凸显。这就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思维能力的训练。提升思维能力的重中之重就是要提升自身的问题意识。就初中语文课堂学生问题意识来讲,学生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学生问题意识薄弱。对问题思考不深入,只能够机械的应答老师的提问,而缺乏自己的思考针对这种现象,笔者认为初中课堂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营造良好课堂氛围,让学生敢于质疑。

根据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紧张的情绪下会导致整个思维水平下降。心理上的障碍,会让学生的自我效能感大大减弱,对新知识的探索欲望和兴趣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十分重要。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消除学生的紧张情绪让学生能够跟随老师进入课堂深入探究呢?笔者认为教师可以先给学生进行心理暗示,表明教师对学生能力的肯定,同时表示上课可以大胆提出自己的想法,不必有所顾忌,即使问错了也没关系。我在听课过程中就遇到过这样的案例,一位老师借班上课,本身和学生没有过多接触,可这位老师课前带着全体学生呼喊:“我是最棒的,我一定能行。我能和老师积极配合,这节课一定有所收获。”这样沟通下来,学生的情绪放松了,师生之间也形成了某种默契。结果这节课上的十分顺利,学生们问问题的积极性也非常高涨。还有一次我在教学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一词的过程中,课堂气氛沉闷,我就在讲课过程中补充了李清照的相关人生经历,李清照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气氛稍稍活跃。此时有一个同学突然问到“那她颠沛流离时他的丈夫去了哪里”很多同学笑了起来认为这个提问没有意义,可是我在教学中肯定了学生的这一提问,并追问学生让学生猜想李清照的丈夫在哪儿,课堂上学生的问题多了起来,给出了各种猜想,学生的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有时对学生不经意提问的肯定可能会带来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二、注重提问实质,避免无效对话

想要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问题意识,教师必须要注重与学生之间对话的有效性。很多课堂上老师的提问学生用是或不是,对或不对就能够回答,这样一来学生根本就不必进行深入思考,更不用说提出更有价值的问题。语文具有很强的人文性和开放性,与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紧密相连,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加注重对课堂内容与问题的挖掘,找到真正能够激发学生思维和探究欲望的问题,“以问促问”层层深入,让学生学会从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作者、读者、作品中的人物,从不同的视角看问题就会有无限可能。

案例再现:在教学《孤独之旅》一课时文章是从杜小康的视角出发来进行讲述,我在布置任务时让学生从杜小康父亲的角度或局外人的角度来看杜小康的成长历程。这个问题一出,学生们七嘴八舌纷纷讨论起来,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只拘泥于教学套路,更重要是教师的心中要有“好”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课堂“活”起来。

三、培养语文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

课堂中的很多问题从生活中来,尤其是语文学科与生活更是息息相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途径。生活中的问题更为具体化、复杂化,解决起来更具有挑战性。同时能够提升学生对情境性问题的解决能力。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新的问题,就会激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成为自己思维的主人。

课堂上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方法与技巧还有很多,笔者对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究还不够深入,提出的策略也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经验,还需要做进一步的研究。课堂是老师的主阵地,相信在教学过程中多反思,多总结,一定能够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完善对课题的研究。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