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字——汉字教学
songge发起了2019-07-26
2
回复
14
浏览

“食”字——小学汉字教学

前传:作为一位学文学的吃货,我在寻觅美食的同时也从中发现中国饮食文化内涵相当丰富,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篇文章就简要阐述我对于饮食文化与小学汉字教学的初步设想。

讲起中国饮食文化就不得不提一档综艺节目——舌尖上的中国,它让无数人都猛然意识到中国的饮食文化原来是如此的让人心驰神往,其实饮食文化不仅仅是在荧屏上能够体现出来,在汉字中也有大量与之相关的直接反映,许多汉字在一横一竖之间就在为我们讲述着中国古老的饮食故事。

在中华文化五千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饮食的文赋和古诗词是举不胜举,例如:

(一)文赋

1、《小雅鱼藻之什瓠叶》

幡幡瓠叶,采之亨之。君子有酒,酌言尝之。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君子有酒,酌言献之。 

有兔斯首,燔之炙之。君子有酒,酌言酢之。

有兔斯首,燔之炮之。君子有酒,酌言酬之。

翻译:

随风飘动瓠瓜叶,把它采来细烹饪。(幡幡瓠叶,采之亨之。)

白头野兔正鲜嫩,烤它煨它味道美。(有兔斯首,炮之燔之。)

白头野兔正鲜嫩,烤它熏它成佳肴。(有兔斯首,燔之炙之。)

白头野兔正鲜嫩,煨它烤它成美味。(有兔斯首,燔之炮之。)

2、《养小录》:

“黄橙四面用刀切破,入汤煮熟,取出,去核捣烂,加白糖,稀布裂汁,盛瓷盘,再炖过,冻就切食。

3、《红楼梦》记王熙凤说茄鲞的作法:

“把茄子刨了皮,切成丁,用鸡油炸了,再用鸡胸脯子和香覃、新笋、蘑菇、五香豆腐干、各色干果切成丁,拿鸡汤煨干,将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严,要吃时,拿出来用炒的鸡瓜子一拌,就是你吃的茄子。”

(二)、诗词

1、范成大《吴郡志风俗》:“上元,……爆糯谷于釜中,名孛娄(bó lóu),亦曰米花。”

2、苏轼《食猪肉》:“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3、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白酒新熟山中归,黄鸡啄黍秋正肥。”

4、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5、张可久《人月圆山中书事》:“松花酿酒,春水煎茶。”

6、曹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其中表示食物类别的有“豆”“猪”“肉”“酒”“鸡”“黍”“禾”“兔”“瓠”(hù)“橙”“茄子”“鲞”(xiǎng);表示饮食方式的有“煮”、“炙”、“煎”、“爆”、“烹”、“炮”、“燔”(fán)、“炖”、“冻”“刨”“炸”“煨”(wēi);表示饮食器皿的有“食”“壶”“豆”“釜”“盘”“罐”。

那么在了解熟知了如此多的有关饮食文化的诗词与歌赋,以及从中汲取到四种与饮食相关的汉字后,我们就可以将其串讲起来,这样不仅引起了小学生们的注意力,有能够系统的讲解同类汉字,下面就简要概括一二。

(一)五花八门的食物类别

中国自古就是农耕社会,在汉字中,有关农业文明的字比比皆是。“田”就是方块的田野,上面有纵横的阡陌;禾苗初“生”,古代画作“http://xh.5156edu.com/hzimages/jgf/jgf26116b7791.gif”,意指在一片肥沃的土壤中刚刚抽出茎来的幼苗两片薄叶破土而出;“散之膏土间,春苗比如栉”,“苗”的小篆就写作“http://xh.5156edu.com/hzimages/xz/xz3721agc66362.gif”了;及其既长,抽茎拔穗,佳谷成“禾”,“http://www.51bianji.com/ziti/dazhuan/e7a6be.jpg”的笔画里,稻穗甸甸,似有香气扑鼻。

古人除了吃主食之外,肉类食物也是必不可少的。肉的甲骨文写作“http://xh.5156edu.com/hzimages/jgf/jgf17111acc26885.gif”,就是一刀肉的形态,所以凡是跟肉有关的都用“月”字旁。古人在表示这些动物时,基本都是用象形的手法,比如“猪”,古文为“豕”,象形为“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BC--dongwu==/--BC6--zhu(zu)--/001shi/%5b1%5djia(1).gif”,“家”的古字为“http://xh.5156edu.com/hzimages/jgf/jgf24381b2807.gif”,房子里为什么有一头猪就是家呢?大概古人认为猪是温顺、繁殖力旺盛的动物,圈养生猪能提供食物安全感,因此蓄养生猪便成了定居生活的标志,直到现在还有少数保留古风的客家人在居所内圈养猪只。

(二)丰富多变的饮食方式

原始人类茹毛饮血,一直是以生吃食物的方式生存,后来古代人发现了火。火的发现对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至关重要,古希腊有普罗米修斯盗火的神话,中国有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火的发现象征着光明战胜黑暗,希望取代恐惧。在中国的最古老的汉字里,“火”写作“http://e.hiphotos.baidu.com/zhidao/wh%3D600%2C800/sign=af12d5cbd258ccbf1be9bd3c29e89006/9213b07eca806538101bd86a94dda144ac3482d1.jpg”,这就是火焰的形状,火除了照明之外,也成为了处理食物最主要的方式。“然”是“燃”的本字,金文写作“http://xh.5156edu.com/hzimages/dz/dz10606afc65909.gif”,上面是肉和狗下面是火,这就是烤食物的方式。有意思的还有“炙”,篆书写作“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BA--dili==/--BA7--huo(zu)--/028zhi/%5b4%5dzhuan(1).gif”,这是个会意字,意思是把肉放在火上烤,现在烤羊肉、烤牛肉这些烧烤摊子正是古中国人饮食方式的继承与发展。除了“炙”以外,“焦”也很有意思,金文写作“http://www.51bianji.com/ziti/dazhuan/e784a6.jpg”,也是一个会意字,是用火烤鸟的意思。可能这种方式容易把食物烤焦影响了味道,古人开始不直接把食物放在火上烧烤,而是尝试用其他东西作为导热中介,用以把火隔开,让食物渐渐变熟。这种方法比烤更先进。“炮”这个字就是把带毛的肉用泥巴包住放在火上烧烤,类似现在的“叫化鸡”,从小篆字形“https://gss0.baidu.com/7Po3dSag_xI4khGko9WTAnF6hhy/zhidao/pic/item/4e4a20a4462309f79f53b125760e0cf3d7cad6cc.jpg”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本义,读音为“páo”,中医中还保留了“炮制”一词。

(三)古朴精美的饮食器皿

汉民族在逐步熟悉了间接加工食物的方法之后又发明了陶制的器具。“鬲”()的甲骨文是“http://xh.5156edu.com/hzimages/jgf/jgf21275acc12419.gif”,和陶鬲的形状几乎是一模一样的,三足皆空,中可容物,主要用来煮粥。随着冶炼技术的发展,夏朝已经出现了青铜制的烹饪容器,常见者为三足两耳大腹,就是“鼎”,“鼎”的甲骨文为“http://www.vividict.com/UserFiles/Image/==CB--yishi==/--CBF--ding(zu)--/001ding/%5b1%5djia(1).gif”,正像鼎之有耳有足大腹的形状。除了鼎之外,还有一种古代用来蒸煮食物的容器叫“曾”,是“甑”(zèng)的本字,金文写作“http://xh.5156edu.com/hzimages/dz/dz13269afc43049.gif”,可以明显看到中层有个透蒸汽的小孔,类似于现在的蒸笼。“釜”的金文是“http://xh.5156edu.com/hzimages/dz/dz19581afc60715.gif”,表示一种器物,圆底而无足,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釜口也是圆形,可以直接用来煮、炖、煎、炒等,可视为现代所使用锅的前身,其用于鬲,置于灶,上置甑以蒸煮。

总之,中国的饮食文化与小学汉字教学结合起来会大大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教师应将实际生活与学生的学情相结合,充分利用图片和故事引导学生从对汉字知识简单的识记、积累过渡到对汉字的熟练运用。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