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连的悲剧
songge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10
浏览

于连的悲剧

《红与黑》是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代表作,主要讲了“于连”短暂的一生,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当地市长家做家庭教师,并与市长夫人勾搭成奸,事情败露后逃离市长家,进了神学院。经神学院院长举荐,到巴黎给极端保王党中坚人物拉莫尔侯爵当私人秘书,很快得到侯爵的赏识和重用。与此同时,于连又与侯爵的女儿有了私情。最后在教会的策划下,市长夫人被逼写了一封告密信揭发他,使他的飞黄腾达毁于一旦。他在气愤之下,开枪击伤市长夫人,被判处死刑,上了断头台。

在追求真爱的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个凄婉的爱情故事,在乐于风月的人看来,这或许只是一场随处可见的普普通通的风月事,在雄心勃勃的年轻人看来,于连的“红黑两梦”的破灭和最后的人生悲剧或许只是出于偶然的不幸,倘若换个时间和场景,他必然是一位改变历史的英雄,就如同于连自己以为的“要是早生几十年,遇到了法国大革命,我一定是叱咤风云、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但真的如此吗?或许要重新回到文章的最初,认真思考“红与黑”的涵义,思考于连悲剧的必然性。

首先,从浅显层次的爱情上看于连的人格缺陷。情场是炼狱,一个人对于女人与情爱所取的态度和相应采取的行为,基本可以反映出这个人人格中的优缺点。

毫无疑问,于连拥有男人在情场上具有的一切外在的优势。然而,他只知道一味挥洒自己的优势,他勇敢果决的开发女人的身体满足情欲,却从不关心女人的心灵。他的甜言蜜语如自来水龙头,一拧就出来,而他对于女人心灵的了解,却如同干涸的河流,只有沙滩和乱石以及不知从何飘来的垃圾。无爱的德瑞那夫人厌腻了贵族丈夫的虚伪,把爱给了他,但他却一无所知,以为得到的只是德瑞那夫人的肉体。当他被德瑞那夫人“赶出”了家门,他的第一心声是:“女人有的是”。

女人果然有的是!

离开德瑞那夫人的家,到达神学院报到之前,一文不名的于连衣衫褴褛闯进神学院边上的快餐店,不花一分钱就从漂亮的女招待那里得到面包和咖啡,他信誓旦旦说对女招待一见钟情,要女招待下次见到神学院的学员要路过门前,就拿一朵玫瑰花站在门口等候他的问候。后来,痴情的女招待果然这样做了,而于连为了自己的主教的前程,居然对拿了玫瑰花的女招待装着没有看见。此外,年幼的侯爵女儿出于纯真和勇气以及对革命者的崇拜,视口若悬河却对法国大革命一知半解的于连为未来的丹东,并为之献出少女的贞操,剪断一头秀发作为爱的誓言,还不惜毁坏自己的名誉,要随他这个未来的丹东流浪天涯。可是当她做出这一切之后,于连却为了一个中尉的肩章和未来的将军梦出卖了侯爵女儿的爱情,与侯爵达成了保全侯爵家族荣誉的协议!

于连把女人的肉体等同于女人,这个误区让他凭着外在的优势轻巧占有一个个女人的肉体并赢得她们的心,一个这样的人怎么可能具有完整的人格和真正平等的意识?其追求的所谓平等不过是不被他人主宰命运而能主宰他人命运的特权罢了,而这一人格的缺陷就决定了于连为己的个人奋斗,必然遭遇其他已经占据有利位置的为己集团的集体堵截,而不能获得成功,其人生的悲剧在所必然。

其次,从心理学层面看,于连被强烈的“自卑情结”笼罩。其自卑的根源既不是弗洛伊德性心理学意义上的性压抑——他可以轻松获得性的满足;也不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意义上的身体缺陷——他气度非凡、仪表堂堂,没有任何的身体缺陷,反倒是有人所不及的身体优势,而是其小木匠的阶级出身,这一卑微的出身决定了他聪颖的天资和与生俱来的强势性格毫无用武之地,他因此而发生心理畸变并形成强烈的自卑心理,而这种心理又导致他的自尊心变得极为敏感。为此,他选择了个人奋斗,寻求自身的翻身解放,然而这一过程注定不是坦途,在这一奋斗过程中,他的人格也被更大的强力扭曲。

于连的舅舅曾是拿破仑的侍卫队长,他原本想利用这个资源上位,未料让市长先生看到旧木箱上的名字后,市长先生毫不留情的当着众人面骂他舅舅是“混蛋,因为拿破仑就是混蛋”,还公然告诉他,为了“体面和荣誉”,为他定做的制服在他离开的时候是不能带走的。此后,他谨小慎微又巧言令色,对市长先生卑躬屈膝;来到神学院见到院长后竭力巴结,试图赢得其好感和提携;到了巴黎之后,他大肆卖弄乖巧压倒别人,获得接近红衣主教的机会。他一步步的努力往上爬,为减轻自己的自卑感不惜一切代价,为得到别人的赞许和崇拜使尽浑身解数,造成了对尊严、荣誉和强力的畸形崇拜和渴望。此深层动机一旦形成,又不为其自身所察觉的话,必然导致“个人奋斗”,换句话说赌徒心理是于连人生悲剧的又一个必然因素,它源于可能不为他们自身所觉察,而又实际存在于他们深层心理的“自卑情结”。这样一来,其成功是偶然,是侥幸;其失败,则是必然,是本当如此。

最后,从社会和政治层面看,于连对对他所处的实际社会环境和面对的政治力量缺乏清醒的认识,这也是他失败的根本因素。

当时的时代离法国大革命并不遥远,在被大革命搅动得天翻地覆的法国社会里,作为大革命的遗产——自由和平等,表面上深入人心,但由于为自由和平等的斗争过程充满了血腥,让所有的阶级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所以它们依然只是一种理想遥不可及,不仅不被复辟的贵族和教士阶级所接受,也不被资产阶级所认同。更为悲哀的是,大革命被不同阶级和不同动机的个人与团体所利用而遭失败之后,普通的民众似乎忘却了大革命的起源和实际目标,被大革命曾有的血腥骚动所吓到,只知道满足于现实的物质需求和感官的享乐。

这就是于连所处的实际社会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下,他所面对的力量,也就是那个最终毁灭它的力量,不是任何个体的力量而是整个统治阶级,它体现为两种强力浑然一体的结合,一种是神权——红,一种是皇权——黑,任何个体反抗者无法抗拒,或者无法击破这一“强强联合”,只会被它碾得粉碎。但于连并不知道,他在面对不自由和不平等时选择的是个人奋斗,而这终将时失败的。

总之,作为一个典型的、高度抽象的艺术形象,于连就像是鲁迅笔下的阿Q,是你、是我、是你我身边的任何人,当然也是那些看似与我们不同的、位高权重的“高贵人”。这就是说,生活中那些奋斗着的或者说挣扎着的每个人,无论地位高低、贫富殊异,在不同程度上都是司汤达笔下的“于连”。而我们和“于连”所不同的是我们大致已经认识到“于连”的悲剧根源在何处,诚然,或许我们不会在短时间内摆脱他身上的诟病,但古话有云:亡羊补牢,为时不晚。只要我们一直朝正确的方向努力就永远不会错。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