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songge发起了2019-07-26
6
回复
32
浏览

浅谈英汉语言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

    摘  要:英汉文化之间的差异给翻译带来的问题是不可小觑的,这种差异往往会在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过程中造成对文化理解的落差和失误,本文将从英汉语言文化差异的语言表现入手,通过理论和实例说明翻译过程中出现的文化差异和成因,以及怎样解决文化差异在英汉翻译中的干扰。

关键词: 文化差异; 英汉翻译; 文化交流

Abstract: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culture to translation problems is not to be underestimated,this difference may cause in the process of cultural exchange and the collision of cultural understanding gap and error,this paper will start from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language,through theory and examples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and causes in the process of translation.And how to solve the interference of cultural differences in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Key words: cultural differences; English Chinese translation; cultural exchange

      一、引言

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环境、历史环境、地理位置和社会现实中形成的,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之间存在着相同与差异的地方,而文化之间的差异肯定会对翻译过程和译文的准确性产生重大的影响,从而造成错译和误译。“翻译不仅是一个语言转换的过程,而且是一个文化移植的过程。王佐良说:‘翻译的最大困难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正确处理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为保证成功的翻译起到了关键作用”[1]。

       二、文化与语言

“文化”,在英文中为“culture”一词,有耕作、文化的意思,汉语中的“文化”广义说来是指人类社会历史时间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说来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这些都是《辞海》中对“文化”一词的注释。而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并对文化起着重要作用。有些社会学家认为,语言是文化的基石——没有语言就没有文化,从另一个方面看,语言又受文化的影响反映文化。可以说语言反映了一个民族的特征,它不仅包含着该民族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而且蕴藏着该民族对人生的看法、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

文化是形形色色的,语言也是多种多样的。由于文化和语言上的差别,互相了解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常常遇到困难。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选择这种语言的人是如何看待事物和观察世界的,要了解他们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和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例如英语里有一个短语“bride shower”,如果翻译成“新娘淋浴”(The bride have a bath or shower in the bathroom),这是一种误译,因为“bride shower”在英美国家是“dessert tea party(点心茶会)”的意思,这种茶会是新娘结婚之前在她家里举行的,并且只允许女士参加,所以最好将其翻译成“待嫁茶会”(the tea party for would-be bride),这样更贴近于中国的表达传统。

      三、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

英汉文化包罗万象,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也涉及到方方面面,这里就简要选取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词汇内涵的差异和翻译

“语义学把词汇意义分为概念意义和文化意义。概念意义指的是词汇的语言意义,文化意义指的是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意义、联想意义和比喻意义等。由于文化的差异,英汉语言中有许多词汇语言意义相同,但文化意义的差异很大”[2]。例如有些动物的文化意义在英汉语言中是完全不同的,“喜鹊”在汉语中为“吉利”的象征,而在英语中却被喻为“唠叨”,所以“He was so fond of talking that his colleagues nicknamed him‘magpie’”——他太爱说话了,以至于同伴给他起了个绰号叫“麻雀”。“magpie”在此句中应译为“麻雀”,尽管词义完全不同但含义相似。再比如“She is a cat.”就不能直译为“她是一只猫”,“cat”在英语中意为“包藏祸心的女人”,而在汉语中“猫”是一种温顺、可爱的动物,所以应意译为“她是一个包藏祸心的女人”。“狗”在汉语中与其相关的词汇大都是贬义的,如“走狗”“狗咬狗”等,但在英美人的眼中,狗是人们所钟爱的有灵性的宠物,被视为人类的朋友,所以英语中带狗的词语多含有褒义,“dog eat dog”意为“同类相残”,因为任何一方的受伤都会令人痛惜,所以“dog eat dog”绝不能译成汉语的“狗咬狗”,因为“狗咬狗”在汉语中意为恶人之间的争斗,无论哪一方受伤都大快人心。最典型的例子是“龙”这一事物,在英汉两种语言中有不同引伸含义。在中国文化里,“龙”意指“吉祥、高贵、权势”,中国人历来称自己为“龙的传人”(descendants of the dragon),同时“龙”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象征。而在西方文化中,“dragon”却代表着危险和凶恶,在《圣经》当中,与上帝作对的恶魔撒旦被称为“the great dragon”,一些圣徒如圣麦克尔、圣乔治等都因杀死“dragon”而被视为英雄。

      (二)宗教文化对语言的影响及翻译

宗教信仰对人们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特定的信仰产生了特定的词语,中西方宗教信仰的不同也影响着英汉两种语言的翻译。在西方,人们大都信仰基督教,因此人们的语言也深深地打上了宗教的色彩,如: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谋事在人,成事在天)Heaven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者)。“《圣经》文化以及希腊、罗马神话对英美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对英美社会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例如:There are many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prostitute their intelligence for a mess of pottage.此句直译为:许多人为了一碗红豆汤而出卖自己的才智,意为因小失大、见利弃义。语出《圣经旧约》第二十五章:犹太族长以撒的妻子利百加怀孕期间,感觉到有两个胎儿在她腹内互相踢打,耶和华对她说:‘两国在你腹内,两族要从你身上出来,这族必强于那族,将来大的要服侍小的。’后来大哥雅各果然为了一碗红豆汤而把长子权卖给了弟弟以扫,原句为‘sell one's birthright for a mess of pottage.’用来比喻用永久的宝贵的东西去换取一点暂时的好处,所以此句应翻译为“很多人因小失大,为了蝇头小利而出卖自己的智力”[3]。

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人们相信有佛祖在左右着一切,因此,汉语语言中也有许多词语是来源于佛教。如:“借花献佛”“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苦中作乐”“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不看僧面看佛面”等。可见宗教文化是构成英汉语言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要注意宗教文化的差异才能准确地把握译文的文化意义。

       (三)习语的差异和翻译

        英汉习语所反映的文化差异和翻译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地域文化差异

地域文化指的是在特定地域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所形成的文化,其差异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例如,中英地域文化的差异在方位上就体现得比较突出。“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南面为王,北面为朝’和南尊北卑的传统,所以人们往往把南的方位置前,如‘从南到北’‘南来北往’等等,而英美人理解汉语中的‘从南到北’则用‘from north to south’来表达”[4]。

       2、历史文化的差异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各个民族和国家的历史发展不同,因而在其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所形成的历史文化也不同。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翻译时,就会经常遇到因历史文化差异所造成的误解,其中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要进行恰当的翻译,就必须了解它们的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并运用恰当的译法。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在中国家喻户晓,而英美读者未必知道他是何人。因此必须对诸葛亮加以说明,并把他与“臭皮匠”巧妙地联系起来,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Zhuge Liang the master mind”。

        3、习俗文化差异

习俗文化指的是贯穿于日常社会生活和交际活动中由民族的风俗习惯形成的文化。不同的民族在打招呼、道谢、致歉和告别等方面表现出不同的民族文化习俗。如中国人见面时常用的几句客套话是“你到哪儿?”“你吃过饭了吗?”这几句话在中国文化里只不过是礼节性的招呼方式,然而西方人对这几句话却很敏感,他们会认为去哪儿、吃饭没有纯属个人私事,别人无权过问。如果你问“Have you eaten?”他们也许以为你在邀请他们去吃饭,像这样的见面问候应改为英语惯用语“Hello!”“Good morning!”“How are you?”等。

      四、解决翻译中文化差异障碍的对策

翻译与文化息息相关,而一个民族历经长时间的磨练而形成的文化是不容易为其他民族所深刻理解从而达到完全等值的翻译,但奈达曾经指出:“翻译是不可能做到绝对的等值翻译,但有可能取得有效等值翻译”[5]。下面就如何解决翻译中的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一)转换思维方式,培养抽象和逻辑思维的能力

“汉化英语”与“欧化英语”常常可以追根究底到思维方式的问题。翻译应对英汉思维方式差异做到心中有数,否则很容易受思维方式的干扰。英语注意严谨而自然的形式组织结构,而汉语重流散,句子长长短短,疏而不乱。我们在英译汉时尤宜酌情变通,尽量避免太过欧化的句子。例如:

Lulled by the gentle motion and soothed by the rippling music of the wave,the babies soon fell asleep.

译文:

(1)这两个孩子被船轻柔的动作摇晃着,被波浪的潺潺之音乐所抚慰,不一会儿他们都睡着了。

(2)船儿轻轻摇晃,波浪声潺潺悦耳,孩子们不久就睡着了。

译文2显然比译文1要简洁明快,符合中国人喜爱的潇洒风骨和柔情画意。

此外,在英汉翻译的实践中,当我们把英语翻译成汉语时,是一个由抽象到具体的过程,而把汉语翻译成英语时,却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因此为了保持原语和目标语言的平衡,我们必须处理好英汉语言在思维风格差异上的对比。

      (二)培养语言感知和逆向思维的能力

在翻译研究的过程中,潜意识的培养语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知道,多数单词放在不同的语境中就会是一个新词汇,所以语言和语境是不可以分离的,我们必须学会通过语境来辨别原意。

由于英汉语言在思维方式和表达方法上的差异,在进行英译汉的过程当中,有些句子按字面意思正面表述不能忠实地表达原义,而反面表达则可能达到与原文等值或近似等值的效果,这种情况称之为逆向翻译。逆向翻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将正面表述译成反面表述,或是将反面表述译成正面表述;二是将对比的两个方面的顺序颠倒,如将甲比乙强译成乙比甲弱,把宾语转换为主语。如:It is a wise man that never makes mistakes.从字面上及结构上看,可译为“从不犯错误的人就是聪明人。”但这样翻译并不合常理,这句话正确的译法首先得从反面来解释,即:从不犯错误的人,难道真是个聪明人?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哪会有人永远不犯错呢?我们如果能够掌握并自如的运用这一技巧就可以使译文更合乎汉语使用规范或修辞要求而且不失原意。

      (三)提高文化意识,重视文化因素

基于翻译和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在翻译的过程中除了转化不同语言之外,还包括转移不同的文化信息。所谓文化翻译,就是对待文化问题的态度、处理具体文化形态表现的方式、转化具体文化信息的方法以及原文化信息到目的语文化信息的转移。所以翻译者想要在翻译中取得更为理想的效果,就应当对自身的文化意识进行不断的强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意识指的是翻译者对翻译当中跨越文化信息和语言文字交流的认识。

文化差异与语言文字差异相同,都会在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对翻译造成障碍。因此,在转换不同语言文字的同时还应当对不同文化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加以应对和处理,从而能够顺利的交流和传递信息,这就要求翻译者在翻译过程当中,不但要对原语言和目标语言进行良好的掌握,同时也要对这些语言背后的文化背景进行细致的研究和充分掌握。随着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通过不断的沟通和交流传达对对方文化的认可和理解,从而确定相应的文化译语,并使其能够受到人们广泛的接受和认可。

      五、结语

任何一种语言都深深植根于它所处的文化当中,翻译作为推动跨语言和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重要手段,促进了国际间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的相互学习,并且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6]。同时,英汉文化中的巨大差异要求我们在进行汉英互译时,不仅要尽可能多地去理解两个不同民族多样化文化差异,而且更要采取灵活的翻译策略,巧妙地避开文化差异障碍,提高译文的质量。

 

   参考文献:

    [1]  欧阳小生.英汉文化差异与翻译.[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2007,(4):135-137.

    [2]  沈晓玲.英汉文化差异对翻译的影响.[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17):95-96.

[3]  陈和芬.英汉文化差异及翻译初探.[J].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4):

     61-64.              

    [4]  裘乐英.英汉文化差异和习语翻译.[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2003,(3):63-66.

    [5]  宫福满.科技期刊应慎重对待“硕士论文”[J].编辑学报.2006.18,(5):105-106.

[6]  陈劲节.中西文化差异对英汉翻译影响的比较分析.[J].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11,

         (2):121-125.

 

 

所有回复
  • xuxiaowei 2019-07-26

    这文章,涉及语言的交流,感叹学问太浅,看不懂啊。但是对文化的阐释,深深认同。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lishanshan1 2021-06-11

    语言是共同的,但又是彼此独立的。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wangsixi 2021-06-11

    翻译者也是创作者,一篇文章经过翻译家的转换可能会更加的引人入胜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孔菲 2021-06-11

    翻译的背后是符号,是文化的共通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李佩阳 2021-06-11

    我也曾经和诸多英语老师一起畅谈教学的同异之处,我们要相信所有的语言是一样的,为的是沟通和表达。语言之间的差异是表象的,去寻找本质的内容就行了。学语言是拿到好的”工具“,但如果是为了获取知识、感兴趣的领域,执着的你会努力的克服语言障碍的。兴趣与心态最重要。我们不是为了学习语言才去学语言。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 simengxiao 2021-06-12

    多角度的融合,文化的共通与不同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