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一个十年
songge发起了2019-07-26
1
回复
12
浏览

第一个十年

一 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

1917年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立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1.新文化运动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从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

口号:民主与科学 

②本质:乞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

③新文化运动推进思想启蒙运动

一方面是重新批判孔子,抨击文化专制主义,倡导思想自由。易白沙、陈独秀、李大钊、吴虞等人纷纷发文,批判历代统治者独尊的孔子一家学说。另一个方面是广泛引进和吸收运用西方文化,各种报刊和出版物争相译介西方从文艺复兴以来的各式各样的思潮理论,特别是人道主义、进化论和社会主义思潮。

2.文学革命
文学革命的准备:

(1)晚清以来的思想及文化资源:

①文学因时而变的信念

②社会变革的使命感

③向传统挑战的激进精神

④“言文一致”的语言变革运动

⑤域外小说翻译

(2)晚清以来的文学态势:

①“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

②文学市场的形成与职业作家的出现

文学革命的发生

1917年1月和2月《新青年》杂志分别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和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是文学革命的标志。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提出“八事”,即:①须言之有物②不模仿古人③须讲求文法④不作无病之呻吟⑤务去滥调套语⑥不用典⑦不讲对仗⑧不避俗字俗语。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①推倒雕琢阿谀的贵族文学,建平易抒情的平民文学②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③推倒迂晦艰涩的山林文学,建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文学革命的发展

⑴“双簧信”事件

⑵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1918、4);周作人《人的文学》(1918、12)提出的新文学发展的具体要求。

⑶《每周评论》、《新潮》等杂志扩大了新文学的影响。

⑷周作人、钱玄同、沈雁冰、鲁迅等人,撰文旧文学。

⑸与文化保守主义的论争:

迎击林纾(林琴南)(1919)

与“学衡派”的论辩(1922)

与“甲寅派”的论争(1925)

文学革命的成果与意义

⑴文学革命的实绩

首先是白话文的全面推广

第二,是玩过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局面。

第三,文学理论建设去取得了初步的成果。

第四,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

⑵文学革命的意义

在文学观念上,将“文以载道”,游戏消遣等种种传统的文学思想作为封建制度及其思想体系的产物加以否定,表现人生、反映时代的积极的文学思想,成为一般新文学作者的共同倾向。

在文学内容上体现着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充溢着觉醒的时代精神。

在语言和形式上,摒除了文言文和僵化的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广泛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手法,促使文学语言和形式更加适于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创造既与世界文学发展相连接,有具有民族特色的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

文学革命与新文化运动的区别

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为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文学革命的性质与导向、成就与局限,都与新文化运动息息相关。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有坚实有力的部分,而且表现出浓厚的思想启蒙的功利色彩。

二 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

1.外国文艺思潮的影响是文学革命发生与发展的外因。胡适、陈独秀发动文学革命就依持过进化论等思潮,周作人也得益于西方人道主义文学理论,这都是影响的例证。大规模的文学翻译活动,是文学革命的组成部分。“五四”后短短几年间,思想大解放如冰河开封,西方文艺复兴以降各种文艺思潮几乎都同时涌入了中国。

2. ①文学研究会:
1921年1月北京(后迁上海)
人物:周作人、郑振铎、茅盾(沈雁冰)、王统照、叶绍钧、朱希祖、蒋百里、耿济之、瞿世英、郭绍虞、孙伏园、许地山。(12人)
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诗》、《戏剧》,“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主张):“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且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
题材:人生和社会问题,尤注揭示社会黑暗,诅咒灰色人生表现新旧冲突,倾向于俄国与欧洲的现实主义,“为人生而艺术”。
②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
组成: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四大台柱)、田汉、郑伯奇、穆木天、张凤举、徐祖玉、陶晶孙等10人。
刊物(阵地):《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表现“内心的要求”,讲求“全”与“美”。抑“直觉”、“灵感”,重美感。又重文学表现“时代的使命”,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1929年关闭,前期:1921--1924,中:1924—1928,后:1929
③新月社:1923年,北京
组成: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刊物:《晨报》副刊上的《诗镌》
主张:要把创格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倾向自由主义
意义:致力于新诗艺术形式的探索,促使新诗艺术上走向成熟

小的社团

1924年11月,鲁迅,语丝社,《语丝》周刊,杂感小品“语丝派”。“语丝体”(着重社会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孙伏园、冯文炳、俞平伯。
莽原社,未名社:《莽原》、《未名》,鲁迅、台静农,多写“乡土小说”,译介苏俄文学。
1922年,浅草社,《浅草》季刊,《文艺旬刊》。
1929年,沉钟社,由浅草社的骨干成员组成,陈翔鹤、陈炜谟、冯至、林如稷,《沉钟》周刊,半月刊,介绍外国文学。
湖畔诗社:1922年4月,冯雪峰、应修人、潘谟华、汪静之,《湖畔》,以写爱情诗名。

三 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

1.胡适对新文学理论建树最突出、影响最大的是“白话文学论”和“历史的文学观念论”。进化论与实验主义对胡适文学观念的建构都有积极的作用。

2.周作人以“人的文学”来标示新文学的内容特质,适合了“五四”个性解放的热潮,对文学革命的推进起到很大的作用。后来周作人转向强调文学的独立性与自由表达思想的原则,提出比较脱离现实的“自己的园地”文学观,代表了倾向自由主义的作家另一路的追求。

3.在文学革命初期和后来的发展阶段,另一些作家也有理论上的贡献。鲁迅主张白话文运动应当以“灌输正当的学术文艺”并以“改良思想”为“第一事”,沈雁冰提出的相对完整的“为人生”的文学观等。

四 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

1.理性精神的显现,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启蒙思想,使得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如鲁迅的《呐喊》《彷徨》,其理性色彩体现为清醒的现实主义批判精神。 1921年前后出现的第一个小说创作浪潮,就是带有浓厚理性色彩的“问题小说”热潮,理性过浅露而造成艺术上的幼稚生硬。许多抒情写景为主的“美文”还探讨人生社会究竟,不乏理性色彩。

2.感伤情调的流行,“问题小说”在探讨人生究竟时,也都诉说着感伤的情怀。“乡土小说”虽然偏于写实,但也都隐含着乡愁。以郁达夫为代表的“自叙传”抒情体小说,如《沉沦》以及冯沅君的《隔绝》,王以仁的《孤雁》等等,表现当时只是分子精神的追求与痛苦,更是不厌其烦地拒绝伤感。

3.个性化的追求,如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家文学研究会成员的作品。

4.多样创作方法的尝试,鲁迅的现实主义、郭沫若的浪漫主义、蒋光慈的革命现实主义。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