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个十年
“革命文学”阵营 1928年1月,太阳社和《太阳》月刊(蒋光慈、钱杏邨)。
创造社《文化批判》(李初梨、冯乃超、彭康),《创造月刊》突变。
自由主义文学阵营 1928年3月,《新月》月刊(胡适、徐志摩、梁实秋)创刊。
一、30年代文艺运动发展的基本线索
1、总体特征
文学主潮空前政治化。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传播和运用。
多种倾向文学颉颃互竞。
2、“三民主义文艺”和“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国民党宣传部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左翼文学运动
1930年3月,左联成立。
《拓荒者》 蒋光慈 《文学月报》 姚蓬子、周起应
《萌芽》月刊 鲁迅、冯雪峰 《光明》半月刊 洪深、沈起予
《十字街头》 鲁迅 《文学导报》 秘密发行,创刊号《前哨》
《北斗》 丁玲
4、民主主义和自由主义作家
①刊物
《文学》 傅东华、王统照 《文学杂志》 朱光潜
《文学季刊》 郑振铎、章靳以 《大公报•文副》 沈从文、萧乾
《文学月刊》《文从》 巴金、章靳以 《水星》 卞之琳、从文、李健吾
《论语》 林语堂 《现代》 施蛰存
《骆驼草》 周作人冯文炳冯至 《新月》 志摩、闻一多、饶孟侃
②丛书
开明书店 叶圣陶、夏丏尊 《开明文学新刊》
文化生活出版社 吴朗西、巴金 《文学丛刊》
生活书店 邹韬奋 《创作文库
二、革命文学论争和以“左联”为核心的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
1923,邓中夏、恽代英、箫楚女、沈泽民、蒋光慈,提出无产阶级文学的主张。
1924,春雷社,具有明显革命倾向的文学社团。
1925五卅后,沈雁冰等用阶级论解释文学现象。
1928年,革命文学运动。 左倾机械论的影响,苏联“无产阶级文化派”及“拉普”,波格丹诺夫“文艺组织生活”论。
后期创造社李初梨《怎样地建设革命文学》 “反映阶级的实践和意欲”。
2、革命文学论争
后期创造社、太阳社 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鲁迅 从否认革命中有文学到肯定“革命文学”作为反抗性思潮的存在理由。批评创造社、太阳社不敢正视残酷的现实,反感片面宣扬文学工具论,反对将文艺等同于政治。强调文艺揭示与认识生活的现实主义观点。
茅盾 赞成革命文学的倡导,但反对文学的工具论。批评创造社、太阳社标语口号化的创作。强调现实主义精神。批评对“五四”新文学传统的全盘否定。
3、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年3月成立于上海,1936春解散。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
北平“北方左翼作家联盟”
①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的译介和研究
瞿秋白《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鲁迅《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序》《白莽作〈孩儿塔〉序》
茅盾《徐志摩论》
胡风《林语堂论》
周扬、冯雪峰关于革命现实主义理论的探讨。
钱杏邨关于现代小品文的研究。
同时加强了与世界无产阶级文学和西方进步作家作品的联系。
鲁迅、郁达夫、茅盾等主编《奔流》《译文》等杂志。
郑振铎主持编辑《世界文库》1935
②文艺大众化运动
文艺大众化研究会和1931《中国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新任务》
鲁迅《论旧形式的采用》《拿来主义》 坚持将接受外来文化与继承民族传统相统一的观点。
大众语和文字拉丁化的讨论。1934
③对创作方法的探讨
对现实主义的理解和把握的曲折历程。
创造社 告别浪漫主义,将创作方法与政治立场等同,独尊现实主义。
太阳社 引进日本新写实主义,较看重客观真实性,革命理想主义气度。
瞿秋白、茅盾 为华汉《地泉》三部曲重版作序,清算“革命的罗曼蒂克”,否定简单化描写及概念化、公式化弊病,走向“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将世界观等同于创作方法。
与所谓“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胡秋原、苏汶。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1933周起应(周扬)《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仍强调政治性、教育性,没有摆脱左倾机械论的束缚。
三、自由主义作家文艺观及两大文艺思潮的对立
论争集中在文学艺术发展的外部关系。
1、自由主义作家理论代表
反对“为艺术而艺术”
①梁实秋
强调文学要有“思想的骨干”和“道德性描写”。
②朱光潜
强调文学“洗刷人心”、再造民族灵魂的作用。有对“五四”文学启蒙思想的继承,但更是在政治革命已经成为时代中心的年代不合时宜的抗拒心理。
强调文学的超功利性、独立性于“超脱现实”的原则。重视艺术创作的规律。
③沈从文
希望文学能给人以“勇气同信心”。
2、左翼与新月派的论争
1928年3月《新月》杂志,徐志摩、罗隆基、胡适、梁实秋。
①人性论
以“永恒的人性的文学”否定“无产阶级的阶级的文学”,以人性的普遍存在论来反对阶级论,否定无产阶级文学存在的理论基础。
梁实秋《文学是有阶级性的吗?》 VS 鲁迅《“硬议”与“文学的阶级性”》
鲁迅《文学的阶级性》 反对把文学阶级功利性绝对化为文学唯一特征。
②天才论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 保守倾向和贵族色彩,称左翼文学为“伤感的革命主义”或“浅薄的人道主义”。
3、关于“性灵文学”的论争
①“性灵文学”的阵地和理论
1932年,林语堂创办《论语》半月刊。
1934年,小品文半月刊《人间世》。
1935年,《宇宙风》。
林语堂《生活的艺术》 “自我表现的学派”,一是强调封闭性的自我审视与表现,二是强调性灵/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反映动荡年代对外部世界的幻灭感。
②左翼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鲁迅《小品文的危机》《题未定草•七》 “麻醉性的作品”,“抚慰劳人的圣药”。
4、左翼与“京派”的论辩
①“京派”的阵地和理论
《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水星》《文学杂志》
强调文学与时代、政治的距离,追求人性的、永久的文学价值。
1935朱光潜《“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和平静穆”的美。
1936沈从文《作家间需要一种新运动》 指责“差不多”现象。
②左翼对“京派”的批评
鲁迅《题未定草•七》 伟大的作家必然是时代的前驱,“没有一个‘浑身是静穆的’”。
鲁迅《白莽作〈孩儿塔〉序》 赞扬殷夫的诗“是对于前驱者的爱是大纛,也是对于摧残者的憎的丰碑”。
茅盾《关于“差不多”》 批评沈从文将文学的时代性与艺术的永久性对立。
5、自由主义作家的文学批评活动
①周作人
《自己的园地•序》 “批评是主观的欣赏不是客观的检察,是抒情的论文不是盛气的指摘。”
郭沫若《批评-欣赏-检察》 主张批评中理性与感性的统一。
②刘西渭
《咀华集》 注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体验,注重对阅读中“独有的印象”的把握与传达。
③沈从文
《沫沫集》 注重文学“趣味”的纯正和道德感,否定“新海派”和“革命的罗曼蒂克”,精到的风格的勾勒和体味,注重文学发展的历史线索。
《论中国小说创作》《论闻一多的〈死水〉》《论汪静之的〈蕙的风〉》
④苏雪林
《〈阿Q正传〉及鲁迅创作的艺术》《沈从文论》
四、文学创作的潮流与趋向
1、三大文学派别的对峙与互渗
①海派
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
②京派
追求文学的独立与自由,反对政治性、商业化。
③左翼
要求文学更自觉地成为以夺取政权为中心的无产阶级阶级斗争的工具。
2、时代文学的共同特征
①题材与表现角度的开拓
②叙事的时代和中长篇小说的发展
③典型环境与典型性格的塑造
④对心理刻画的重视
⑤个人风格、民族风格和时代审美特征的形成
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