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思潮与运动——第三个十年
songge发起了2019-07-26
0
回复
11
浏览

第三个十年

一、战争时期不同政治地域的文学

战争与救亡发生紧密联系。战时地缘政治文化对文学的制约。

(一)国统区文学

代表40年代文学的主潮。群众化与现代化的努力。

解放区文学/民间文学的影响,与世界文学的联系(七月派、九叶集诗人)。

1、初期昂扬的英雄主义

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文协)

时间地点:1938.3.27武汉      会刊:《抗战文艺》1938.5.4—1946.5

名誉理事:周、孙科、陈立夫    日常工作:老舍

口号:文章下乡,文章入伍。     意义:文学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国共作家联合。

②共同的文体特征:

报告文学和通讯           新闻性、纪实性

诗歌的“广场艺术”倾向    通俗、鲜明、昂扬,墙头诗、传单诗、枪杆诗

大众化文艺形式           抗战故事、鼓词、唱本、街头剧、戏曲、壁报

——强调文学的功利性、宣传性、战斗性、时代性,以多样性、个性化部分丧失为代价。

2、中期的“苦闷和抑郁”

正视残酷和艰难,面对现实的黑暗,反映民族精神的觉醒。多层次思维和全方位观察。

○1主题的扩展深入:向民族生活底蕴深入的爱国主义。

历史剧创作热潮——面向历史    郭沫若《屈原》

生活的再现探讨——面向现实    萧红《呼》、老舍《四》、曹禺《北京人》《家》

知识分子题材热——面向自己    路翎《财》、沙汀《困兽记》、李广田《引力》、

夏衍《春寒》、《法西斯细菌》、陈白尘《岁寒图》、袁俊《万世师表》、艾青《火把》

○2风格多样化倾向:文学品格的重新获得。

沙汀冷峻苦涩的喜剧感、萧红曹禺的感伤凄婉、郭沫若的崇高诗情。

传统美德诗意化,反封建锋芒削弱。知识分子历史道路的悲凉色彩,现代心理现实主义。

○3体裁的史诗格调:长篇小说、多幕剧、长篇叙事诗抒情诗。

从具体生活一角展示时代历史动向。茅盾《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巴金《火》、老舍《四世同堂》、靳以《前夕》、吴组缃《山洪》、路翎《财……》

3、后期的讽刺主调

○1文学与民主运动的结合:主题的发展和集中。诅咒、否定、内省、总结。

○2讽刺性的喜剧主调

讽刺暴露性的喜剧:丁西林《三块钱国币》、陈白尘《乱世男女》《结婚进行曲》《升官图》、宋之的《群猴》、吴祖光《捉鬼传》

小说:钱衷书《围城》、张恨水《八十一梦》

诗歌:袁水拍《马凡陀山歌》、臧克家《宝贝儿》、杜运燮《追赶时间的人》

(二)解放区文学

明朗朴素的创作基调。反映农民文化翻身的历史要求。

1、文艺运动情况

文艺性刊物  《文艺战线》《战地》《诗建设》《文艺突击》《草叶》《谷雨》《文艺报》

文艺社团

文化工作团体  西北战地服务团、抗敌剧社、太行山剧团、冀中火线社

群众文艺运动  村剧团、文工团,农民诗人、作家,对专业作家的启发

民间文艺的复兴  与现代新文艺结合

2、题材、主题、人物

赞美新社会新制度。

热情描绘人民群众斗争生活。

重点表现农民、士兵、干部,翻身解放的“新人”成为文学主角。

《人民文艺从书》    题材集中于民族斗争、阶级斗争、劳动生产,注重现实性、政治性、政策性。

3、文学民族化、大众化的探求

真诚的表现农民(读者主体)。

采用传统民间文艺形式。

创造新文体。  新评书体小说、新章回体小说、民歌体叙事诗、新歌剧。

4、“对话”与“寻根”的得失

农民的启蒙觉醒,群众性创作热潮,民间文艺和新文学的发展。

文学发展的片面性,政治推动下的单向突进式发展的文学运动。

(三)沦陷区文学

1、上海“孤岛文学”(1937.11-1941.12)

上海戏剧界救亡协会、上海剧艺社等剧团

于伶《夜上海》《长夜行》、阿英《碧血花》、李健吾《草莽》

2、两大文学潮流

○1乡土文学

揭示生存困境和民族意志,富于乡土气息。

山丁《绿色的谷》、秋萤《河流的底层》、疑迟《雪岭之祭》、袁犀《森林的寂寞》

○2反英雄、反浪漫倾向

从个体战争体验出发,主题转向日常生活、“永久的人性”。

张爱玲:参差的对照、不彻底的人物、“苍凉”的人生与审美境界

3、雅与俗的对立与接近:文学市场的需求成为文学发展的动因。

○1通俗文学的繁荣

对通俗文学的重新认识。

通俗小说现代化的努力。  武侠小说、新言情小说

剧场戏剧的职业化、商业化。  李健吾、师陀、周贻白

○2雅文学的收获     钱衷书《围城》、师陀《果园城记》《结婚》

○3雅俗共赏的美学追求     张爱玲:出入于雅与俗、传统与现代之间

二、《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

1942.5开会,正式发表于 1943.10.19《解放日报》。

二战来马文论中最有体系色彩且影响最大。政治策略性强,重文艺的外部关系问题。

1、革命文艺为群众——工农兵方向

政治内涵突出的具体命题,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五四“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左联文艺大众化运动——抗战“民族形式”问题的论争:自上而下的启蒙式文学变革。

2、如何为群众——思想改造

与工农兵结合:思想统一、创作源泉、服务对象等问题的解决。

3、文艺与政治关系:文艺为政治服务,政治性与艺术性统一。

4、 其它理论创建:文艺与生活关系、继承文学遗产问题。

三、文学论争和胡风理论批评

(一)    关于“民族形式”的论争

1、口号的提出

毛泽东《中国共产党在民族战争中的地位》 1938六中全会报告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2、国统区的讨论

○1如何看待民族形式的来源

向林冰《论“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   重视民族旧形式,否定五四新文学。

葛一虹《民族形式的中心源泉是在所谓“民间形式”吗?》   相反观点。

○2讨论的深入

《新华日报》“民族形式”问题座谈会 1940    郭沫若《“民族形式”商兑》

茅盾《旧形式、民间形式与民族形式》  胡风《论民族形式问题的提出和重点》

(二)    文艺与政治、文艺与生活关系问题的论争

1、 延安整风时期的讨论

整风前的革命现实主义思潮及其引发的政治性批判。

周扬  《文学与生活漫谈》  重视创作规律,主张创作自由。

丁玲  《在医院中》《我们需要杂文》《三八节有感》

艾青  《了解作家,尊重作家》

罗烽  《还是杂文时代》

萧军  《论同志之“爱”与“耐”》

王实味  《政治家•艺术家》《野百合花》

2、 国统区的论争:围绕茅盾《清明前后》和夏衍《芳草天涯》的评论

《新华日报》的讨论(周主持)

王戎对《清明前后》的批评

何其芳《关于现实主义》、邵荃麟《略论文艺的政治倾向》 

冯雪峰《题外的话》  对《讲话》的不同意见

(三)    现实主义和“主观问题”的论争

胡风“主观战斗精神”说     胡风《论现实主义的路》

(四)    胡风的理论批评

重体验的现实主义,能动的反映论。

1、  核心命题

“主观战斗精神”

2、  主要观点

“到处都有生活”说

“精神奴役创伤”说

“世界进步文艺支流”说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