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情七月酿硕果,学习研修正当时。怀揣着对教育的期盼和对高端学习的渴望,我来到了美丽的山城---重庆,开始了五天的学习之旅。五天的学习让我收获颇多,有国家重点大学的教授们给我们带来精彩的理论课,也有实地参观学习校园文化的实践课,让我从不同方面得到了提高,开阔了眼界,丰富了头脑。下面我来谈一谈我的收获和感受。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国家级培训者,西南大学教育硕士生导师、特级教师熊生贵老师的专题讲座《构建自主“练能”课堂,强化提升“能力”素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上课伊始,熊老师就提到了一个词“练能”,这个词是在以前的培训学习中我闻所未闻的,熊老师是“练能”教育模式创立者,成功指导过大量中小学建立教学改革模式、创建学校文化和特色学校。
熊老师讲座的重点即是把课堂的“教知”变为“练能”,旧有的学习模式是以考试为中心的,以知识为重心的讲授知识过程,目前为了让学生有更大的发展,改变现在的学习弊端,熊老师吸收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创造了“练能”课堂。这项改革探索——实施练能式教学(这其中包括两种方式,一是教师牵引下练能,二是学生自主练能),特别是探索实现学生自主练能的状态。练能式教学中的“自主练能”,“自学——展练”成为语文课堂的基本模型,在这样的教学模型下,学生可以常态化地自主学习,合作展练,他们完全成为学习和课堂的主人,连讲台也让给他们去表现,教师退隐到旁边甚至教室后面,欣赏和点评学生的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教知”课堂的基本常态是:
教师拿到一篇课文,很自动化地就会循着这样的路线展开教学:背景介绍、引入课文→初读课文后教认字,教词语→讲读文章,理解内容、明确中心,体会写作特点等→布置练习。解析这样的常态(模式),不难发现,教师每一步都在为着“知识”做事,最后大的、总的目标是围绕课文(知识承载)的读懂而做事。为着这种状态的运转,师生的行为常态一般是:师以讲、问和“做”(示范、演示、操作等)为主要方式,生以听、看、答和“做”(被动性的操作等)为主要方式。显然,这样的课堂,教师始终是主宰者、操控者和主角,而学生呢,离课堂的真正主人还有较大距离。这样常态的阅读教学,除了保底性地完成识字、学词等任务外,阅读教学应该得到的绩效是很远远没有达到的,以至于教师引着学生读了一篇又一篇的课文,“长进”的程度显现不出来,最终学生的发展(特别是能力的提高)很不理想。
“能力中心”背景下的阅读教学“练能”课堂,是对“教知”课堂状态的颠覆。其理想常态是:以“例子(课文)”学习为载体练“能力”,变革常态的阅读课堂为自主课堂,课堂按一定的自主学习流程展开,学生运用教师教会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互动交流、强化训练,教师教知识弱化为“少”甚至“无”,所教主要集中到“方法”(重点是如何阅读理解、如何交流展示、如何互动训练等),常态化的角色行动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自主活动中练“能力”,这里的“能力”重点是语文能力,更包括整个学习能力乃至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等。
实现“练能”,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应该做到课堂教学七件事:
1.层层推进读到位
“教懂”型:为“读懂”而读;为串讲串问而读;为“求证”而读;泛泛而读,课文“懂”了却还不能读通读顺。
“练能”型:为“读好”而读;为提升读的能力而读;读有层次性;层层推进,人人获益。
2.词句理解兼运用
“教懂”型:为“读懂课文”而解词;为理解词意而解词;常问“某词是什么意思”,止于学生照念词解……
“练能”型:为“活化词的色彩与生命”而解词;绝不满足于照念(背)词义;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运用;看重运用、积累。
3.由点到面练口才
“教懂”型:无“说”弱“说”;误以为答问即是“练说”[常只一步之遥];为什么会忽略说的训练?
“练能”型:看重“练说”的价值;绝不满足于答问、“对话”之“说”;“说”要务求到位而精彩;“说”是阅读教学最基本、最重要的方式。
4.巧选时机当堂写
“教懂”型:读写两张皮,阅读只管读懂文章;读写结合,常是光说不练;读中导写,多为“潜作文指导”。
“练能”型:读中有写,是做实阅读教学的重要措施之一;课课必写,天天一写。
5.学法指导重迁移
“教懂”型:无学法指导;或渗透型学法指导;把“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视为终极目标,虚化了达成过程。
“练能”型:深谙“文本—学法—能力”之间关系;将“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作为过程性目标;学法指导在运用中落实;系统训练型学法指导,实现自主练能的常态化。
6.思维训练促创新
“教懂”型:师生皆为内容忙,忽略思维训练,或思维训练的潜隐化;教师重自己的教思维,学生思维的“请君入瓮”式。
“练能”型:在言语实践中训练思维意识浓厚;明确阅读教学需重哪些思维训练;学生思维活动的彰显,思维过程的外显化;语文学习最重要的终极沉淀:思维能力。
7.积累词句增素养
“教懂”型:无当堂积累意识,围绕内容纠缠一番后,连保底的“干货”都没有;题内损失题外补,“下来读来背得”,加重学生负担。
“练能”型:注重当堂积累,治理课堂虚脱:积累几词、一(几)句、一段;重浸润性积累,也不避强记性积累。
每一次的培训都让我在教育这条道路上进步一点,让我在教育前行路上有了勇往直前的勇气,越努力越快乐,希望我能不忘初心,脚踏实地,走好这每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