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杨瑞发起了2020-10-07
1
回复
6
浏览

浅谈小学语文课堂的导入艺术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一位著名的教师曾说过:“课的第一锤要敲在学生的心灵上,激发起他们思维的火花,或像磁石一样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由此可见,要想达到“课伊始,趣即生”的效果,引起学生注意,使其较快进入学习状态,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就必需讲究课堂导入的艺术,把学生的注意力牢固地吸引住。我针对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介绍一下在语文教学中常用的几种导入方法。

一、故事导入法。

孩子都是爱听故事的,上课前先叙述一个与课文内容相联系的生活实例或故事,以诱发学生的想象力和思维活动,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这类导入法一般适用于故事性较强的记叙文教学,尤其适合于古文名著类的节选。如在教学《草船借箭》这篇文章时我先给学生讲讲《诸葛亮大摆空城计》这个故事,然后问问学生,听完故事你对诸葛亮有怎么样的印象?你想不想知道更多关于他的故事?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在教学《景阳冈》时,我先问学生:你们听说过“武松打虎”的故事吗?哪位同学能给大家说说这个故事?接着让一位同学口述故事,然后问道:大家觉得他说得精彩吗?听了这个故事,你觉得武松是个怎样的人?在一番讨论之后导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根据“武松打虎”改写的故事——《景阳冈》,看看作者写的和刚才那位同学所说的是不是一样的,他们哪个表达的更精彩。这样导入,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让他们对文章的内容有了大致的了解,使得这篇课文在教学时事半而功倍。

  • 情境导入法。

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只有要求儿童作用于环境,其认识才能顺利进行。只有当儿童对环境中的刺激物进行同化和顺应时,其认识结构的发展,才能得到保障。”因此,新课开始时,教师要千方百计去创设情境,酝酿气氛,让学生触景生情,诱发出某种情感。使学生以最佳的学习心理去获取知识,让他们尽快进入课文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人。小学课文中,许多文章文笔清新、意境优美,有的是借景抒清,有的是叙事抒情,有的是喻理抒情。教学这类课文,教师可借助电教手段,创设出课文情境,激起学生乐学的情趣,使他们带着愉悦的情感步入课文的意境。如在教学《桂林山水》时,教师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优美的情境,把学生引入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同学们,今天我要带大家神游一个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桂林。我想,那里的崇山峻岭,那里的碧波绿水,那里的迷蒙云雾,那里的绿树红花,一定会带你走进了迷人的画卷。同学们,想不想去领略那神奇秀丽的桂林风光呢? 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走进《桂林山水》这一课。”

三、激情导入法。

教学思想感情比较强烈的文章,可以在课前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的情绪,把学生带入文中。设计情感性导入语的时,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把握作者蕴含在其中的情感脉搏,然后再依此设计出与文本感情一致的导入语。在实际导入课文时,教师还需注意自己的语速、语调等感染因素。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教师可以通过谈话渲染一种气氛: “同学们!你们的大年夜是怎么过的?”在学生充分发言后,老师深情地说:“同学们真幸福啊!……在著名童话作家安徒生爷爷的笔下,有一个美丽的小女孩,却有家难归,在寒冷的街头卖火柴。”激起了学生对小女孩的同情,并迫切想了解课文的内容。使学生对小女孩“由怜生爱、由爱生悲”,使学生的情感体验不断提升,情感不断升华,达到人文合一。这样切入,把整个课堂气氛渲染得深沉悲痛,不但为学生学习全文确定了感情的基调,而且为学生感情的发展与升华做了极好的铺垫,对学生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课文也大有益处。

四、音乐导入法。

    音乐,能让人心态放松,心情愉快;能让人心绪紧张,心结沉重;能让人有所想,有所悟;能让人喜上更喜,悲至更悲。在上课之初,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适合这堂课音乐对于教学也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在讲课文《月光曲》时,先给学生播放了音乐《月光曲》,让学生从旋律中感受音乐之美,从音乐中感受作者当时的心境,体会作者的心情,进而理解课文。很自然的把学生带进文章之中,有利于学生的深入学习。

五、生字导入法。

利用生字导入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如我在讲《特殊的葬礼》时,这样导入:“葬”字是草字头,草字底,很早以前的人死了之后把他埋在草里。那么葬礼通常是指为死去的人举行的仪式,但是我们今天的葬礼却非常特殊,它为什么特殊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13课《特殊的葬礼》。由课题中的生字导入对课题的研究,尤其是这个“葬”是一个象形字,多数人都不知道古时人们把死人埋在草里,听我一说,很多学生的注意力都被吸引了过来,这样更容易使学生更深入的思考问题。

六、悬念导入法。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入方法。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利用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启迪思维,让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急于求知的紧迫心境,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悬念,使学生心理上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抓住此契机诱导学生去解决悬念,以求教与学达到最佳的结合点。一开课就给孩童设置疑障,造成悬念,可增强他们的求知欲,激发思维兴致,同时对儿童的学习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如教《草船借箭》一课时,教师可以设置这样的悬念: “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华,设下毒计,要诸葛亮十天内选出十万支箭。诸葛亮为顾全大局,与周瑜斗智斗勇,说只要三天就能造出十万支箭。诸葛亮真在三天内造出十万支箭吗?他会被周瑜以此为借口杀了吗?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草船借箭》,从中找出答案。”

七、图片导入法。

这是一种利用教学挂图、自制图片或简笔画,借助投影或其他多媒体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然后围绕图片提出一系列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引入新课的导入法。这样的导入方法一般适用于写景类的文章,因为优美的风景图片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更有利于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如在教学《草原》这一课时,因为很多同学都没去过草原,对那里的环境不是很了解,于是我课前搜集了大量的草原风光图,在课堂一开始就展示给学生看,然后问问他们通过观察发现草原有哪些特点?草原美不美?美在哪里?再顺势导入“今天我们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看看作者笔下的草原是什么样子的。”这样既调动了学生认识草原的积极性,又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提供了参照物,加深了学生对草原的美好印象。适用于这种导入方式的文章还有很多,如《迷人的张家界》、《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威尼斯的小艇》……

当然,导入的方法还有很多,如介绍背景导入、游戏导入、作业导入、复习导入等等,但所有的导入都是为了学生能更好的学。因而,教师在导入中要把握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导入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认知水平的角度进行综合考虑;二是导入的内容安排应与新课的教材内容有内在的逻辑联系,使之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三是导入语应与教学内容有关联,导入语的情境创设应凸现文章的重难点,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短小精悍、直入主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使学生产生学习新课的兴趣和求知欲望,然后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新课学习中去。

所有回复
  • jiazhiyuan 2020-10-07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针对不同的课文、不同的情景精心设计导入方法,巧妙导入新课。以“情”入境,以“奇”入境,以“趣”入境。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