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相和》教学设计
luxiaohua发起了2021-06-04
0
回复
14
浏览

教材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以秦、赵两国的矛盾为背景,以蔺相如的活动为主线,通过三个相对独立而又紧密联系的故事,写出了将相之间由失和到和好的过程,文中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因果关系错综复杂。

学情分析:

《将相和》这篇课文由“完璧归赵”、“渑池之会”、“负荆请罪”三个故事组成。因年代久远,内在联系复杂,教学前可布置学生查阅有关资料,初步了解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人物的情况,为学习课文作好铺垫。教学中抓住“骗”、“逼”、“避”三个字引导学生体会人物性格,理解三个故事的因果和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联系。

教学要求:

1、认识7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胆怯、拒绝、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3、复述故事,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重点:

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的爱国思想和他们各自的美好品质。

教学难点:

领悟3个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学步骤:

  • 导入新课,审清题目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国的文学名著、历史名著浩如烟海,其中有一部名著被鲁迅先生赞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大家知道是哪一部吗?(《史记》)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将相和》这篇课文,就是根据《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改写的。(板书课题:将相和)

2、多媒体课件出示司马迁及《史记》的相关资料,学生自主阅读并交流。

3、出示课题练习,让学生说:

(1)“将”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将”指的是(  )。

(2)“相”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相”指的是(  )。

(3)“和”的读音有(  )(  )。这里应读(  )。既然讲“和”,说明他们原来(  )。

二、设疑激趣、理清文脉,

出示阅读提示

1.读了课文,你会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你能为这三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吗?

2.讲讲你最喜欢的故事,说说你喜欢的人物。

3.由题目里的“和”引出不“和”。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的失和?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他们言归于好的呢?

三、读了课文,你会发现课文主要写了三个故事。你能为这三个故事加上合适的小标题吗?

1.学生合作,划分三个故事所在的段落,并给三个故事加小标题。

2,。教师随机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完璧归赵 (1-10自然段)

 渑池之会 (11-15自然段)

  负荆请罪 (16-18自然段)

四、走进经典故事,激活人物形象

(一)抓住“骗”字教学“完璧归赵”

1、自由读课文1—10自然段,讨论完璧归赵的起因是什么?(以城换璧、秦国骗璧)结果怎样?(完璧归赵)要求答案的内容用四字加以概括。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引导教学。

秦国作为当时最强的国家,以城换璧是诚心诚意的吗?你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秦国骗璧”,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蔺相如识破了秦国的骗局,他是怎么做的?从中你体会到蔺相如是个怎样的人?(不畏强暴、机智勇敢、深谋远虑……)对于这环节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动作(上前一步、后退几步,靠着柱子站定。),神态(理直气壮、大大方方),语言进行充分的讨论。并指导学生演一演。

3.小结

蔺相如在赵王危难之时,群臣无策之际挺身而出,面对强大的敌人毫无惧色,由被动为主动与秦王进行了针锋相对的斗争,从中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勇敢的性格。

(二)抓住“逼”字教学“渑池之会”

1、“完璧归赵”之后,秦国两次打败赵国,在这种情况之下年,秦王约赵王在渑池相会。渑池之会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结果怎么呢?

2、默读课文,相互讨论,答案用四个词语概括。(侮辱赵王、没占便宜……)

秦王是如何侮辱赵王的?(逼赵王鼓瑟)对于秦王的侮辱,蔺相如是如何反应的?(逼秦王击)蔺相如为什么逼?如何逼?(出示句子:蔺相如说:“您跟我现在只有五步远。您不答应,我就跟您拼了!”指导朗读。)逼的结果怎样?

3.从这个故事中你体会到蔺相如又是一个怎样的人?说说理由。(突出蔺相如为了维护国家的尊严,对敌人寸步不让。)

(三)抓住“避”字教学“负荆请罪”

1、过渡:蔺相如为了国家的尊严,国家的利益,对敌人寸步不让,相反,对于居功自傲的廉颇老将军,他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

2、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第16~18自然段,画出重点语句,记录自己的感触。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6~18自然段。

(2)请学生画出描写人物神态、语言的句子。

3、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三个故事,找出关键词“避”,围绕下面三个问题并体会蔺相如的为人。(为了国家的利益,对友宽容大度)和廉颇的性格特点。

(1)蔺相如是如何设法避开廉颇,不跟廉颇见面的?

(2)蔺相如的手下是怎样看待他的避让态度的?

(3)蔺相如是怎样向手下人说明避让原因的?

(4)学生朗读自己画的句子,其他同学给予评价。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故事内容。

(1)“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

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

想一想:廉颇的话说明了什么?(蔺相如因为在“渑池之会”上又立了功,所以赵王加封他为上卿,职位比廉颇高,廉颇自然心里会不服气。)

(2)“诸位请想一想,廉将军和秦王比,谁厉害?”“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国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从蔺相如的这段话中,可以看出蔺相如有什么样的品质?

听了蔺相如的话,你有什么感触?

5、精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18自然段。

“于是,他脱下战袍,背上荆条,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廉颇具有什么样的品质?(勇于承认错误,知错就改。)

6、小组内练习讲一讲“负荆请罪”的故事。

五、品读赏析,了解三个故事之间的关系

(一)学习提示

1. 这三个故事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进一步分清事情的因和果)

2. 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同桌讨论完成填空:

将相不“和”的原因是(  ),后来“和”了,“和”的原因是(  )。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板书: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二)剖析“将相分和”,领悟“爱国情怀”

1、学生思考:

(1)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原因是什么?(在“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上立功。)

(2)廉颇心有怨气,原因是什么?(蔺相如的职位一升再升,位于自己之上。)

(3)将相又和好了,原因是什么?(蔺相如和廉颇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顾全大局。)

(4)分别概括蔺相如和廉颇的人物形象。(蔺相如是一个机智勇敢、不畏强暴、胸怀宽广、以国家利益为重的人;廉颇是一个英勇善战、光明磊落、知错就改、顾全大局、爱国的人。)

(5)分析蔺相如和廉颇在思想上的共同特征。(以国家利益为重,爱国。)

2、师小结: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他们高尚的爱国情怀,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

3、组织讨论:三个故事之间有什么联系?(完璧归赵和渑池之会是因,负荆请罪是果。)

六、回顾全文

    1、学了《将相和》这篇课文后,你喜欢文中哪个人物?为什么?

2、本文是根据    写的《    》中的《____      》改写的。故事发生在    时期,以           为背景,以            为线索,通过                          三个小故事的记述,写出了将相之间由           的经过,赞扬了蔺相如                         的精神,也赞扬了廉颇          的精神。             

七、布置作业

1、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将相和》只是《史记》中的一篇,像这样的好故事,《史记》中还有很多,请同学们课后读一读!

2、写一件发生在同学、朋友之间的团结友爱的故事,要写清楚故事的前因后果。

 

板书设计

将 相 和

完璧归赵    渑池之会        负荆请罪

              \    /              |

     因                果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