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而无痕,学而有迹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尹渊渊
一节好的习作指导课,应该能从多个维度给予学生启发,不仅要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而且要让学生的表达有实实在在的内容,有适合的方法,有积极的体验。步老师的这节课,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想学生之所想,从学生的学习需要出发,导而无痕,学而有迹,学有所进,是一节扎扎实实且令人赏心悦目的好课。
一、学为中心,多维支撑
依托教材的习作教学,教师读懂教材的意图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学生的学情和实际需要出发设计出支撑有效学习的教学思路,尤其是学习资源的开发和有效利用,更能体现出一名优秀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次习作,课的话题是“心愿”,看上去应该是一个不需要教师给予很多大引导和帮助。学生就会有话可写的习作话题。但结合这次的习作训练要素——选择适合的方式进行表达,以及教材中所指出的“要根据表达需要用心选择材料”等要求可知,实际上学生会面临多方面的学习挑战。这些挑战包括内容的确定、材料的遴选、表达方式的恰当选择等。
从话题导入,到拓展思路,再到写法点拨,这种逻辑清晰、层次分明的学习路径设计,是否一定能带来看得见的学习效果呢?其实不然,实际上,如果教师只是站在自己的角度。用提出一个个问题来推进教学过程,学生也能给出教师想要的回答。但是,这种教师主导和暗示的答案,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是答案,并不能真正帮助学生积极主动地梳理内部思维。步老师提前预设到了这种情况,于是在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和任务时,她都对教学素材进行了精心选择。生日许愿、心愿卡、心愿清单、歌曲《种太阳》、留言条、文章文体等方面的选择,都很自然地促进了学生的反思性和创造性学习活动的开展,从不同维度给予了学生学习方面的支持,为学生接下来的动笔写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无论从教学的内容、路径和策略,都做到了精心开发和利用合适的学习资源,给予学生多方面的启发和多维度的支撑,老师也能在课堂上快乐地和学生一起享受学习和收获的过程——我认为课堂学习最美的状态,就是师生共同成长。
二、抓好文本,训练拟题
步老师在习作教学过程中采用机智的教学策略,通过一系列寓教于乐的教学活动设计,让文体知识化抽象为形象,化概念为意识,化说教为体验,让学生慢慢感悟、慢慢领会,并最终学以致用。无论习作教学还是阅读教学,都应把文体教学置于重要的地位。要经常进行有计划的文体训练,通过对文体高度重视,适时点拨引导就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同时,还要在教学中不断大胆实践,在实践中反复为学生创造掌握文体学习应用的技巧方法。作文教学一定要放在指导时讲清,当然讲评时也不可小觑的。另外,教师要多为学生提供辨别文体、变换文体及培养训练学生按文体拟题的能力。
三、注重体验,习作育人
习作教学是一个以多维度体验为支撑和目的的课程活动。活动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真实而积极的情感体验、准确而流畅的语言文字表达体验、分享交流中的互动体验等等,帮助学生实现自我成长的体验,从而达到习作育人的目的。那么习作育人的目的以“润物无声”的方式实现了,也就进一步促进了学生对于学习意识的自主建构,形成了学习体验的良性循环,进而让学生爱上语文,爱上习作。步老师深谙此道,通过设计“过生日许愿”的谈话环节,激发学生的大胆表达的欲望,同时让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活动是“有我”的,是“为我”的,是可以抵达“自我实现”的。这也为实现后面教学任务的主体性内化奠定了基础。从过生日许愿的“小我”之愿,到歌曲《种太阳》中的“大我”之愿,表面上看是为了拓宽作文选材的思路,实际上背后还隐含了“自我实现”的另一目标。课堂上老师启发学生用留言条以及最后引导学生用不同文体表达自己心愿的环节设计,让学生看到了书面表达方式的多种可能和范围选择的自由,进而体验到习作表达的“创意”价值,让“自我实现”更进一步。
总之,今天我们看到的这节课例展示,无论是从学生在课堂上呈现出的学习状态,还是从课堂学习成果来看,这都是一节体现语文新课程改革理念和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的好课,是契合学生“心愿”的好课。
坚持“以人为本”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成长需求的好课,是契合学生“心愿”的好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