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年级识字方法浅谈
yinyuanyuan发起了2021-06-12
0
回复
19
浏览

                   低年级识字方法浅谈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王雯斐

识字是低年级教学的重点,是学生阅读能力提升的基础。2011版新课程标准对小学阶段提出了识字量,要求小学阶段,学生要认识3500个生字,在1--2年级,则要求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让学生喜欢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采用多种方法、多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小学生在学习中体会识字的快乐,从而爱上语文学习。

  • 学会观察,引导发现

1、引导学生观察,发现汉字的组合、书写规律。

   (1)学生观察田字格中的范字,了解汉字的笔画、间架、结构以及每个笔画所占的位置,如学习“人”、“个”、“大”时,应让学生先分清这三个字中的“捺”有何不同,分别占什么位置。

   (2)学会对比观察,区分形近字细微的差别,例如:己——巳,未——末,田----由。

   (3)仔细观察教师的范写:如写“片”字中,教师除了用彩色粉笔区分笔画,还应该强调“从左向右,先里头后封口(右边)”的书写规则。

   (4)学生从同学们的书写中,学会评价。

学生亲眼目睹同学的书写,能对自己的书写起到警示的作用;另外,让学生进行评价,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鉴赏能力,对自己的书大有益处。

  1. 引导学生在课外、生活中主动识字。

     生活处处有语文,我们置身于一个汉字王国。家庭生活一刻也离不开汉字,生活中,街道名、广告牌、食品袋、车站名等等都离不开汉字,这些充斥生活的汉字是学习汉字的资源库。例如,有个学生在考试中需要写一幅对联,他回家时看到门口贴的对联,一下子记起来了。

     利用孩子对生活的好奇心,注意引导孩子对汉字的关注和学习。例如,我就常常带领自己的孩子在外出时,有意识地提醒她认识各种商店的牌子,产品的名称等,常常故意问她,这是什么牌子的物品或者这家商店的名称是什么?让孩子在搜索记忆中的文字,然后告诉她正确的读音和字形。让她在生活中识字,不知不觉地积累了不少词语。

3、引导学生在阅读、运用中巩固识字。

心理学家认为,人的6----12岁是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时期。在这个阶段,应该引导学生大量阅读课外书,学会质疑问难,并且寻找解决的方法。也可采用编小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自编自写,由旧知生出新知,在运用中巩固,扩大识字量。

  • 注重培养良好的识字写字素养,有机地实施三维目标。

语文出版社的编辑娄湘生教授非常诚恳地要求语文教师一定要在低年级开始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书写习惯和姿势。因此,低年级老师不仅要在课堂上有意识地提醒学生的写字姿势,而且要多途径、全方位地提高学生的识字水平,使学生在快乐中识字。

  1. 看图识字。

      中国汉字分为形声字、会意字、指事字、象形字四类,而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象形字更生动直观,一年级上册的汉字多倾向于象形,学生能通过字形判断汉字的意义和读音。再加上低年级孩子的形象思维更加发达,因此,上课上,多利用看图或者画图形式刺激学生的感官,让学生记忆深刻。例如,学习“闪电”的“闪”和“坐下”的“坐”,我画了两幅图,将“闪”字画成门中一个人,让人感受到字形,如果动画展示,提示“闪”字是门中人快速闪过。“坐”即二人坐在一土堆的形意有效结合,给学生以视觉冲击,在学生记忆中烙下了一个深深的印记。

在教“山、石、田、土、日、月”这些象形字时,他们大多是由古代的象形字演变而成的,与原来实物有很大相似之处,先让学生观察图片再来识字,这样就比较有效地帮助学生去理解,记忆字形,提高识字效果。

  1. 编儿歌

     一年级的课文大多是小韵文,读来朗朗上口,例如《日月明》一课就是通过儿歌的形式来展现生字的魅力,一首儿歌孩子们学会了,到时候自然流出,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一些组合字的方法,“日月明,鱼羊鲜,小土尘,小大尖”,我鼓励学生继续编下去,学生会结合一些常见的字编出“双木林、三木森、三水淼、三金鑫”等,还有一些例如“木口杏,禾日香”等等。学生的思绪一下子放飞。儿歌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如“口向响”“田木果”“我鸟鹅”等,既高效识字,又增强了自信心。

  3、猜字谜

爱玩是学生的天性,上课如果一味地讲知识,枯燥地讲道理,学生会不喜欢上语文。如果一开始就是激发兴趣,在游戏中识字,就让学生在宽松、愉悦的环境里学习,效果会事倍功半。例如,学习《雷雨》一课,开篇就谜语导入“千条线、万条线,飞入地下都不见。”让学生猜出来。例如“苗”的谜面是“田里长草”,“蛙”的谜面是“有一只虫子从这个土堆跳到那个土堆”,谜面刚一说完,学生就猜出了谜底。还有课文本身就是谜面的,例如“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学生一下子就猜出了这是“画”。

有了兴趣,学生会从课内迁移到课外。孩子们在生活中积累了不少字谜呢,我们利用课余进行分享,孩子们互相吸收、学习,逐渐扩大了识字知识面。

  • 教给方法,设定激励措施,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教是为了不教,在教师教给学生方法后,教师就可以开始放手,让学生仿效,自主识字,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样,我在班级设立“编字谜有奖”活动,激励学生观察字形,展开联想,自己编字谜。这样避免了枯燥的单调无味的重复抄写,增强了趣味性。长期的积累和训练后,让学生对汉字的规律有了大致的了解后,学习汉字的能力就基本具备了。这样,学生识字就不单单再局限于识字课,还应在平时翻阅课外书,观赏电视电影节目中,在街头也会主动识字,真正做到“得法于课内,受益于课外”。

  • 把识字贯穿于课堂,采用循环记忆巩固识字,不断复现汉字,让汉字学习做到“润物细无声”。

艾宾浩斯遗忘规律告诉我们,学生的记忆都有遗忘的特性,出现先快后慢的特点,完整的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三个环节,短时记忆只有经过反复或进一步加工,才能转化为长时记忆。这些科学规律不断地提醒我们要遵从规律,才能事半功倍。课堂上,我们要恰当利用遗忘曲线规律让学生识字,优秀学生对识字识记较快,但是遗忘速度也快,学困生有些没有识记,所以,我就会利用规律,不断复现生字,让学生每天复习以前学过的生字,让学生在复现中识字。

另外,不少老师因为复现就是机械、重复地书写,其实不然,这样一遍又一遍去重复书写,学生就会心不在焉,反而效果不好。我采用课前循环,即有旧字引新字,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知识进行基础识字。例如,我们学过三点水,三点水加不同的生字,就可以变出新的生字,看谁变得多,然后进行归纳总结,用“拉出一个是一串”,随着学生识字量的增加,认识了更多的生字。

课中循环,我则利用学生复习巩固,复现写出上一课的字,每天写新字,要对上一课的生字一个一遍的方法进行复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复习了生字,也不会产生厌学思想。

课后循环和周期循环其实就是在课中循环的基础上进行复现更多以前的生字,并将这些生字组词,甚至写成句子,让学生在识字中理解字义、词义,实现运用的目的。

总之,作为低年级学生,识字作为一项重要的技能,我还要不断探索更适合低年级学生的方法,努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尊重规律,利用规律,会少走弯路,让学生从此爱上汉字,爱上语文学习。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