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惩罚中慢慢成长
——读《教师的五重境界》有感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 王璟贤
很庆幸,在经历了两年辛苦的班主任摸索工作后读到这本让人发人深省的书,它让我获益良多。万玮老师将自己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及心得凝聚在这本书中,以自己丰富的教学经验及广博的人生阅历向我们阐述了他心中教师的五重境界分别是:教知识,教方法,教状态,教人生和教自己。作者还明确地告诉我们:这五重境界并无绝对的高下之分,只是代表了教师工作的五个不同方面。教给学生知识和技能,探索、掌握不同的教育方法是所有教师的基本功。与此同时,心里面有对世界、对人生和对自己的理想,才会看见不同的教育气象,即便与别人做着同样的事情,结果也会更加理想。这五重境界很难清晰地划分,有的时候,你以为自己在教知识,其实也在不知不觉地教人生。
作为一名青年教师,我目前可能还处在殚精竭虑教知识的阶段,作为一个班级管理青年人,遇到问题时我还会有些手忙脚乱。所以对万老师传授的一些方法及他的一些理念深感赞同,接下来我也会谈谈自己的理解。
(一)
回想起初上讲台的时候,我是一个充满温情的老师,在我的眼里学生都是可爱的,他们乖巧、灵动,他们纯真、善良,我从心底里喜欢他们。我对他们温言细语,在他们犯错误时我总是轻声地提醒他们,我生怕自己粗鲁的态度伤害了他们,我希望他们快乐。但我很快发现我的做法是错误的,这种违背教育规律的做法很快让我吃到了苦头。由于原来的班主任请假,我临危受命由任课教师变成了班主任,我很快发现我已经无法对学生严厉了,学生早已经了解我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每当我板起面孔训他们时,那些调皮的男生一眼就看透了我内心深处的怯懦,对于我的批评置之不理。
我发现自己无法对学生实施有效的惩罚,因为我的批评只会让他们和我更加对立。我忘不了当我对那些男生束手无策时那些女生看着我的充满同情的目光,我跌入了深渊,也丧失了最初的温情。我深刻地反思自己,反思越是深刻,越是感觉到痛。我要为自己的错误买单,我受到了惩罚。
孙云晓说:“其实,当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的时候,内心都有一种要该受售罚的准备,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为自己的愤疚承担责任,取得心理平衡。只有那些年纪很小的孩子,或是社会化程度比较低的人,才会选择逃避责任。回想我们自己成长的过程,一定有一些惩罚是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般来说,孩子犯错的时候恰恰是教育的良机,因为内疚和不安会使他急于求助,而此时明白的道理可能使他刻骨铭心。”
每天晚上躺在床上,脑海中像放电影一样回忆自己的教学管理哪些地方存在问题。反思是痛苦的,最痛苦的莫过于你真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所在,你回想当时的场景,你犯了错误而不自知,你无知者无畏,那是怎样的一种羞愧啊!当惩罚来临的时候,我无处可逃,只有坦然面对。
后来再做班主任我就驾轻就熟了。我对孩子们依然充满湿情,但是我的心里已经有了原则,在学生犯错的时候我会严厉地惩罚他们,我深知“小慈乃大慈之敌”。而惩罚之后的关爱也是发自真心的,对內心痛苦的孩子来说这显得弥足珍贵。
(二)
就学生而言,惩罚也是必不可少的。 现在家长和社会非常普遍地有一种错觉,认为只有关爱才是最佳的教育方式。于是一味地去赏识、迁就,甚至是恭维、宠爱,对于孩子错误的言行不敢去批评、指责,更谈不上适度的惩罚了。不少孩子在爱和赞美的温室里也就养成了自己惯自己的不良心态,自我约束不够,自我解剖不严,接受批评不真,接受处罚不诚,弄得许多家长为教育子女伤透脑筋。其实,爱有许多种,那种孩子犯了错误,老师和家长不去追究不是爱,是最大的失误,是最大的伤害。指出错误、及时疏导、适度惩罚才是真正的关爱,才是实在的教育。
惩罚绝不等于体罚和变相体罚,更不是心灵伤害和人格歧视,惩罚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觉得难堪,打击他们的自尊和自信。惩罚是个双刃剑,是一种危险的、高难度的教育技巧,必须要因人而异、灵活适度。越要惩罚,越要尊重。
并不只有赞赏才能给予孩子自尊与自信,惩罚更能激发和培养孩子的自我矫正,自我更新的勇气和力量。
有人说过这样一段话,在上帝的眼里,每个人都是一个苹果,每一个苹果,上帝都要咬一口。如果你感觉痛了,那是上帝在咬你的缘故;如果你痛得厉害,那是上帝特别偏爱你的缘故。因为偏爱你,所以才会让你痛得厉害,才会更加严厉地惩罚你。
从这个角度来说,教师也好,学生也罢,我们都应该享受惩罚。我们可能常常不知道最正确的做法是什么,但是经历了失败后,我们至少知道了不成功的做法是什么。做错事会受到惩罚,但正是因为惩罚,我们可能犯的错误会越来越少,谁说惩罚不是财富呢?
在惩罚中,我们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