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学生的学习大部分是在课堂上度过的,课堂是教学的主渠道,教师要用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实践证明,多种情景的创设,可以调动学生的情感,激活学生的思维,促使学生萌发强烈的探究欲望,掌握学习的主动权。
教师要设计好有意义的课堂提问来引导学生,揭开疑惑,打开思路,不断创新。提问是语文教学的常规武器,精心设计的提问,应该是富有启发性的,它的外延内涵都应该是广的,但要注意的是,由于语文是一门人文学科,在对作品的理解和鉴赏上很多时侯,都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
赞可夫说:“教会学生思考,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生中最有价值的本钱。”要鼓励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因为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胜于解答十个问题”。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
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做学习的真正主人,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措施。问题是思维活动的起点,也是探求真理、创造发明的起点。有了问题才能引起思维,才能进行探索,科学研究如此,学生学习、掌握知识也同样如此。
语文课文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悲怆壮烈的英雄故事、有妙趣横生的神话传说、有如诗如画的山水景致、也有激情满怀的时代赞歌。教师要根据教材的不同特点,创设情景、营造相应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从而有利的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由于长期处在应试教育樊笼中,学生形成了学习的思维定势,潜在的创新意识被紧紧挤压着。教师讲读一篇课文,从作者、背景、结构、中心到写作特色,步步为营,滴水不漏。让学生写作文,起承转合,不偏不倚,层层设防;学生做练习,紧扣教材观点,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就养成了叶圣陶所说的那种“不是习惯的习惯”。要激发学生的创造性,首先必须打破这种“理性的奴性”的被动教学方式,以学生为根本,从学生心灵深处挖掘创新潜能,培养创新意识。
古人云:“学贵有疑,学问须疑。”疑是思之源,思是智之来。疑是争论的起点,敢于坚持自己的意见才有了敢于争论的思想基础。教师对学生的质疑要提倡。有了良好的环境,有了质疑,课堂争论中学生的创新欲望被激活,创新的见解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加强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加强合作学习,激发创新意识 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教学的各个环节,加强学生间的合作,师生间的交流合作。这样,不仅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反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合群性,集体性,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合作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的组织讨论。在教学中,经常给学生足够的独立想象的空间,同桌或几人组合交流,自己发现想法,然后在全班学生中交流,发表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