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期里,我认真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感受颇深,它让我对生活、对工作都有了新的认识。
2015年9月我走上讲台,正式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身兼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而今年我又有了新的身份,成为了一个妈妈,肩上担负的责任就更加重了。每个孩子都是上天赐给我们最好的礼物,但孩子出生之后,生活结构的突然改变,曾经一度让我很是烦恼。面对哇哇大哭的孩子我手足无措,频繁的哺乳和不足的睡眠让我身心憔悴,生活的大部分时间和重心都给了孩子,我内心更多的是疲惫和失落。生活被所有的不顺心所掩埋,于是我抱怨孩子的哭闹、抱怨老公的不体贴,抱怨家人的不认同……整日处在对生活的抱怨中,脾气越来越大,这种负面的情绪不仅影响着我,也给家人们带来了烦恼。
“有家,就有幸福。在属于自己的屋檐下,我们可以尽享亲情的温暖,爱情的温馨。当然,家人之间的感情也需要精心呵护。作为至亲,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应当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关爱、理解与宽容。”当我一开始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有一点的迷茫,可随后我反复琢磨。确实,生活不可能永远一成不变,孩子的到来固然给生活带来了许多麻烦,可更多的是开心和快乐。
“一个人爱抱怨自己的根源是什么?究其原因,是因为他自己不够强大。爱抱怨自己的人大都是内心不够强大的人”,每一妈妈都不是生来就是育儿专家,面对宝宝的哭闹,我不再抱怨,开始阅读各种育儿书,请教别的妈妈如何更好的应对宝宝身上发生的各种问题,看着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变乖,我体会到了当妈妈的幸福;面对家人,我不再抱怨,用心去沟通,去感受那端到跟前的一碗碗汤水背后的爱。孩子的笑脸,家人、朋友的关心,这些都给了我很大的动力,让我为做更好的自己而努力,努力成为一个内心强大的人。在我只看到生活中的不顺心,频繁抱怨时,幸福也悄然而至。对于那些“麻烦”,勇敢的面对,正确的对待,多一些理解与宽容,也许会让生活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做不抱怨的教师》这本书中的许多话不仅改变了我对生活的态度,也融入了我的工作中。
休完产假开始上班,我担任了四(4)班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开学之初,我带着对新班级的陌生以及满满的信心走进教室,下决心一定要把班级带好,让孩子们愉快的学习、健康的成长。但现实给我浇了个透心凉,由于我和孩子们彼此之间都不熟悉,孩子们不了解我的教学及管理方式,我对他们的性格、习惯知道的也是寥寥无几,常常因为一些这样那样的事情而搞得自己晕头转向,抱怨不止。
于是我再次阅读了《做不抱怨的教师》,“抱怨是懦弱、无能的最好诠释,它像幽灵一样到处游荡、扰人不安。抱怨自己让我们将关注点放在自己不想得到的东西上,因此,当我们抱怨自己时,我们就远离了自己想要的东西,而且抱怨越多,距离越远”我一心想要让学生上课认真听讲,如果有的学生上课稍不认真,做小动作、开小差,一旦被我抓住,立刻就会被批评一顿;家庭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作业的,也会被我严厉的惩罚;课间跟同学打闹更是被明令禁止,以免出现小摩擦。我越是这样严厉要求,孩子们离我心目中的目标越远。
“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是十全十美的,也没有一个人会让自己完全满意。正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然我们不能苛求自己做到完美,那么也应当让自己对他人少一些抱怨,多一些包容、善意和尊重。”在我烦恼于这些问题的时候,冷静下来想一想,其实孩子上课思想开小差,我们提醒一下,改正过来就行了,一堂课40分钟,谁能保证什么小动作也不做,一味的批评只会让孩子没有继续听下去的欲望。有的同学作业没做完,可能确实是家里有事,给耽误了,也只是偶尔没有完成。和同学打闹、闹矛盾,告诉他们要友好相处,不能太冲动,其实转脸他们也就忘了所有的矛盾了。
我总在抱怨孩子们怎么那样不听话、怎么那样坐不住、怎么那样难教、怎么那样不爱学习等等,却忽视了最重要的事情——天性。爱玩、注意力不集中、没有长性这些都是这个阶段孩子的特点,我却要他们拥有现在不属于他们的特点,跳过成长的自然曲线,这是不对的。
“一位伟人曾说过:‘有所作为是生活中的最高境界,而抱怨是无所作为,是逃避责任,是放弃义务,是自甘堕落。’如果你还有时间抱怨工作,那么你就有时间将工作做好。喋喋不休地抱怨,注定于事无补。若想拥有美好前程,就要抛弃所有抱怨,学会享受工作中的乐趣。”随着时代的发展,家长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再加上老师对自己的要求,这无形之中都给教师带来了压力。抱怨,似乎也成为“释放”压力的一种方式。一味的的抱怨并不能解决问题,也不会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添姿加彩,反而因为抱怨产生了许多负面的情绪,给自己给身边的人都带去了影响,而这并不是说遇事就只是闷着不能说,相反一个合适的倾诉者是尤为重要的。学会从工作中、烦恼中需找乐趣,不要让孩子们偶尔出现的问题蒙蔽了你的双眼。
作为一个双重角色的人,我告诉自己:我不仅是一个妈妈,更是一名人民教师。我不要抱怨,我要时时注意,持续快乐的情绪,做个阳光的人。因为我能教给他们的不仅是知识,更多的是一种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