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视角看名家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尹渊渊名师工作室 刘惠萍
在我们教育领域,有一个响当当的人和一本响当当的书,那就是苏霍姆林斯基和他的《给教师的建议》。
提起苏霍姆林斯基,我想大家一定不陌生,因为他的名字和他的话不止一次地出现在我们的论文和各种发言里,而《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带给教师们的帮助、影响和引领,也远远超过了任何一本教育类的书籍。
今天我想从作者的人物经历和创作背景这两个方面,谈谈我所做的一些了解和从中的感受:
苏霍姆林斯基(1918—1970)是乌克兰卓越的教育家、教师、思想家和作家。他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担任这所农村中学的校长、教师和教育者长达32年。苏霍姆林斯基一生持之以恒地探索和孜孜不倦地写作;奇迹般地写出了40部专著、600多篇论文、约1200篇儿童小故事。
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部著作都是面向教师、教育家、教育者、父母和自己孩子们的。他把自己的思维、思索、建议和见解全部倾注在了他的著作当中,即怎样培养“真正的人”。教师和父母应当历经何等艰难之路,才能使孩子成长为好学上进、聪颖、心地善良而高尚的人和好公民。苏霍姆林斯基的作品在乌克兰国内人人皆知并喜爱,而且在国外许多国家也被广为出版。如众所周知的《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公民的诞生》《给女儿的信》以及某些论文和小故事。他的作品每一新版都引起了人们更大的关注和浓厚的兴趣。苏霍姆林斯基在从事学校实际工作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教育理论问题的研究,写有《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巴甫雷什中学》、《公民的诞生》、《失去的一天》和《学生的精神世界》、《致女儿的信》、《妈妈,我不是最弱小的》等教育专著收在《苏霍姆林斯基选集》(五卷本)《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为师范学生入学必读。
这样的一位教育大咖,那他的人生起点一定很高吧?我们一起来听听。
1918年,苏霍姆林斯基诞生在乌克兰基洛沃格勒一个贫民家庭。
1926年,入一所七年制的农村学校学习。
1933年毕业,翌年进入了短期师资训练班。
1935年结业后便开始当小学教师。
1939年,在波尔塔瓦师范学院语言文学系接受函授教育,取得了中学教师的合格证书,并先后担任中学语文教师、教导主任。
1941年,苏联卫国战争开始后,他立即奔赴前线,受过重伤。伤愈后不能重上战场,被委任为一所中学的校长。家乡解放后回到当地,任区教育局长。
1947年,主动申请调回学校工作。
1948年开始担任帕夫雷什农村中学校长。
1970年逝世,享年53岁
在这里,我想跟大家聊的第一个词是“起点”,刚刚我们都听到了,著名教育实践家和教育理论家。出生在一个农民的家庭,这个农民的儿子,用自己短暂的一生,为大家树立了一个教育上的里程碑。
也是在刚才的资料里,我们也能知道,这位教育泰斗,是经过短期师资培训班,进入的教育界,后来自己函授进修。这一点让我联想到我们大家的教育成长路,说实话,我们幸福的多,咱们在坐的很多人都是经过专业的教师培训学校而走入的教师岗位的。还有凭心而论,我们现在的教育环境和条件,相比苏霍姆林斯基的时代,确实优越太多。我们的办公条件,我们的精神成长之路……尤其是这两年,咱们的学校更是大力的支持教师们成长,在照顾好大家生活的基础上,更给我们创造了各种发展的平台,站在这样的起点上,我们又有什么理由止步不前呢?
苏霍姆林斯基从17岁即开始投身教育工作,自1957年起,一直是俄罗斯联邦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8年起任苏联教育科学院通讯院士。1969年获乌克兰社会主义加盟共和国功勋教师称号,并获两枚列宁勋章、1枚红星勋章、多枚乌申斯基和马卡连柯奖章等。
《给教师的建议》写于1965~1967年(为期两年),是苏霍姆林斯基在担任帕夫雷什中学校长期间,许多青年教师经常向他请教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期待他的指导。为了满足广大青年教师的要求,帮助他们提高教学水平,苏霍姆林斯基根据自己30多年从事教育实践的经验和研究教育理论的体会,创作了《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这本书。
听到这里,我想跟大家聊的第二个词是“宝藏”。从我踏上教育岗位,我就发现,其实,每一位我们身边的老教师,都是学校的一所宝藏。记得我刚来学校那一年,教的是学前班,在我们组里,有两位即将退休的老教师徐月枝老师和杨花枝老师。在跟她们一个组的时间里,我作为一个新手教师,得到了她们极大的引导和帮助,徐老师教我怎么管班、怎么和家长打交道;杨老师教我怎么把控课堂,面对教学,怎么向学生们灌输知识。她们的每一句话,对我来说,都让我收益匪浅。很遗憾的是,我们相处了一年,她们就退休了。但是,她们曾经指点我的那些教育经验,陪伴我至今。
在后来的教学过程中,我又遇到了对待工作和教科研永远热情似火的尹渊渊老师;永远关注学生,将学生放在第一位的李秋红老师;课堂有序又有深度的摆秋会老师;教学风格如沐春风的卢晓花老师,……她们就像是指路明灯一般,让我在平凡的日子里,不断有新的收获。
这两年,踏入教师岗位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综合素质都非常不错的,就拿这学期我平时接触比较多的来说吧。步帆的课堂大气沉稳;雯费做事踏实认真;小杰对于教育领悟性很高;贝贝做事雷厉风行……年轻人身上也有很多,我们要学习的地方。
举这个例子,我是想跟大家说,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有着一身教育的经验和理念,我们,尤其是年轻人,一定要把身边的人当宝藏,虚心的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同时,也要将自己视为宝藏,不断的充盈和完善。这样,在教育的路上一直行进,回首时,才会发现自己也行囊满满。
第三点,我想给大家分享一个关于苏霍姆林斯基的小故事,聆听之后,看看我们能不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教育实践中也曾有过这样的失误。那时,他刚参加工作。一个名叫斯捷帕的男孩,由于过分顽皮,在一次玩耍中无意把教室里放着的一盆全班十分珍爱的玫瑰花给碰断了。对此,苏霍姆林斯基大声斥责了这个学生,并竭力使这个闯祸的孩子触及灵魂,吸取教训。事后班上孩子们又拿来了三盆这样的花,苏霍姆林斯基让孩子们用心轮流看护,惟独斯捷帕没有获准参加这项集体活动。不久这个学生变得话少了,也不那么淘气了。年轻的苏霍姆林斯基当时想,这倒也好,说明自己的申斥对这个学生起了作用。
可是不愉快的事件在他斥责这位学生的几周之后的一天发生了。这天放学后,苏霍姆林斯基因事未了,还留在教室里,斯捷帕也在这里,他准备把作业做完回家。当发现教室里只有老师和他两人时,斯捷帕便觉得很窘迫,急忙准备回家。苏霍姆林斯基没有注意到这种情况,无意中叫斯捷帕跟自己一起到草地上去采花。这时斯捷帕表情迅速变化,先苦笑了一下;接着眼泪直滚了下来,随后在苏霍姆林斯基面前跑着回家了……
这件事对苏霍姆林斯基触动很大。此时,他才明白了,这孩子对于责罚,心里是多么难受。他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的做法,是不自觉地对孩子的一种疏远,使孩子感到了委屈。因为孩子弄断花枝是无意的,而且对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愿意做些好事来补偿自己的过失,而自己却粗暴地拒绝了他这种意愿。对这种真诚的、儿童般的懊悔,报之以发泄怒气的教育影响,这无疑是对孩子的当头一棒。
此后,苏霍姆林斯基吸取了这一教训,在以后的工作中很少使用责罚。通常,他对由于无知而做出不良行为后果的儿童,采取宽恕态度。他认为,宽恕能触及学生自尊心最敏感的角落。
这样的教学事例,大家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很平常,尤其是作为一线教师,我们每天都会面临这样的场景和各种各样有特色的孩子,为我们带来的具体“花样”事例,那么在事情发生时和解决后,我们是不是也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学会记录、学会反思了呢?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苏霍姆林斯基说到,教师要有写日记的习惯。
所以,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的第三个词是“积累”
我们一线教师身边有着大量教育类的素材和事例,这也是很多教育专家和教育领导们一直羡慕我们的地方。尤其是我们班主任和语文老师,我们有班级有学生,就相当于我们有种花的花盆和土壤,我们应该珍惜这份权利和信任。
像苏霍姆林斯基一样,做个教育上的有心人。在自己的花园里,用记录摘下花园里盛开的花朵,用反思和感悟作为养料,使将来这里的花朵能开得更多、更大、更艳。
带给教师们的帮助、影响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