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学中培养学生习作的兴趣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尹渊渊名师工作室 刘惠萍
新程标准要求我们创建一种新的方法,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写出具有个性化的习作。如何在教学中达到这个目的,我是这样做的:
一、淡化作文概念,从班级中获得灵感
我们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说话。说平常话,写平常事,减轻学生心理负担,那学生在不知不觉、轻松愉快中完成任务。我们要从写日记开始,指导学生写平常话。学生一天中大部分时间是在班级中度过,每天必然会发生许多事,我们可利用每天下午的总结课时间组织学生进行回忆:哪些事情很有趣?你和哪些同学产生了矛盾?你是怎样处理的?你又发现了哪些乐趣?等等,学生会围绕老师的话题思考。教师可抓住其中一件小事做具体指导,让学生明白什么是“平常话”、“平常事”。例如学生朱含蕊提出:好朋友李米在下课时拿着铅笔敲铅笔盒叫她的外号,我就让她讲事情的经过,指导她说说:“李米在敲铅笔盒时,你注意到她的动作了吗?朱含蕊一听立刻回答说像和尚念经。我又问她:“当她叫你的外号时你生气了吗?你心里是怎样想的?”学生因为有亲身经历都能对答如流,实际这也是对学生动作、心理描写的指导。课后朱含蕊写出了一篇细腻真实的作文《有趣的她》,节选如下:我抬头一看,原来是她,只见她左手拿着文具盒,右手拿着一支笔,闭着眼睛,仿照老和尚念经的样子,嘴里念着:“小朱,小猪,小猪猪……・我一看当然生气了,“啪”地拍了下桌子,“岂有此理,你敢叫我小猪猪!看我怎么揍你!”当时我被气得火冒三丈,她却嬉皮笑脸地补了一句:“七有此理?还八有此理呢!”通过这么对生活中的事情的指导,大部分学生感悟到,原来把平时看到的、见到的、想到的记下来就是作文!原来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存在作文!写作的源头找到了,学生抛开了沉重的枷锁,一篇篇五彩斑斓的习作就会出现。
二、让学生走向社会,在实践中获得真知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具备基本的读写能力,要让学生有所为而作,必须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接触社会会,熟悉社会,在实践中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作文才真实,从而有效地避免了作文假、大、空的毛病。教师要有意识地要求学生参与社会,做社会中的人。如布置学生买一件小物品,试着去搞价;让学生到环保局或亲人中调查环保问题;让学生到医院看看,了解看病的程序及病人的情况……认知来源于实践,实践又指导认知,在实践中学生会积极地表达自己的观察与体会,培养了他们们良好的品质和道德情操,让学生体会到了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听说读写能力。虽然学生进行的是类似的活动,但每个人的感受是千差万别的。作文课堂走向社会,才能取得说真话、吐真情的良好效果。
三、张开想象的翅膀,培养个性化语言
鲁迅惊叹过儿童的想像力,说:“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事情,想到花卉的用处,想到昆虫的语言。”我们提倡学生大胆、无拘无東地想象,进行个性化语言的表达。我们可以利用多种方式培养学生想象、创新的能力。
1.利用古诗,让学生放胆想象。
如学过古诗《游子吟》后,有的学生“回到”古代看到当时 母子依依惜别的情景;有的学生则来到大都市再现了母子相聚的感人场面……学生的想象是无穷的他们写出的文章也是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来表达的。同样的内容,却写出了几十种不同的题目来:《黄昏灯下》、《再相聚》、《分别曲》……
2.利用实物展开想象,引导学生打开思路。
一个酒瓶、一个茶杯,都是训练学生思维创造力的物品。在上课伊始,我放个经常用的水杯在讲台上,什么也不说,让学生想写什么写什么。学生课后有写茶杯的样子的,有写童话故事的,还有的写有关茶杯主人故事的……文章写出了新意,学生也总之,作文源于观察,源于实践,源于生活。工作中注意挖掘,学生会体验到成功,教师也会体验到孩子成才的快乐。
(三)走进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作文就是把我们身边的生活写出来,把平时所见的、所听的、所想的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这正如叶圣陶所说:“生活犹如源泉,文章犹如溪水,源泉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流个不停息。”这就要求教师多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郊游、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广泛积累写作素材。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引导学生观察过程,若有一些心得体会,就要及时记下来。这样坚持久了,学生在写作文的时候就会习惯于记实事、写真人、抒真情、发实感。
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告诉学生作文就是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