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名家碰撞 悟“语感”课堂
yinyuanyuan发起了2019-07-26
6
回复
10
浏览

和名家碰撞  语感课堂

                  ——记2018年全国教育名家论坛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尹渊渊名师工作室   刘惠萍

       上周四,我们学校一行六人踏着阳春四月里的春风参加了在郑州大学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七届核心素养下的“生本课题构建与发展培训研讨会”。在为期两天的课程中,我们聆听了来自全国教育顶级殿堂的各位名家带来的课程和讲座,又一次近距离的和各位名家的教育理念进行了心与心的碰撞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古人寥寥数语就将学习的重要性高度地概括出来了。学习的过程好比那未经加工的璞玉,只有经过一番精雕细刻之后,才能呈现出工艺品应具有的高贵与典雅。同样的,面对全方位的新课程改革、日益复杂的学生思想和家庭学习教育环境的多样化,很多时候仍让我们这些教育工作者有些雾里看花,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很需要学习和进步,需要更多、更新的教育理念来武装我们的头脑、丰富我们的心灵、明确我们前进的方向。而此次“生本课题”构建与发展的学习,犹如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拨云见日,使我们在一次次的感悟中豁然开朗。

       培训中,专家教授的讲座,特级教师的观摩课,在言谈之中透露着充满哲理的思考和见解:

       首先,为我们进行做课的是清华附小副校长窦桂梅老师,她讲授的是部编教材二年级的课文《神笔马良》。

       窦老师教课完全是带着孩子们边玩边学会知识的。玩着玩着孩子们知道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一天晚上”、“一天”、“一天天”这些是故事的时间线索;玩着玩着,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这个故事了;玩着玩着,学生会讲这个故事了;玩着玩着几个学生会在一块演这个故事了;玩着玩着,学生会想象说话了。整节课学生就是在窦老师的带领下,在玩中学会了该学会的知识。在玩中学,在学中玩,学生也的确需要这样的轻松的学习方法,学生需要这样会带着他们玩的好老师。多些这样的老师,孩子们的学习会变得多么幸福啊!

       窦老师在课堂上说:把故事读通顺是基本功,读得有意境,读得有感觉,读得像讲故事!才是读得最高境界!

       窦老师又说:“同样的故事,不同的孩子讲就会有不同的特点!这点引又起我深深的反思,是不是在我们教学中,我们的课堂上也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诵读风格和课文不同的类型,来尝试着进行风格迥异的诵读呢?

       在课堂的结尾处,窦老师还说:把故事理解后,变成自己的讲!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又实现了故事类课文的教学目标。孩子们又在轻松的氛围里完成了记忆故事的任务。

          最后的拓展环节中,窦老师又进行了海量阅读的环节,给孩子们推荐了几本有趣额绘本,这样先从部编教材入手教会阅读的方法,又推荐绘本读物!将生本课堂和海量阅读的相结合。做到了把阅读的兴趣从课堂向生活中引申。

       想起十几年前,我也曾聆听窦老师的绘本教学《我的爸爸是乔治》。十年的光阴,精致的教学环节和激昂的教学风格转换成了婉约、厚重的课堂!

       第二点给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出现在为我们做课和讲座的老师口中最多的词语“语感”。

       什么是“语感”。

     “语感就是对于作品内容的感知,它意味着用自己的身体去接触、感受、领悟、认知、验证、考察,从而深入具体的把握作品的本质。”      

     “语感是感性和理性相统一的一种语性,是一种直觉,或者说是一种直接的理解。”   

     “语感,就是对语言的敏锐的感觉,是对语言文字迅速领悟的能力,是对语言隐含意义的一种深刻的直觉,一种顿悟,一种心理体验。”

       对小学生来说,语感就是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意思你得明白;读了之后你自己有什么心理感受,把你的理解、感受说出来;或者用读的方式表现出来。

       语文学科的个性是交际性,即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进行口头或者书面的交际,所以学习语言文字,用好语言文字,便是语文学科很突出的特点。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就要培养孩子们的语感。在不断的领悟、渗透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我认为,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语感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重视范读,引导多读。  

       一节好的语文课离不开教师声情并茂的范读,范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导向,激励学生在模仿中逐步加深自己的情感体验。学生在聆听高水平的范读时获得的对语言的感受,常常胜过教师对语言的分析性讲授。可以采取范读、学生跟读、师学同读、抽查阅读等形式,及时纠正朗读中的错误,日积月累,持之以恒形成良好的语感。  

       教师范读得好,就可以感染学生,把学生带入语言环境之中,激发他们强烈的朗读欲望。特别是课文中一些重点段落、关键语句、感情较强烈、难度较大的地方,教师要读给学生听。

       这种范读不仅让学生有样可学,而且能使其跟随老师步步走进作者的感情变化之中,受到了语感的熏陶。当然,朗读示范可以是教师的范读,也可以是录音范读,更要注意发挥学生之间的榜样作用。  

       朗读是直觉感受语言、训练语感的基本方式。新大纲指出:“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在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对语言文字有真切细腻的感悟,一种有效的方法就是读。让学生通过朗读中语气的变化去感受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去意会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思想。课本语言本身包含着各种各样的语气、节奏、句式、格调,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意旨,学生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能对语言进行感受。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就是这个道理。所以,对一篇课文的朗读必须不厌其烦,反复进行,通过反复的诵读,读出情,读出意,读出味,在不断的涵咏、体悟中感受语言文字的特点,在积累语言的过程中体会作品所包含的情理。因此,我常常适当压缩讲课的时间,增加学生的朗读时间。在给学生范读后,引导学生通过反复朗读、体味,加深对课文内涵意境的理解。  

      第二,引导想象、迁移表达、拓展阅读。  

       语文教材是将各种文化信息用抽象的文字记录下来的一种“阅读材料”。只有充分利用语言材料进行想象,才能深切地感受语言的原始信息。  

       想象是通过多种手段帮助学生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生动的画面,是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历和实际认知水平在思维上发散延伸,使其对语言文字有更加深刻的感悟。迁移表达就是让学生运用在课文中感悟到的表达方法、写作方法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文学作品不仅具有其字面意义,而且还有言外之意或语外之意的高情远韵和“可解不可解”之意,这种语感才是最敏锐、最深切的想象与联想,而想象与联想对于这种最敏锐、最深切的语感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第三、加强“听、说、读、写”的练习。  

       读和迁移表达有助于语感的发生与形成。这种发生常常是潜意识的,而多写有助于语感的表现和成熟,由潜意识进入显意识,由内在潜能转化为外在行动,使语感得到全面发展。因此,培养学生的语感,还要注意读写结合。写是对读、听、说最好的反馈,这种反馈是其他学习形式、练习方式所代替不了的。培养语感是为了更好地写作,同时,不断地写作也能转化语感。我们可以用不同的写作方式来培养语感,如抄写、仿写、改写、语句的积累、日记等形式,都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手段。   

       另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多听别人的语言,多读好书,留意作者的用词,表达的意思,并能够复述;课堂设计好提问,让学生独立组织语言回答;课外组织学生开展演讲赛、辩论赛、讲故事,鼓励学生多想多说,留意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仔细观察、勤于思考、勤写多写,反复修改,读写结合,善于积累,才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视加强学生语感的培养和训练,对学生提高语文水平,发展思维的逻辑性、灵活性、准确性能起到极大的作用,也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作为教师,我们肩上的担子是沉重的,关注未来,放飞希望。首要的是我们要更新观念,要敢于打破传统教学中的条条框框,在教改的路上敢于创新。继而走上务实之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讲求实效。弃繁就简,走简单之路,返朴归真。直至把每一个孩子培养“成有语文味儿的人”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在今后的日子里,我将不断地学习理论知识,用理论指导教学实践,研究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把科研和教学结合起来,争取做一个专家型、学者型的教育者。

所有回复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