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桂飘香 名家引领
——全国教育名家论坛培训心得
许昌市建设路小学尹渊渊名师工作室 刘惠萍
秋风送爽,丹桂飘香,2017年的金秋时节,我和咱们学校的几位老师有幸参加了在郑州大学举行的“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二届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能力专题培训会”。头一天下午,我们一行人踏进郑州大学那古朴而又悠久的校园,放眼望去,明亮宽敞的道路两旁栽着许多高大的树木,教学楼古色古香,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秋风里,阳光照耀着的校园粗壮的梧桐和苍翠的劲松,使得郑州大学这所历史悠久的名校显得格外厚重。接下来,为期三天的课程,更使我们每一位学习的老师收益满满。
主持人是我们大家都熟悉的儿童诗教学的推广者——雪野老师,在他风趣、幽默的介绍中,“全国教育名家论坛——第二届中小学阅读与写作能力专题培训会”拉开了序幕。
全国特级教师、深圳市教科院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赵志祥老师执教的观摩课《春江花月夜》别具匠心。北京日报高级记者彭俐老师讲的“阅读是选择,写作是分享”,带给与会老师们许多干货。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上的仿写作文课《勿贪多》精彩纷呈。郑州大学文学院教授、《百家讲坛》主讲嘉宾王士祥引得现场观众阵阵掌声。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上的习作课《写作场景》,让老师们学到了许多实用的技巧。清华附小副校长王玲湘讲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两首古诗。长辫子老师郭学萍带着孩子们创作了一本属于孩子们自己的书。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王崧舟上完了观摩课《湖心亭看雪》,还给大家讲了《文言启蒙课的开发与实施》。合肥市62中薛瑞萍老师讲的《真实的写作与真实的成长》,让大家感受到了一个干净、真实、有力量的薛老师。
几位专家为我们做了三天最朴实的报告,展示了最真实的阅读与写作课堂。在聆听名师课堂的过程中,我又成了一名学生。审视名师的课堂,精准而又有价值的提问,在创设矛盾中引发学生的思考,启迪学生在一次次举手、一次次发言中迈开步子。教学的过程,不但是学生解决困惑的过程,更是发现自我、获得成就感的过程。理想课堂或许是难以到达的彼岸,但是,在探索过程中获得的成就感,却是激发学生不断前进的强大内驱力。“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三天的听课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我为以后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下面我就这几天的学习谈一下自己的心得体会。
一、在传承经典中沉淀。
无论是赵志祥老师的《春江花月夜》、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还是王玲湘校长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无一不为我们打造了唯美诗意的经典课堂。
走进赵志祥老师的课堂,犹如走进单田芳老先生的评书世界,用洒脱不羁又略带夸张的教学语言,牢牢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先让学生心甘情愿挑战难度朗读,再通过诗中找“月”,不仅让学生理解了诗意,也让学生领悟“一切景语皆情语”;顺理成章让学生给月“美名”,在这过程中自然体会了诗情。整整两堂课八十分钟,整个过程如高山流水般流畅自然,充满古风古韵,让人尽享一场古典文学的盛宴。
王崧舟老师的《湖心亭看雪》,以一文知一人,从一字窥一境,致广大而尽精微,“言”“意”兼得,让老师们领味小学文言学习的新境界。将孩子们带进了梦幻般的境界。不仅让学生感受古诗文的读法,还让学生过了把当诗人的瘾。更注重对学生成就感的获得和自信心的培养。从中我又一次获得了古诗文教学的新视角。
王玲湘校长在《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的课堂上,用她那富有感染力、字正腔圆、抑扬顿挫的朗读为我们营造了一个唯美悠扬的氛围,课堂上,对学生们感悟作者生平和故事创作背景的引导更是别具匠心。稳稳当当、充满巧思的课堂,赢得在场所有老师的热烈掌声。
王崧舟老师还给大家讲了《文言启蒙课的开发与实施》。
聆听了几节古诗文教学的观摩和王崧舟老师的讲座后,在这些教育名家的行动中,我似乎更加理解了咱们学校杨校长一直在倡导的:“语文就是要传承经典。”这一理念。 王崧舟老师的讲座中明确了文言文在民族文化、汉语发展、儿童精神成长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并提供了小学文言文课堂学习的基本范式。王老师说:“教育是一个互相成全的过程,一个老师,必须学会成长,必须要有文化,有底蕴。底蕴,就是人的精神力量,是书堆起来的,读书的过程,就是不断积蓄精神能量,文化能量的过程。”他还说,他每天都在坚持读书。这样的一位大教育家,大学者,尚且在不断读书学习,而我们呢,有时却为了这样或是那样的理由和借口,让身边的书柜落上了一层华丽的灰。“腹有诗书气自华。”身为师者,更要不断自省,勉励自身,读书学习。泱泱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传承在与孩子,更在于老师。为师者,不学习,不配尊师。为师者,爱学习,方配为师。王老师的话,振聋发聩,让我反思,更让我感激。
二、在整合中创新。
为期三天的听课学习中,著名特级教师宋运来老师上的仿写作文课和江苏省特级教师吴勇上的习作课《写作场景》。这两节习作课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老师们不再把大的课堂和精力放在大把抓的教学上了,而是从小处入手和细节入手,有的放矢。让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真正的、扎实的习作本领。
其实,在会场上,我就在结合今年我从事的三年级习作教学,来反思我们的课堂,我们现在也在尝试着在做教材整合:一个单元的主题是什么?这个单元里,我们的习作入手点什么?在这几课里,我们要训练和培养孩子们什么样的写作技巧?
但通过这次的学习,我又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的理解就是做一个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要通读教材,不只是通读本册教材,更要通读小学阶段、甚至初中阶段的教材,对每类知识的体系都要做到心中有数,站在全局的高度去把握,才能对你所教的本册教材进行创造性的“瘦身”“强体”。我们一直都在说,要整合教材、要活用教材,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身边的教育教学资源创造性的使用教材,合理分配课时,只有这样,减负与高效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三、在学习中突破。
在教育界里,曾经有这么一句话流传:“全国教育看苏州。”的确,在曾经很长的一段时间里,甚至包括现在,苏州、杭州的教育在国内依然遥遥领先。2016年的夏天,我带着全家去了苏杭旅游,可能是跟从事工作的领域有关,我格外注意了他们当地的书店,首先是感觉书店多,大街小巷随处都能看到书店;然后是书店里的人也多,年轻人自己看书选书,小孩子们则是大人领着挑书买书。书店里各种各样的书琳琅满目,书店里的顾客也络绎不绝。在书店里看到的繁华景象也深深震撼着我。那是一种城市的文化。
回到工作岗位中,再反观我们周围的孩子们,他们的阅读量、他们去书店里汲取知识的劲头,曾在一段时间里令我汗颜和担忧。
直到在本次为期三天的听课学习中,看到这些语文界泰斗们的简介——我们来听:王崧舟,从教28年来,开创了“诗意语文”教学流派,构建了“新成功教育”办学模式,在他的领导下,拱宸桥小学由一所区内普通小学一跃成为杭城的新兴名校。
薛瑞萍 安徽省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语文教师,曾获合肥市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合肥市优秀教师。自称“布衣”“草根”,却有着普通教师难以企及的广博精深的专业素养、开阔睿智的人文视野。上网仅一个月,即被评为“教育在线”最佳网友。“看云说”几乎成了很多语文老师的口头禅。她于2004年9月在“教育在线”网上贴出的,以她第三次带一年级的每日经历为主题的"心平气和的一年级"帖子,更是掀起了低年级教师和家长的追看热潮。
鼎鼎大名的王崧舟老师来自普普通通的拱宸桥小学,如雷贯耳的薛瑞平老师来自默默无闻的合肥市第62中学小学部,他们也一样没有依托于名校和优沃的教育环境,而是植根在自己的教育土壤里,静静地开出鲜艳的花朵。“万丈高楼平地起”每一件大事都是由无数个小事不断坚持而获得成功的。我们有幸参加这次学习,接触这些教育名家们,不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至少也算是可以目睹巨人的步伐。结合我们学生的具体学情,在我们平凡的岗位上,我们也可以从小事做起,扎根土壤。潜心研究,开出属于自己的教育之花。
通过这次学习,与名家面对面,聆听专家的教育理论与教育智慧,我更感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学海无涯,学无止境。作为老师,不下苦功钻研、借鉴和吸收是不行的。我们要保留一颗不断进取的心,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不断学习、实践、反思中提升自己,努力做一名与时俱进的学习型、创新型老师。
在传承经典中沉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