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多文本阅读与写作教学的有效融合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郑沛 吕红妍
摘要:多文本阅读是近几年语文课堂上悄然兴起的一种新形式的教学方法。其有效地促进了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的无缝连接,实现了学生课外阅读的“软着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阅读和写作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多文本阅读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有效锤炼学生的表达方法,让学生举一反三、学以致用,做到读写结合,真正提高写作能力。
关键词:多文本阅读;写作教学;有效融合
多文本阅读是一种非常有效的阅读方法,不仅可以增大课堂容量,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还可以让学生学会表达、学会写作。本文根据笔者在实际教学中得到的启示,谈谈如何把多文本阅读和写作教学有效融合起来。
在语文教学中,写作不仅是学生头疼的事情,也是老师头疼的事情。学生头疼于积累不够,无从下笔;老师头疼于学生的语言要么陈旧,要么死板,缺少灵性,究其原因,还是积累不够。正如鲁迅先生所说:“读书就像蜜蜂采蜜一样,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有限。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才能酿出蜜来。”多文本阅读,正是引导学生读一组类型相似的文章甚至是几本完整的书,巧妙地把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衔接起来,拓展阅读的深度与广度,提高学生整合、联结、比较的能力。同时,新的阅读内容会不断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不断延展学生的阅读之路。
(一)巧用教材资源,拓展多文本阅读,与写作进行有效渗透
以教材为点,课外阅读为面,以点带面,想方设法地突破教材,增加课内外阅读量,努力实现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高效融合为一体的目标。要写好作文必须要有丰富的语言,合理的结构,恰当的顺序等等,而这些都可以从多文本阅读中汲取。因此,我们提倡让学生在多文本阅读的前提下,输入转输出,从而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我们现使用的教材都是以单元为一个主题开展教学的,教师可以从文章内容、人文内涵、表达方式等多角度确定主题,比如“作者笔下的小动物”“我爱家乡”“人间真情”为主题开展多文本阅读,再围绕主题精选文章。我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篇为主导,在主题目标的基础上生发出与写作有效渗透融合的契合点,比如高华老师在教授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作家笔下的动物”这一单元主题时,以丰子恺的《白鹅》依托,让学生初步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情感融入到字里行间的描写之中,特别是反语这一手法的运用,让学生明白明贬实褒的语言风格能产生意料之外的效果,接着围绕主题拓展的《白鹅》和老舍先生的《母鸡》,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在描写的语言之中融入自己的情感,才可能写出打动人心的文章。
(二)借助单元目标整合与写作有效融合策略
在整合单元内单篇文章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很容易提炼出基于多文本阅读的主题,从而让学生更好的把握写作主题。比如徐春玲老师在讲授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时围绕“动人心弦唯真情”单元主题,对《慈母情深》《父爱之舟》《“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三篇课文整组学习。我们将教学目标整合为两点:一是通过多文本阅读,体会舐犊之情,流淌在血液里的爱和温暖;二是通过多文本阅读,体会作者描写的场景和描写的细节之中蕴含的情感。鉴于每一篇课文都是在记述不同的人与事,我们采用“课前预习填写“群文略读记录单”——初步感知画好“真情树”—— 品味语言感受表达方式——联系单元升华文章主旨——在习作中抒发情感”几个环节,引领孩子在几篇课文中走个来回,使父母之爱这个主题的认识深入人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父母之爱的深情;通过对三篇文章中作者描写的场景和刻画人物所运用的细节描写,多角度地学习准确、细腻地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并及时在习作中让学生实践运用,从而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到切实提高。
叶圣陶先生曾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可见,阅读是写作的基础,是写作内容与语言的重要来源,写作则是语文能力的运用和展现。把写作和多文本阅读联系起来,让多文本阅读为写作服务。对精美语言进行品读感悟,诵读精美句段,在语言积累内化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在语言运用的实践中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以前指导学生写作,我让孩子先观察,然后要求学生采用点面结合的写法练习。可学生写出的作文并不如意,虽然思路清晰,但语言干巴。在指导学生写《记一次大扫除》时,我吸取了教训,先找来几篇写得优秀的范文,组织孩子仔细阅读,画出优美的句子,并引导学生仔细感悟体会,说说怎样运用这些句子。有了铺垫和积累,同学们已经做到“胸中有沟壑”,接下来就是“一吐为快”了。我顺势引导孩子通过学习这一组关于场面描写的文章,总结出场面描写的方法,结合自己看到的和经历过的大扫除进行构思,恰当运用积累的好句子。结果,学生们写作兴趣高涨,各个文思泉涌、一气呵成,写出的作文不仅内容具体,而且语言生动不少。
三、提炼写作手法,促进读写结合
“读书而不能运用,则所读的书等于废纸。”语文教学不仅要体现人文性,也要注重工具性。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工具性,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上学会写作的表达方法?只是简单地通过分析一篇文章,学生很难领悟和掌握。如果我们立足教材,围绕一个突出的手法选择一组文章,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体会写作的表达方法,就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借助多文本中的表现手法与写作有效融合
比如,在讲授人教版语文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童话单元《巨人的花园》时,我以这篇童话的对比手法为切入点,采用多文本阅读教学,先让学生从花园和巨人的语言、行为、感受的前后变化中体会对比手法,通过道理的揭示让学生感受到对比的妙用;再引导学生阅读《小麻雀借粮》《松鼠和松鸡》《老商人的三个儿子》,进一步理解对比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深刻体会对比的妙处;最后让学生运用对比手法创编《小熊写作业》,在迁移中巩固知识、形成能力。
(二)借助多文本中的细节描写与写作渗透融合的策略。
小学生的文章怎样才能算是好文章呢?除了主题鲜明、层次清晰、语言通顺、用词正确外,作文评优的一个关键因素是内容是否具体。而内容要具体,就表现在要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作文的灵魂,精彩的细节描写,能使人物个性鲜明、活灵活现,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与真实感;能使事物栩栩如生,如在眼前。教师要巧妙地处理文本细节,或聚焦、放大,引导体会文字的精妙,着一字而全境出;或进行比较、对比,引导体味语言,感悟真情;或利用细节串联文本,引一发而触全身;或利用细节作为抓手,进行拓展,提纲挈领,达到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的目的。
(三)借助多文本阅读中的精彩片段与写作渗透融合的策略。
比如课题组司仁红老师依托人教版四年级下册 《桂林山水》寻找写作点“神奇的排比”,带着学生从课文中的排比句为出发点,展开群文阅读。她先带着学生反复品读 :“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完整无瑕的翡翠。”通过师生交流,学生明白了排比句的句型特点:句式相同,排列整齐,至少三句。接下来,她让学生品读 :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待学生初步领悟到能增强气势,朗朗上口之后,她分发节选自《光斑儿》《呼兰河传》《太阳诗》的景物描写片段,让学生找出这些文本中的排比句,继续围绕“用上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 ”组织学生阅读交流,学生除感受到排比句使文字更加优美外,更深刻认识到排比句式的情感表达效果,这样反复强调,一咏三叹,自然而然就强化了学生的认知,接着让学生练习《家乡的护城河》,并要求学生在写景时学习运用排比句式。
可见,多文本阅读,在讲解深度和阅读效果上都是单篇文章阅读无法相比的。它可以更集中、更结构化地呈现一种表达方式,让孩子感受、学习独特的表达方式,发现写作的技巧,并水到渠成地运用到写作之中。
“学习从来无捷径,循序渐进登高峰。”多文本阅读包容千峰文字、万壑文章。我们借助它,可以带领学生在阅读的海洋里畅游,通过阅读开阔视野,提升语言表达能力,锤炼表达方法,在不同类型的阅读中厚积而薄发,促进读写结合,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参考文献:
[1]蒋军晶.不只是多读了几篇文章——群文阅读对于学生的意义[J].群文阅读语文课程新常态2015(17)
[2]刘美琳.试论小学语文阅读中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J].好家长,2015(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