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作业设计
作业设计要分层。
作业设计要适量。
作业还要适度,不能拔苗助长。
当然设计时要精炼,典型。
作业设计应该是具有层次的,可以让孩子乐于接受的
要根据教学目标和课程标准。
教师必须把学生从不利于他们发展的题海中解放出来,精心设计能体现数学学习的探索性和开放性的练习题,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向社会收集、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当然,教师的作业设计应不拘泥于传统的书面作业形式,可以是口头的、操作的,也可以是展示创作成果的。但不论什么形式,设计丰富的作业,一定有合适各个学生的作业内容,学生也一定会选择符合自己专长和个性的题目去完成,相信学生的解答也是丰富多彩而富有创造精神的。
传统的作业布置方式是一刀切,全班乃至全年级做内容完全相同的题目,优秀的学生吃不饱,一些学习吃力的学生又消化不掉,整天泡在作业堆里晕头转向,作业质量得不到保证,还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意识的培养。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个别差异,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对于后进生,要减少一些难度较大的问题;对学有余力的学生可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样做,对优生是一个促进,又能帮助差生克服完不成作业的自卑和消极心理。
从课改的精神出发,在作业设计上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创新,让具有开放性、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的作业多起来,这是时代的呼唤,是教育发展的需要。
开放性作业 以前为了应付考试,布置给学生的作业主要是瞄准试卷的题目,诸如抄写词语、背诵课文、中心思想、课后问题等,把学生的学习活动禁锢在封闭狭窄的课本和课堂。课改强调大语文观,要求我们走出课堂,增进与社会的亲密接触,引导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如学习《蛇与庄稼》后,要求学生在课外询问父母,走访农民伯伯,到野外、田间去观察、了解自然界一些动植物之间的内在联系,把获得的知识写成书面作业,然后全班进行交流。这样,不仅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而且使学生更贴近自然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