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的小路》评课稿
李华
《美丽的小路》这篇文章是一个有关环境卫生的童话故事,它告诉学生要保护环境卫生,人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知道不美的行为习惯会破坏美丽的环境,文章图文并茂,情境优美,语言生动有趣,是一篇非常富有童趣的课文。我个人认为,邢老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几点做得非常好:
首先,思路清晰,重点突出。这是一年级的学生迄今为止读到的最长的一篇课文。老师紧紧围绕课题“美丽的小路”,进行了四个板块的教学:感受小路之美——痛失小路的美——找回小路的美-----保持小路的美。每一个板块中精心设计几个环节,以读为本,引领学生走走停停,说说读读,在美的意境和语境中,一步一步走近文本,在朗读、体验和对话中激发情感、提升情感。一路执教下来,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展了语言,明白了道理,自然而然地达到教学目标。
其次,巧妙积累,发展语言。词汇积累十分繁琐,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基础工程,要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但若缺乏教师的不断鼓励和引导,势必事倍功半。在本课教学中,邢老师为我们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例如在一开始,首先复习积累的词语,然后结合画面尝试运用词语,并且在课文中结合语境深入理解词语,进一步加深印象。纵观这个过程,她从能读、记忆、理解、运用等多方面入手,有目的、有层次的引导学生学习积累和运用语言,为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第三,适时评价,助力成功。乐老师的声音和表情都是那么温柔可亲,与孩子们融合在一起。在整节课中,对于孩子们的回答,乐老师总能作出及时、恰当的评价,带给孩子们小小的鼓励。在她的鼓励下,好多平时特胆小的学生也举起了小手,还有些孩子成了星级朗读员。即使有些不敢举手的孩子,碰到比较简单的问题,乐老师也能把机会给他们,让这些学生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第四,善用插图,调动情感。只有调动学生情感的参与,教学才能达到高层次和理想化的境界。根据低年级儿童的认知特点,低段语文教材中,课文大多是图文并茂的。但发现很多教师并没有很好的发挥这些插图的作用。今天的课堂上,邢老师把插图的作用发挥的淋漓尽致。结合插图,练习表达,创设情境,让语言文字所表达的内容具体形象化,拨动了学生的心弦,激起学生对课文的兴趣,全身心投入阅读。
第五,多样朗读,丰富情感。在整个阅读环节中,教师以合作者、促进者、调控者的身份出现,不断调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采用自主读、个别读、表演读、评析读等多种多样的形式,将每一个学生带入课文所表达的情境中。学生积极地参与进来,有朗读者,有欣赏者,有评议者,大家以读促读,以情生情,以思引思,以智启智,丰富了文本,也丰富了课堂,达到了让学生通过读书实践“向往美好的情境”“感受语言的特点”和“阅读的乐趣”的目的。
最后,走出文本,合作交流。生活是语文的内容,语文是生活的工具。当学生充分朗读、尽情表演之后,产生了疑问:“美丽的小路怎么不见了?”小鸭忽然一拍脑袋,“这都怪我。”小鸭为什么说“这都怪我”,老师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想一想,“我们身边的垃圾从哪里来的”。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设计,让课堂成为社会、学校教育的连线,又给学生提供了表现自己,与同学合作交流,展示自己学习成果的舞台。同时,也突破了本课阅读教学的难点,又体现了本单元课文内容的整合。这种创造性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了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
当然,没有十全十美的课堂。对于本节课,我也有一点小小的建议-----在实际操作的时候,没有很好地抓住学生课堂上随机生成的细节。如,在课文分角色朗读的时候,老师一看时间不够,就草草地收场。而当时我注意到有一部分学生还没有真正地掌握,甚至可以说他们对“兔姑娘”、“鹿先生”、“鸭先生”说话的表情、心里的变化还没有充分地揣摩到,这是在今后地课堂教学中所极力避免的。
以上的发言仅仅是我不成熟的看法,如有不妥之处还请见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