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新视角
lihuagzs发起了2020-10-09
1
回复
14
浏览

 

在传统的阅读教学中,由于种种原因,教师在课堂中的教学行为被严重模式化,无法实现与学生平等的交流与对话,教师教学行为的模式化也致使学生的学习行为模式化,一切听命于教师的设计与规范,充满生气的教学活动成了“套路化”的机械活动。新课程走进课堂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教学观、学习观以及学习方式为阅读教学的改革带来了新的思路。

一、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小学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都应该体现一个“读”字。“读”是一种复杂的心理过程,要把一个个文字符号变成一定的情感状态,有声或无声的语言。“读”既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是感悟,又是熏陶;既有理解,又有体验;既有语感的培养,又有情感的陶冶;既是规范的书面语言的内化过程,又是学生心灵净化,习性养成的过程。“读”是学习语言的根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主旋律,是培养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最重要的途径。

阅读课就是扎扎实实的读书课,对学生而言,最实用的是自由朗读和默读,最基本的要求是将课文读流利。老师要成为课堂读书的参与者、组织者,课堂上可根据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方法组织学生读书,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如分角色读、比赛读、想像读、表演读、提示读、配乐读等等。学生精神饱满,劲头十足,融语言的理解,学习的感悟于朗朗的读书声中,其乐融融。

二、激活想象,活跃思维

爱因斯坦说过:想像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新课标强调要“运用联想和想像,丰富表达内容”。这不仅是写作的要求,同时更是应在阅读教学中去滲透,去落实,去开启学生想像之门,点燃想象的火花。如学习《小小的船》一课,老师利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意境,使学生仿佛置身夜空中,并且适时引导:“你觉得月亮除了像小船,还像什么?”学生的想象被激活,纷纷说像小桥、像金钩、像镰刀……想像的火花迸射而出。

三、鼓励求异,尊重个性

求异,就是转换角度,另辟蹊径。是新课标强调的“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阅读的反思和批判环节。如教学《乌鸦喝水》一课,在领悟探究的基础上,老师问:“你觉得乌鸦的办法怎么样?你有更好的办法吗?”学生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小石子多脏呀,放在水里水也脏了,喝了可能会生病,这办法不太好。”

“乌鸦可以用翅膀抱住瓶子,用力让它斜一点,这样又省时间,又能喝到水。”

“乌鸦可以把瓶子放倒,水会从瓶子里流出来,这样又快又省劲。”

学生结合生活经验,提出了这些富有童趣的看法,多么独到,多么有个性。

适当拓展,开放视野

新课标强调“拓展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开放视野”。为此,教材设立了一系列延伸课外的发散性训练,致力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多元性,孩子的思维是可叹的,把握和利用好这些教材,可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如教学《四个太阳》之前,老师布置学生了解四季特点,并在美术课上绘制了一幅“我心中的太阳”。学完课文之后,老师说:“我们把美好的心愿送给每个季节,老师也有一个心愿—送你们一个快乐的太阳,希望你们每天都快快乐乐。我想你们也有很多心愿吧!那就说说你画的是什么太阳,送给谁?”学生纷纷说:

“我想送给卖火柴的小女孩一个幸福的太阳,让她过得快快活活。”

“我想送给老师一颗健康的太阳,让老师长命百岁。”

“我想送给学校一个彩色的太阳,让学校更美丽。”

“我想送给世界一个健康的太阳,让它把‘非典’病毒赶走。”

五、关注背诵,积累语言

背诵是我国传统语文学习的精髓,是积累典范语言的重要途径,韩愈“自幼读书,日记数千言”,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十岁写诗文,下笔已如成人”。一代宗师们正因为“日诵千言”、“娴熟于心”,才有了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才有了惊人的记忆力、领悟力和创造力。背诵不等于死记硬背或食而不化。背诵除有“读”的所有功能外,还有更多的益处:它既是涵泳,也是熏习;既有积累,又有“反刍”,既是学生记忆力、领悟力不断提高的过程,又是学生生命潜能不断开发的过程,对阅读教学而言,佳词妙句、古诗、儿歌、精彩片段都应熟读成诵,内化成自己的语言,这样才能厚积薄发。

总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的教学观、课程观都逐步更新,教学方法正在逐步改进,我们的阅读课堂也必将更加精彩。

 

 

 

 

 

 

 

 

 

 

 

 

 

 

 

 

 

 

 

 

 

 

 

 

所有回复
  • chenghuanhuan 2020-10-09

    语文的教学最终要归结在怎样恰当的语用,这个恰当的分寸感就来自我们学习时所有知识的输入积累,所以读是至关重要的。

    还有-5条回复,点击查看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登录注册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