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问题意识?
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还依赖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通过何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要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除了要让学生敢问、想问,还要让学生会问。教师应当教给学生一些提问的技巧,提高学生的思维品质。首先,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提问的种类。按照布卢姆目标分类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的提问,低层次的提问包括知识提问、理解提问、运用提问,高层次的提问包括分析提问、综合提问、评价提问。低层次的提问有利于知识的巩固,高层次的提问有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其次,教师要适时诱导点拨,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可以在文字上、方法上、矛盾中教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例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让学生先设计实验方案,然后与教材中的方案比较,产生矛盾和疑问,使学生对实验的单一因素与对比实验有深刻的理解。
要营造敢问、爱问的学习环境。学生在提问时往往受到心理素质、语言表达、知识积累等方面的影响,学生在站起来之前害怕提问不好被老师嫌弃、被同学嘲笑,或是不知道该如何表达。教师应该站在学生的视角看问题,平等的朋友式的交流问题,在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下,建立起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课堂讲解中增加趣味,提高学生积极性,激发学生求知欲,不要总问还有哪里不会,应该用赞许的目光、专注的神情等肢体语言对学生进行鼓励。在学生大胆提出质疑时,无论正确与否,都给予真诚的表扬,这样在学生中树立出爱问问题的榜样,或是给予奖励的方式,然后再详细解惑或者引导学生提出问到点子上的问题,潜移默化的教授如何问问题,来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消除了学生的畏惧心理,更让他们打开思维,理清思绪。
注重互动教学,培养问题习惯。教师的教学设计有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采取互动教学,日积月累使学生养成提问的习惯,在学习新的知识时从多种不同角度去看待问题。在现在的课堂教学中过多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忽视了学生,往往按部就班的讲解分析理论知识,这样的课堂就让学生失去了创新的空间,而且一般都是教师设计一些问题由学生作答,学生被动的作答参与不到学习活动当中去,这样的教学流于形式没有得到预期的效果。在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来设置有效的情境,使学生积极参与进来且有疑可问,例如将生活题材引入数学教学中,在讲解应用求解时可以用时下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如足球赛事等来做例。有的时候学生认为都懂了问不出问题时,教师可以与学生互换角色,提出重点问题来问学生,或者采取分组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上讨论,互相答疑解惑后提出有深度的问题,亦可专门设置课余时间作为答疑时间来请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每周两到三次从而养成提问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