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源于生活
lihuagzs发起了2021-05-28
0
回复
15
浏览

语文源于生活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刘  聪

作为一名从事一线教育的教育工作者,在这平凡的小学教育工作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语文与生活是天然联系在一起的,语文是反映生活又反过来服务于生活的一种工具。对学生而言,语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课本即生活的记录。美国的一位教育家指出:“课堂的外延与课外的外延相等。以课堂学习为核心,能动地向学生的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等各个生活领域自然延伸和拓展,使课堂训练与课外行为训练形成有序、有趣、有力、有效的结合,取得语文教学的整体效益。

    我很喜欢五年级上册的第3课《落花生》这篇课文,因为课文中里“我”父亲讲了一句话,说:“所以你们要像花生,它虽然不好看,可是很有用。”“我”说:“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而父亲接着说:“对,这就我是对你们的希望。”这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这篇文章,就是要引导学生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这篇课文,读后再引导学生谈自己的体会,从中受到的教育。进而我再顺势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做的那些事是对别人、对社会有用的,(比如勤劳的清洁工人,每天早晨起来的很早,忙碌在街道上了,他们美化了环境,是有用的人。我们边防战士,他们坚守在祖国的边疆,保卫者祖国的边防线,他们是最有用的人。)哪些人是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打扮的花枝招展,溜着狗,边走边嗑瓜子,把瓜子皮扔的满地都是的人。)这样以来,学生从课堂走向了生活实际,把语文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学习了这篇课文后,学生对父亲所说的话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心灵美才是最重要的!以后要像花生那样不只讲究体面,也要讲内心。而平时的衣着打扮要求整齐、洁净`就行了,不追求华丽和昂贵。学生时代要讲究勤俭节约,勤奋好学,要把心思花在学习上,而不要花在衣着打扮上,正如俄国作家托尔斯泰讲的“人不是美丽才可爱,而是可爱才美丽”。古今中外,天文地理,人世苍桑,世态变迁,都能从语文课本里找到历史足迹。可以说,语文课本中的佳作,是富含生活浓汁的蜜,越品越有味,越钻研越能领悟到生活的真谛。  

   阅读即生活的体验。阅读书本,就是阅读生活。《“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篇课文讲的是作者童年时,父亲和母亲对他的作品产生截然不同的评价,这两种评价对作者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以及作者从这两种评价中领悟到的东西--爱。我被课文精彩的段落吸引住了“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我们读了这段话,仿佛也领悟了:一个人活着,需要鼓励和赞扬,使自己能鼓起勇气去驾驶生活的小船向前挺进,另外,还需要一种警示的力量,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可能会失去信心,停滞不前,而缺少后者,则会骄傲自满,误入歧途,后悔一生。

    当然,课堂中的阅读是极为有限的,必须向生活延伸。大量的课外书籍以及标语、广告、产品说明等,都可以从中读到语文知识,读到生活的经验,读到人生的哲理。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的方法指导,就必须尊重学生的生活实际,尊重学生对生活的各种体验。 

   作文即生活的再现。作文就是学生真实生活的再现,是学生审视人生、审视生活所产生的新奇和敏感的真实写照。写作来自生活的需要,是有话要说、有情要抒、有事要叙、有理要讲。当前作文的最大弊病就是脱离了学生的自我需要,脱离了学生内心真实的感受,造成学生言不由衷、辞不达意,不是千篇一律,就是废话连篇,用文字反映生活的能力,自然得不到有效的培养。  

   语文教育不能脱离社会生活,生活的需要应成为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主要目标;同样,语文学习也不能离开生活实践,生活是语文学习的源头活水,不到生活的源头活水中去学语文,不为生活而学语文,语文就失去了生命力。教师真挚、深厚的情感可以发出强大的爱流,有利于传导,教师把心里的情感用语言、行为表达出来,师生间通过精神的交流,达到思想感情上的联系和信赖,教师真挚的情感在学生的情绪上就会产生共鸣。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