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和大家共读一本书——《重新生长》
lihuagzs发起了2022-04-25
0
回复
8
浏览

大家好!我是古槐街小学的王雯斐老师。我的教育理念是用心关注孩子,用心走进孩子,用心体会孩子。“情知互动,寓教于乐”的教学风格,深受孩子们喜爱。我努力让孩子们真正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体会语文的魅力,感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爱上语文的同时更加热爱生活。

我想和大家共读一本书——《重新生长》,由P.E.T.父母效能训练课程资深督导安心老师所著。

这是一本女性成长类图书,内容以家庭关系为核心展,分为“超越父母”“亲近孩子”“看见自己”三个模块。可以把整本书的阅读看作一次成长之旅,这本书好比一份成长手册。从“作为孩子”“作为父母”和“作为自己”三个角度,带领读者向内心观察,察觉到阻碍自己积极生活的人事物,消解掉这些障碍,找回自我力量,实现“重新生长”。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读完这本书后,我对养育孩子方面的一得之见,聊聊父母对孩子的爱,聊聊亲子关系。爱是什么?爱由心而生,用心而做。爱是跟随,是创造空间……

现如今,很多青少年甚至小学生心理出现问题,父母们第一句话就是“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矫情,经不起挫折,我们倾注了所有的爱,他们到底还想要什么?”。父母们总认为这都是孩子的错,是他们受挫能力太差,全是孩子的问题,真的是这样吗?殊不知,正是由于这么多双眼睛时时刻刻的关注造成的。

 

孩子如同幼苗,破土而出后,无论是阳光还是雨露,甚至狂风骤雨,他都需要去经历去体会,人生就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谁都会有选择错误或者做错事的时候,错了或多或少会付出代价,但更重要的是,认识到错误,能够让自己变成更好,也只有不断试错才能成长。试错,就是在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正确的前提下主动去尝试,尝试后方可知道结果,也正是在不断尝试和不断调整中才有了更多的可能性。可现实生活中,父母们总是担心孩子犯错从而去干涉他们的人生,太多的孩子被保护得太好了,根本没机会去犯错,同时也没了自主权,畏手畏脚,沿着父母的已定路线麻木向前,或许波澜不惊,但到头来找不到生活的意义,没有梦想,最终迷失了自我。

作为父母,我们可以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初心到底是出于爱还是恐惧?当孩子的某些行为我们觉得无法接纳,不符合我们的认知的时候,我们便会眉头紧锁,怒火中烧,甚至暴跳如雷,所有的指责、说教或打骂随之而来。

试想一个场景,孩子在写作业时忘记了开灯,天渐渐黑了下来,当妈妈进屋看到这一幕,对孩子说“你想瞎吗”的时候是出于爱还是恐惧呢?我们担心孩子会近视,长此以往会影响视力,还要去配眼镜,给自己给孩子的生活都会造成诸多不便,这其实是一种恐惧心理在作祟,所有的愤怒都源于恐惧、担心和焦虑。如果此刻我们的初心是爱而非恐惧,我们自然会去表达当下最真实感受而非发泄情绪,可能会说“哎哟,妈妈看到天都黑了,你写作业也没有开灯,妈妈担心你的眼睛会近视,还得去配眼镜,会很不方便”。比较前后两者,初心不同,说话方式完全不同,结果也相差甚远。前者,孩子会因妈妈的训斥委屈生恨从而产生抗拒心理;而后者,孩子会体会到妈妈的担心,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

所以作为父母,我们先扪心自问一下,我们养育的初心究竟是什么……读完这本书后,我突然发现,其实养育孩子也不难,说话做事是出于爱就很顺畅,孩子遇到困难有情绪时,我们去协助他,跟随他的感受;父母有情绪时去表达感受,说出我们的“难”,而非发泄情绪;而当双方都有情绪时,找到彼此需求达到共赢。分清问题归属,不越界,在远远背后带领,孩子会更体谅父母,和孩子的感情银行才会越来越富有,所谓的“叛逆期”也会顺利度过,关系大于教育。但很多父母会说“我这么做都是为了你好”,觉得自己好像是因为爱,其实不是。

我们总担心孩子犯错,担心他们跌倒就像一架直升飞机一样在上空不断盘旋,时时刻刻去指挥去纠正,那么,我们考虑一下,犯错真的可怕吗?

孩子写作业错一个字或者慢半拍,就会大动肝火。请大家回忆一下,孩子婴幼儿学说话的时候,孩子说错一个字或者发音不对的时候,父母会觉得孩子可爱,会觉得他很萌,给他足够的接纳和空间去试错犯错,孩子才能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学会了说话。

可当上学以后我们的担心来了,担心万一将来考不上学怎么办?担心将来吃不饱穿不暖,不能自力更生怎么办?满满的全是担心。从而按照我们的要求去限制孩子,占满孩子生命中的所有空间。看不到孩子精神层面的需求,导致孩子窒息崩溃,无法去发展自我,从而身心憔悴。

当孩子生病了,不管是身体还是心理上,这时家长才懂得放手,“只要孩子病好了,怎么都行”,因为此刻,有了一个更让父母恐惧的,那就是基本生存的需要。

相比父辈而言,我们结合马斯洛层次理论来分析一下,每一代人的需求不同,每一代人的使命感也不同。我们的父辈物质上相对匮乏,因此他们首先要满足的是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吃饱穿暖,因为研究表明,只有当底层的需求满足后才会考虑上层需求,因此上一辈或者说小时候的我对精神上的需求没有太多渴求。

而我们的下一代起点高,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生理需求,而对精神层面渴求更多,希望父母的理解和看见,与他们有更深层次的联结和沟通,这也就是很多父辈口中所谓“现在的孩子,怎么这么多事啊”的心理学层面的解释。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新时代,他们值得去好好生活,他们的个性、特长值得被尊重,然后去走适合自己的路。少一些焦虑和操控,协助孩子们放飞自我,创造奇迹。教育孩子看上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貌似很难,其实又不难,要看你的发心是什么。

我们要做的是试着接纳自己,读懂孩子,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去书写人生。因为,爱,就是创造空间,让事情得以发生。

春天已到来,愿我们一起重新生长,能遇见独无二的自己,心怀感恩,所遇皆温柔。愿我们都能和孩子一起共同学习,终身成长!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