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师》2019年第3期卷首
lihuagzs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7
浏览

相信自己的教学直觉

王崧舟

 

前不久,听一位教师执教《小珊迪》。

课的设计,完全颠覆了听课者的预想。课从“苦难”切入,初读,学生梳理小珊迪经历的一个个“苦难”。品读,大部分时间用于引导学生逐个感受、理解“苦难”。其展开的内容序列是:冷—饿—伤—残—死;构建的语境层次是:窘境—困境—绝境。其对“诚信”的理解,只是渗透在“苦难”的序列里。课在“苦难也会有光”的提炼中戛然而止。

现场效果,好到让人惊叹。

议课时,有人不无担心地问执教者:不担心人家说你偏离重点吗?

我相信自己的直觉。她如是说。

第一次读《小珊迪》,让她落泪的是小珊迪承受的“苦难”。这么好的孩子,为什么要让他经历这么大的“苦难”?这个直觉,在她,一直挥之不去。

与其跟着“永远正确”的教材分析走,我宁愿相信自己的直觉。执教者如是强调。

我理解执教者的“执念”。

第一,若是悬置了“苦难”这一语境,对“诚信”的解读,要么流于一般,要么浮于道德层面,高喊说教的口号。

第二,凸显“苦难”,恰在凸显人性需求的复杂与升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需求的满足依次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诚信”作为一种需求,处于尊重和自我实现之间。而“苦难”的凸显,正在凸显小珊迪的人性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需求满足。因为“苦难”,小珊迪无法满足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按需求层次理论,在较低层次的需求尚未满足时,人是很难产生并实现高层次需求的,除非人性出现了惊人的升华。

第三,“苦难”与“诚信”,在一般意义上是冲突的。“苦难”将人性往下拽,“诚信”则将人性往上拉。“苦难”愈大,往下拽的力量就愈大。如此一来,将人性往上拉的“诚信”力量也就愈大。这种张力,会带来巨大的震撼力。

第四,“苦难”一方面有令人性堕落的力量,另一方面,也有在砥砺人性中升华的力量。也是在这个意义上,卢梭说:“苦难,对于弱者是走向死亡的坟墓,对于强者则是生发壮志的泥土。”

当直觉告诉她,可以用“苦难”来撑起整堂课时,我想,执教者一定没有做过如此周详的理性分析。

事实上,教学设计通常始于直觉,而非理性分析。我备《望月》,第一直觉就是“三个月”:江中月、空中月、心中月;我备《记承天寺夜游》,第一直觉就是“心外无月”;我备《枫桥夜泊》,第一直觉就是“愁眠”与“钟声”的相遇相知。这些直觉,最终转化为理性的教学设计,被课堂实践证明不仅有效,更且有味。

周国平说过:看见一个人,你是不是喜欢;遇见一件事,你是不是赞成,一开始你是会有一个直觉的。你要相信这个最初的直觉,它往往是正确的。你要记住,直觉是你的天性和全部经验在瞬间发出的声音,而观念多半是接受社会成见和他人意见的结果。所以,理应直觉优先。

可惜,很多老师不敢相信自己的教学直觉。

他们宁愿一遍一遍地咀嚼来自各种渠道的教案、实录、设计、案例,却不愿正视自己的灵感,顾惜自己的顿悟。

殊不知,他们塞满信息的头脑,早已将直觉拒之门外。

直觉,来自干净的头脑;直觉,来自独立而自由的心灵;直觉,来自全然忘我的沉入;直觉,照亮最美的课堂,也同时照亮最美的自己。

请相信自己的教学直觉。

(浙江省杭州师范大学)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