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教学
许昌古槐街小学马丽娟
课程标准就是要求我们改变单一的接受性学习,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合作交流”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因此,探索式教学应运而生,这种教学以提出数学问题为起点,经过观察,发现,实验,猜测, 验证,讨论,交流等一系列活动,成功的解决问题,应用与实践,知识学习,能力培养与情感体验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巧妙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学习数学。《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提倡让学生在做中学”。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我力求领悟教材的编写意图,把握教材的知识要求,充分利用学具,让学生多动手操作,手脑并用,培养技能、技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通过摸一摸、摆一摆、拼一拼、画一画、做一做等活动,使学生获得数学知识,在操作中激起智慧的火花,进行发现和创造。
一、创设情境,激发探索兴趣,培养问题意识
在教学中往往一个好的问题情境往往激发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和探索动机。如在教学“小括号”时先复习“8+6×5”与“6×5+82”两道算式,弄清运算顺序。然后出示应用题,工人王师傅,上午工作三小时,下午工作四小时,每小时做八个零件,他一天共做几个零件?在学生束手无策时,适时引出小括号,这样通过问题的设计,矛盾的解决,使学生了解引进括号的原因和用途,懂得了解先算括号的道理。
二、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发展思维能力
探究是一种有目的的探索,有没有研究过程及过程的真实性,往往比结果更重要,学生的自学能力,认知水平和数学素质的提高与形成,就是在对相关信息提取,加工,分析,处理的过程中发展生产的。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的经历,体验,探索知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去探索,去发现,去实现再创造。
三、引导学生合作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合作交流”不都是说就是学生合作,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他是学生在个体独立探索的基础上,让学生在小组内或班级集体范围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式及过程,讨论分析,揭示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期望在合作交流中,学会相互帮助,实现学习互补,增强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探索是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解决实际问题,拓展数学思维有效的探索,不仅仅是回答问题,也不仅仅是寻求答案。探索还意味发展探究技能,养成探究的态度和习惯,使学生终身不断地寻求知识,技能,综合运用已经掌握的数学知识,技能,进行的研究性活动,这一活动在课外实践中,对提高学生的探究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探究成果向课外拓展延伸,让学生到更广阔的时空时空去探究创造,促进课堂学习,如学习了长方形的体积容积,以后要求学生实际测量计算自己家的墙壁,水缸的体积溶剂及用水量学习了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建议实际测量一下自己的红领巾的底和高,并算出所需的布料,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涉及学生的方方面面,在知识的实践应用过程中,想强化收集处理和提炼信息的能力,提高学生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可见,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和教学组织形式,它对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在教学“分类”第二课时,“按不同标准来分”时,我让学生以4人一组的形式学习,每个人把自己文具盒里的铅笔都拿出来,集中在一起,摆放在桌子上,组内先观察,再讨论,最后动手把自己认为一样的分在一起。分完后,我又请每一组派一个代表给大家汇报:你们组是怎样分的?按什么标准分的?想了几种分法?经过讨论交流,学生们想出了十几种不同的方法。如:1. 按铅笔的颜色分;2. 按铅笔的长短分;3. 按铅笔中有没有橡皮头分;4. 按铅笔有没有削过分;5. 按笔杆上有棱和没棱分;6. 按笔杆上的花纹来分……学生分铅笔的方法之多,真是出乎我的意料,也确实让我惊叹。这样教学,既发挥了学生之间的互补作用,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使学生的思路得以开拓,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锻炼。
四、“趣味”为前提,让学生自觉参与教学过程
教学的本质属性决定了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能否主动地投入成为教学成败的关键。一般来说,激发学习动机在导入新课时进行,这是学习新课的重要一步,根据不同的教材,采用不同的形式。 用故事导入新课。例如在教学”数大小的比较”时,先拟编了这样一个故事:一天孙悟空从天宫带着仙桃回花果山要分给猴子们吃,孙悟空说,现在按岁数分桃子,一岁分1个,二岁分1/2个,三岁分1/3个…十岁分1/10个,还没等孙悟空把桃子分完,老猴子就闹开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老猴子为什么要闹呀?学生回答:老猴子们吃得少。然后提示新题:分数大小的比较。通过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集中了学生的注意力,把教学推向高潮。
五、以“练习”为主线,在教学“双基”的训练中发展思维。
1、要围绕教学的知识面设计层次清楚的复习题与巩固题,为新课作好铺垫和夯实。例如教学“工程应用题”时,先让学生做如下题目:一项工程,甲单独做要8天完成,乙单独做要10天完成。(1)甲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2)乙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3)甲乙合做一天完成这项工程的几分之几?然后出示例题,自然过渡,在巩固新授课时,再引伸解答,这样层层递进,平稳加深,使复习、新授、巩固丝丝相扣,顺利解析。
2、要围绕教学的重点、难点、疑点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可分散难点。例如:为了让学生正确理解百分率,可以出示这样一题:“一个商店,同时出售了两件商品,现价都是50元,一件赚了20%,一件赔了20%,这个商店是赚还是赔?”通过实例计算,分析错误原因,得出正确结论。 练习要有明确的分工。要精心设计好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跳一跳,够得着”。
综上所述,探索式教学既使学生主动构建知识体系的学习策略,也是学生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有效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探索中学习数学知识,让学生通过观察,思维,质疑,探索,实践,体验,通过自己的收集,整理,加工,描述,信息材料等,寻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领悟数学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