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王艳杰
摘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小学生又正是对新鲜事物感兴趣的时候,在学习枯燥、理论性、抽象性强的数学知识时,如果没有兴趣则很难让其主动学习数学,学好数学。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当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培养同学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同学们的学习效果。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对于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进行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小学生、数学兴趣、培养
引言
通过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使我知道了:“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学习必不可少的工具......数学为其他学科提供了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发展的基础;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数学是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只有使全体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课堂效率才能提高,学生才能有所收获,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如何才能使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呢?我认为应该在教学中使学生有学习的兴趣,因为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指出:“没有任何兴趣,被迫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生掌握知识的愿望。“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浓厚的兴趣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迪其智力潜能并使之处于最活跃状态,浓厚的兴趣可以极其强大的学习动力,使学生自强不息,努力学习。心理学研究也表明,人在情绪低落时的思维水平只有情绪高涨时的二分之一。因此,在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的最佳心理状态。
一、灵活运用教学手段,让知识的呈现更直观具象化。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思考问题上更多的还是使用形象思维,然而数学又是一门注重推理和理论的抽象知识学科,所以学生们理解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不能理解则激发其学习兴趣就无从谈起。为此,在教学时会结合教学内容来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比如借助一些道具或者教学工具来学习数学,让数学知识的呈现能够具体化和直观化。比如在教24时计时法这一章节内容的时候就给同学们创设了一个大家都比较熟悉的生活场景。在这节课里播放了一个动画片,内容是孩子们非常熟悉的每天学习的学习生活场景:当时针指向12时的时候,小朋友们还在睡梦中憨憨大睡;6时,天亮了,这个时候小朋友们都开始起床刷牙洗脸准备上学了;7时30分,小伙伴们先后到了学校,进入教室准备开始上课了;中午12时,孩子们和家人一起正在吃着香喷喷的午饭;当时针指向下午1时的时候,笔者向同学们提出疑问:这个时间要怎么表示才正确呢?有的学生回答“下午1时”,这个时候我就对该知识点进行了补充讲解,告诉孩子们在一日里,时针已经走完一整圈,也就是12个小时,因此当时针开始走第二圈,则我们计算时间则需要在其所指着的时刻数上面再加上一个12小时。这个时候孩子们都明白了下午1时要怎么表达了,都不约而同的回答道是13时。接着播放了下午上课及放学、吃晚饭还有睡觉时的情景及时间,让同学们口头回答画面上所显示的时间。这些生活场景是小孩子们最常见不过的,几乎每一个孩子每天都要过经历这些事情,因此学习起来感觉更亲切,还能体会到数学的用处,老师的讲解自然更有效果。
二、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注重因材施教
一些基础知识比较差或者学习能力偏弱一些的孩子,在面对抽象难以理解的数学知识时会产生抗拒,学习兴趣无从谈起,学习效果自然差。所以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尊重学生,用自己无私的爱去影响学生,帮助学生。如果遇到基础知识比较差或者学习比较吃力的学生,老师要做的不应该是讽刺或者不理睬,鼓励和表扬才是正确积极的做法,同时我还利用课余时间对这些孩子进行数学辅导,帮助孩子们掌握知识点。只有让孩子们感受到老师是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是平等的,这样才能让那些学习数学方面有困难的学生有学习数学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三、设计探究活动,找准探究点,给学生探究的机会。
陶行知先生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意思是说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小孩子们都有一种不服输的心理以及打破砂锅问到底的坚持,所以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老师可以利用孩子们的这种心理来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探究在课堂教学中,没有问题就难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也就不会深入地思考,那么学习就只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要让学生对知识进行深入探究,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数学教学内容转化成一连串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即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从而激起对数学知识的强烈探究欲望。有了问题,学生思维才有方向,才有动力。教师要根据教材的重难点,尝试重组教材,设置一个与旧知相连接的新知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新问题急于想解决。但仅利用已有的知识与技能,又无法解决,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他们探求知识的欲望,主动开展探究。
四、积极评价,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工作。
被人肯定是人的一种心理需求,这不仅表现在成年人身上,其实小孩子也有这样的心理需求,而且我们不难发现小朋友比大人更渴望大人的肯定,老师一个鼓励的眼神或者是鼓励性话语都能让孩子们高兴很久,自然也就更有学习数学的兴趣了。因此小学教师应该及时做好课堂总结工作,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进行积极评价,当孩子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有进步的时候更需要老师积极的鼓励。此外,对于孩子们敢于提出疑问,积极解决数学问题的也需要老师及时给予鼓励。在作业批改中善用评语,启发学生,让学生注意自己在解题中出现的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勤思考的习惯。通过启发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时,已知操场原长50米,宽是20米,通过扩建长增加了20米,宽增加到原来的两倍,求现在操场的面积是多少?一般的解法是50+20=70米,20x2=40米,然后70x40=2800平方米。而有的同学就会用另一种方法(50+20)x(20x2)=2800平方米。教师就可以给予学生赞赏,让学生可以愿意学习。可以说“开动你的脑筋,还有很多解法?”这样的评价能够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更乐于去做题。也可以给批改作业中写一些具有客观的激励性的评语,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字迹干净,作业的正确率很高,解题的思路不错的作业,可以在旁边打上“真棒!”、“不错,继续保持!”等。这样的评语都能够让学生有兴趣去学习数学,
综上所述,小学阶段的学生因为年龄和知识等原因让他们的注意力很难维持较长时间,再加上好动和好奇心强的性格使其在学习理论性强的数学知识时兴趣比较低。因此,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要提高教学效果首先就要培养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手段,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巧妙设计探究活动等方式手段都能够帮助我们激发出孩子们的数学学习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