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
读书感悟
黄红超
第一周【2.21-2.25】
读了《我这样教数学——华应龙课堂实录》这本书。这本书收录了华应龙老师的12节数学课,每节课都有独特的色彩和光亮,有丰富而深层的内涵。每篇课例包括课前慎思、课堂实录、课后反思、专家点评等。其中既有华老师的教,也有专家对他执教的课的评;既有他教学实践的反思,也有他对人生的感悟。研读此书仿佛亲历专家如何雕琢一堂堂好课,受益匪浅。作为一名年轻的数学教师,我感受颇深。
通过阅读,我知道了什么样的数学课才算是一节好的数学课。
首先,一节好课是学生感兴趣的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泉和动力,喜欢学习数学和在数学学习上取得成就的往往是从对数学的兴趣开始的,而学不好数学,或不想再学数学 的人,往往是从对数学失去兴趣开始的。
其次,好的数学课不避讳出现差错。那些近乎完美的课不见得是好课,甚至是淡而无味的课。
再次,好的数学课是引发人思考的课。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的学习需要思考。好的教学要让学生主动探索,让学生在思考的过程中发展,“跳起来摘果子”才更有味道。要使课堂教学富于思考意义,教师就应为学生创设有助于思考的空间。
然后,好的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小学生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学习抽象的数学内容时,往往要把内容具体化,用形象的方式呈现所学的内容。但这并不等于要去掉数的本质特征,数学课之所以成为数学课,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数学课要体现数学的本质,小学数学也应如此。
最后,好的数学课是自然流露的课。课堂教学本质上是师生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有计划,有预设,但实际的教学应当是自然地随着教学进程的推进,根据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表现不断调适和展开。
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数学课是好的数学课,我们才能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课堂向好课靠拢。同时从书中我学到了华老师是如何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去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华老师所具有的“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让我十分敬佩。我从书中得到了极大的鼓励,我们通过自己的方法去找到属于自己的数学教学方法,让自己的课堂具有独特的色彩,这对于我们年轻教师而言有着实际的指导意义。
第二周【2.28-3.4】
透过华老师的这些课,我看到了他课堂教学中独特的色彩和丰富而深层意蕴。他把学生真正推到了教学的核心地位,把枯燥的数学通过引人入胜的教学情境和灵活多样的教学过程引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沉浸在学习的乐趣之中。他的课堂里,学生兴奋、有激情、思维活跃、有创见。更重要的是,他把学科知识与学科教学知识结合在一起,统一在一起,因而得心应手,驾驭自如,期间充满着创造。他在课堂上,就是一个高效的组织者、探究的引领者、谦和的合作者。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他的课堂教学的特点,那就是:智慧的课堂。
学科之间是相通的,教育的智慧是可以学习的。我将会把华老师的这种科学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应用到自己的教学中,求真、务实、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智慧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探究者。
我和所有读了这本书的老师都是带着诸多的思考与感叹,带着对华老师的敬佩走出这本书的。在老师们的文章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汇分别是:“感谢差错、善待差错”、“像农民种地那样教书”、“千金难买回头看”、“圆的认识”、“蹲下来和孩子说话”、“正确的,可能只是模仿;错误的,却可能是创新”、“课前的慎思”、“课后的反思”“细节成就完美”等等。很多老师被华老师渊博的知识巧妙的课堂设计、爱思考,爱钻研的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等等所折服,更为他高尚的为“人师”的品质所感动。有的老师准备再去细细品读这本书;有的老师感叹说当华老师的学生该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呀;有的写道;读着他的故事,听着他的思考,我明白教育没有学科界限,只要心在教育,坚持学习与反思,教育的智慧就会和我们不期而遇;有的年轻老师表示:我将用这篇文章鼓励自己,用农民种地的
精神鞭策自己,努力做一个简单,平实和勤劳,快乐的种地人。
第三周【3.7-3.11】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华老师非常注重“技能教学”,这让我想到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做数学的过程是一个探索模式与秩序的科学过程,它是需要付出努力并花费时间的。学生需要动手操作,“冒险”猜测,提出和解释自己的观点和解法,说服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或修正自己错误、不完
善的观点。这时的学生,就不可能只是一个被动的观察者和横仿者,而必须积极地思考其中所包含的各种数学观念。
教和学是密切联系的,教为学服务,学为教的基础。教促进学,学促进教,教学相长。华老师在学生一系列的学习活动中,通过轻松、幽默的对话,渗透了有分量、有内容的教学;通过创设一个个情境,提出了一个个启发性的问题,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引导出来,把学生的思维调动起来,把学生错误的概念理解和操作行为暴露出来,而教师在其中动态地把握各个教学时机,适时地介绍有关的事实性概念和操作步骤,并充分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促进学生建构起角的大小的概念和对量角器量角的原理的理解。这正是我们一直渴望追求的:教学“无痕”,精彩“有痕”。
不可否认的,这样一本书对现的触动,让现走入一个新的教学环境,展现出一个新的学习天地。我想,我需要再将这本书细细的品尝,学习华老师那种高超的救学技巧,在未来的某一天,能将自己完全融入到数学教学的快乐中去!
第四周【3.14-3.18】
读了几遍,用实例教育学生,相信效果会比直说道理更有效。另外,波利亚说过:“对你所不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是愚蠢的,为你所不希望的目标工作是悲哀的。”这一句名言也很适合教育本班学生,
因为他们经常在老师提出问题后,就看似轰轰烈烈地回答问题,可是这其中却有一部分学生滥竽充数,实际上他们说的话语该问题没关系,而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效果,所以把这句名言跟学生分享后,不断提醒,要对理解的问题作出答复才是聪明的。通过这个事例逐渐达到改正“乱回答问题”的目标。我觉得这三个标准很实在,简单明了。第一个标准“吸引学生”,我很认同,每次我们外出听课时,凡是能吸引在座老师听得津津有味的课,都会受到老师们和同学们的认可和喜欢!
所以,在课堂上,作为老师,我们可以从学生眼神中可以判断这节课是否成功,当学生的眼神能紧紧围绕你转的时候,学生正听得入神,当大部分同学的眼神是呆滞的,那么作为老师要赶紧调整自己的
教学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