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堂因学生自主探究能力而精彩
——课堂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点滴做法
许昌市大同街小学 李铁峰
通讯地址:许昌市大同街小学(461000)
手 机:13193466829
学校电话:8315366
【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这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的基本理念之一。学生需要掌握数学知识,更要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的意识,促进学生的主体性发展。只有调动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意识,才能够很好地运用各种教学方式,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 课堂上的主人 自主学习 激励评价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把课堂还给学生的成为课堂教学的主流,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开始成为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浅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宽松和谐情境,是学生自主探索沃土。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学生在没有精神压力,没有心理负担、心情舒畅、情绪饱满的环境下,大脑皮层容易形成兴奋中心、思维最活跃,主动参与的积极性最高,实践能力最强,这就需要宽松有序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自主探究的前提是要有一个民主和谐的氛围。教师要努力营造宽松有序的课堂环境。课堂环境轻松、和谐,学生的参与和探究能够得到鼓励和支持,这样的课堂才能得到学生的认可,才能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报以极大的热情,使他们期待课堂,进而从台下主动走到台上,走向 “中心”、寻求“中心化”的表现。和谐民主的氛围是以建立平等、友好、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合作的师生关系为基础。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才敢于主动提问、质疑教师、挑战权威。民主和谐的氛围需要教师精心营造,要创造一个师生“其乐融融”的场景,亲其师,才能信其道。数学课堂应该是老师和学生交朋友的地方,是让学生感到欢乐,感受成长的地方。课堂上和谐平等的交流与沟通,可以使师生的情感变得深厚,交流更加畅通。教师要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用耐心、爱心、细心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倾听学生的心声。要营造一个学生“畅所欲言”环境,课堂上应该改变教师的垄断、专制的一言堂地位,还给学生思维、想象、发言的权利,学生能说的、能想到的教师不能包办,说的好的要表扬鼓励,说的不到位的要进行点拨,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说的不正确的要耐心地指出并纠正,使其感受到教师的关爱。例如,学习“比的意义”后,一位聪明贪玩的男学生就提出:“今天学的比和足球赛中几比几有什么区别?”。是什么让他这样敢于质疑,道出心中的困惑?是民主和谐的氛围!只有这样的氛围才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探索的冲动、求知的自由,只有这样的氛围学生才会勇敢的表达与交流,才能勇敢的提问与质疑,进而进行探索和创造。
二、巧妙地迁移,建立自主探索的环境。
诺贝尔奖获得者,物理学家李政道说过:“做学问,须学问,只学答,非学问”。而在当今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把教学过程设计的过于周到,每一个问题都反复斟酌,唯恐学生一个问题答不出来,课堂教学无法顺利进行。结果是学生没有机会提问,也用不着提问,看似问和答非常精彩,却始终不能激发学生内心的思维和需求。过于强调预设和完美,导致课堂活动缺乏生气,缺少对智慧的挑战和对好奇心的刺激,使学生的主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其实,学生不愿意做为被动的接受者,在他们的潜意识里都希望自己能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这就应该建立适合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环境。例如在学习“比的基本性质”这一课时,先引导学生复习“商的变化规律”、“分数基本性质”等内容,目的是充分激活每一个学生记忆中的知识,然后结合除法、分数和比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利用已掌握的知识主动进行迁移,提出不同的问题。有学生说:“比可能也有类似的性质”,也有学生说:“分数基本性质对于比也同样适用”。最后通过学生的尝试、探索、验证,得出“比的基本性质”。这样既展示了学生自己对知识的理解、感悟,又训练了学生思维表达能力。恰当的环节给每一位学生提供了想象的空间,提出了不同层次的问题,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和问题设计能力。更重要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学生由以往的被动接受变成了对知识的主动探究,极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
三、适当的引导,激发自主探索的意识。
新课程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强调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引导他们主动学习,探究学习。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对世界意义进行合作性建构的过程,而不是客观知识的灌输和接受的过程。学生尽管是具有能动性的个体,但是他们毕竟是不成熟的、发展中的人,没有教师的指导,他们主体性就难以得到充分的发挥,这就意味教师的引导作用应当被重视。正如小威廉姆斯 E.多尔在谈到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与情景共存”时所说,“教师的作用丝毫没有被抛弃”,“教师是内在于情景的指导者,而不是外在的专制者(无论多么仁慈)”。“内在于情境的指导”要求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经验、体验和对问题的独特看法,尽可能的采用激励、对话、合作的方法,为学生的学习搭建好“脚手架”,使他们凭借这种支持拾级而上,自主能动地去获取知识。例如在学习三角形的面积时,依据学生已有的求平行四边形面积的经验进行迁移,设计出“把三角形切割拼摆成会求出面积的图形”学生在小组内纷纷开始动手操作,把各种三角形沿着高剪开进行拼摆,大部分同学都无功而返,只有极个别的小组用等腰三角形拼成了长方形(平行四边形)。这时同学们急切想知道他们是怎样拼成的,老师请这一组同学在黑板上重新进行剪开、拼摆,引导同学们观察、发现,“这一组用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更重要的是沿着高剪开后得到了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利用这一契机,在老师巧妙地引导“用一个三角形切割拼摆不行,怎么办”,“用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试试”。同学们纷纷在学具袋中找出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进行尝试、探索,寻找其中的奥妙,最终探究出同学们满意的结果。教师这样的设计、引导不是向学生“奉送真理”,是为学生“发现真理”提供一种可能,让学生体会做为“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快乐。这种快乐源于受尊重,源于有相对自由的学习空间,源于“发现真理”的心灵震颤。学生要得到这样的快乐,需要教师在学生自主发现过程中巧妙的设计和引导为前提的。
四、积极的评价,促进自主探索的深入与完善
1、教师积极的评价对学生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在师生的关系角色中,教师是“权威”形象和“社会代言人”的角色,教师的积极评价往往被学生视为“权威”的评价,容易被学生认同。教师身后的学生也会受教师评价的影响形成大群体相似的评价,成为激励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环境。
激励学生的评价需要教师“蹲下身来”,以儿童的眼光欣赏数学,接纳学生各种不同意见。老师要善于捕捉学生的闪光点,多用“你的进步太大了!”,“你的思路很对”,“老师相信你能回答出来” ,“我和你的意见相同”……这些激励性语言及时激活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2、学生的自我评价是他们自主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
课堂教学中,学生的自我评价表现在评价者认真倾听、仔细分析、积极评价、共同交流,被评价者努力使自己的知识更加完善,语言表达变得有条理,自信心、表现欲不断增强。教师要重视学生之间的评价。如学生提出问题或回答问题时,组织学生认真倾听,他们提的问题好不好,好在哪里?最有价值的地方是什么?你能回答吗?你还有什么问题?他的回答的亮点在那里?不足之处你能补充完整吗?哪些地方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用哪些词来表扬他们的表现最合适。一句话里蕴涵着太多期望,希望在点点滴滴的话语中渗透着,使被评价者变得勇敢、自信,在评价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评价他人的表现,从而更认真的学习知识,更深刻的理解知识。在学习中学会评价,在评价中学会学习。
学生就是一潭池水,有了阳光的关爱,他便金光闪闪;有了春风的抚慰,他便波光粼粼;有了雨丝的滋润他便涟漪层层。让我们每一位教师把自己当成学生全面发展的合作者、引导者、鼓励者;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尊重信任每一个学生,坚信他们学习知识的能力,相信他们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相信他们能正确、客观的评价自我;在课堂教学中创造条件让学生自我思考、想象,自己解决问题,自由的表现思想,勇敢的表达愿望。学会自主学习的学生,才能像雨后的春笋节节高升;拥有了勇敢创造的学生才能如天边的云霞斑斓绚丽;敢于大胆想象的学生才能如破浪的巨轮,开辟崭新的世界!
参考文献
小威廉姆斯 E.多尔.后现代课程观.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
教师怎样设计一堂好课.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有效教学的理念与实践. 陈大伟 .天津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