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教手段在新课导入中的作用》
weifengzhen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
浏览

电教手段在新课导入中的作用

许昌市大同街小学   王召鹤   数学

邮编:461000  电话:13949802019

摘要: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结合本人的教学实际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信息技术在小学数学课堂导入教学中的运用: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二、利用故事,激发联想­;三、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四、设障立疑,激发思维;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六、设置悬念,引导探究;七、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关键字:  电教手段    新课导入

正文: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在课的起始阶段,迅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把他们思绪带进特定学习情境中,对一堂课教学的成败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运用电教媒体导入新课,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究,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了基石。

一、激发兴趣,启动认知  ­

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进入最佳学习状态,是激发学习兴趣,萌发求知欲望,启动认知的有力措施。

如,在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教师先提问能被2和5整除的数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很轻松地回答后,教师继续提问: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又是什么呢?这时,教师让学生凭借己有知识随意说出一些是3的倍数的数(用计算机键盘输入),然后确定其中一个,调换各数位上的数字。如123,交换位置132、213、231、312、321,然后在屏幕上动态显示,让学生检验交换位置后的数是不是3的倍数,学生经过检验,惊奇地发现这些数都是3的倍数。教师适时提问:这说明能被3整除的数与其每个数字所在的数位有没有关系?那这里面有什么奥妙呢?这样一下于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学生迫切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这时展开新课教学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又如,在教学《循环小数》时,为了在课堂伊始使学生产生新奇感,启动思维;同时也为分散教学难点,制作一框形象逼真、彩色清晰的红绿灯投影片。上课开始时将此片映出,老师让学生观察投影片,并让学生说出日常看到的红绿灯,学生说出了交通岗上的红绿灯,并说出了绿、黄、红灯总是依次的变化。这时老师接着说:它总是按一定的顺序,不断地重复出现,那么我们就可以说红黄绿灯总是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这种现象叫循环现象。日常生活中有这种循环现象。数字运算中也会出现类似的现象。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研究。这样的教学导入,不但突破概念形成过程中的难点,而且激发了学生的认知兴趣,由形象具体的实物表象直接转入认识数字排列规律,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

二、利用故事,激发联想­

  针对小学生爱听有趣的奇闻轶事的心理特点,在导入新课中,适当引入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故事、寓言、典故、迷语、趣闻等,可以帮助学生开展思维,丰富联想,可使他们兴致勃勃地投入新知识学习中去,变好奇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

例如在教学 分数大小的比较一课时,老师说: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一个故事,你们想听吗?这时老师打开录音机: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一天,天气特别炎热。师徒四人口渴难忍,让八戒去找西瓜解渴。不大一会,八戒抱着一个大西瓜回来了。孙悟空说:把西瓜平均分成四份,每人一份。八戒听了不高兴了。叫喊说:西瓜是我找来的,不给我六分之一,也得给我五分之一。悟空乐了,赶紧切了五分之一给八戒。八戒吃完西瓜拍着肚皮说:我真傻,为什么比应得的还少呢?听完故事教师说:你们能告诉八戒这是为什么吗?这样的导入,既生动有趣,又蕴含着新知识。能激励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以与教学有关的趣闻、故事作为新知识的切入点,能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为课堂教学成功铺下基石。  

三、以旧联新,搭桥铺路 ­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电教手段,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在投影片的设计上要找准新、旧知识的联结点,并因情况而异采用不同的方式。­

1、联想式:如在教学《环形面积的计算》时,可做一框两幅抽拉投影片。教学时,先出示两个半径分别为5厘米和2厘米的圆,让学生先计算出两个圆的面积,然后启发学生想:圆的面积和环形面积有什么联系?能从两个圆的面积得出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吗?最后,老师演示抽拉投影片,把两个圆重叠在一起,形成两个同心圆。学生通过形象直观的投影演示,理解了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是用大圆的面积减去小圆的面积,从而实现了知识和方法的迁移。学生学得积极主动、轻松扎实。­

2、对比式: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先投影显示六个梨、三只盘子,指名学生到投影仪上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他们很快分完。这时老师在投影仪上又加一个梨,这时继续让学生把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结果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趁势让学生思考这两道题: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这样既温习了旧知识又掌握了新知识。同时有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这样对知识的掌握也较为深刻。  ­

四、设障立疑,激发思维  ­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思维一般都从问题开始。在导入新课时,可以适当创设问题意境,提出疑问以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和积极思维。

一位老师在教学《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时,先出示3×5和4×4两个图形(单位:分米)。让学生想办法比较两个图形面积的大小,有的学生说:用割补法,把两个图形重合起来比较。有的同学说:用1平方分米的单位进行测量。老师在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精神后,又提出新问题:要想知道天安门广场的面积、我们国家的土地面积还能用这种方法吗?同学们领悟到这种方法太麻烦,不实际。那么,有没有更简便的方法求图形的面积呢?到底怎么求它的面积呢?疑问萌发了学生求知的欲望,同学们跃跃欲试。开始了新知识的探求。  

五、引导观察,建立表象  ­

实物、教具或投影比语言更有说明力和真切感。运用实物、模型或投影等,有助于学生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化抽象为具体,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直观鲜明地揭示客观事物的关系,可以使他们获得较深的感受,是教师导入新课通常采用的方法之一。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课时,首先教师提问:圆的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接着,屏幕上出现一个闪一闪的小圆点,几间之后又出现一个圆……同学们于是活跃起来,举着手说:圆的位置是由圆心的位置决定的。而后,教师又问:圆的大小是由什么决定的呢?屏幕上显示以圆心为端点出现一条较短半径,随之对应出现一个小圆,接着一条较长的半径出现,又对应出现一个较大的圆。这样重复几次后,就从而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几何图形的表象,突出图形的本质属性。

在教学《三角形》一课时,先显示学生熟悉的红领巾、三角巾、折扇的图案,图形色彩鲜明,花纹美丽,当问及它们的形状时,学生说是三角形,随即隐去这几个图形的色彩和花纹,从而引入对图形的研究。通过直观演示和语言的点拨,为学生理解教材、掌握概念奠定了基矗。 ­

六、设置悬念,引导探究  ­

­  悬念可以造成一种急切期待的心理状态,具有强烈的诱惑力,能激起探索、追求的浓厚兴趣。这是老师常用来设计导入新课的一种方法。设置的悬念应具有的特点,在技巧上则应引而下发令人深思。  ­

例如,在教学三角形内角和时,老师在投影上出示一直角三角形玻璃板(是用三块玻璃拼成的),并提问:你们知道这个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吗?学生对此感到新奇,渴望得到答案。这时老师并没有把现成的答案告诉学生;而是进一步引导探究。算一算:拿出自己的两个直角三角板,算算每个三角板的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量一量:让学生用量角器度量一下三个内角和是多少度。折一折:让学生拿出自己准备的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对折,得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三个内角和是原正方形四个内角和的一半。然后老师打出投影把三角形玻璃的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帮助学生验证一下自己的探究结果。这种方法,不仅令人耳目一新,而是把学生引入不协调----探究----发现----解决问题的一个学习过程,使学生获得思维之趣,参与之乐,成功之悦。 ­

七、创设情境,激发求知 

情境式导入新课的特点是把形、情、境、理熔于一炉。利用音乐、投影、录音、录像等手段以渲染课堂气氛,为学生理解教材提供特定的情境。

如一位教师在教学相遇问题时,为扫清学习障碍,创设了这样的情境:在两张投影片上各画一汽车,通过抽拉直观演示,显现两车相遇的全过程。这样,就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投影片抽、拉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 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同时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 ——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者通过投影的直观演示,突破了难点,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的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

  当然,导入的形式还远不止这些类型。关键是要灵活掌握因时、因地而变的法则,但是不管采用什么方式导入新课,都应当在传授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诸方面取得好的效果。做到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言简意赅,有的放矢,尽量给学生审美情趣上的满足。­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