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王亚军
【摘 要】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大;教学效果的确定性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限等问题。因而,要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改变教师单纯给予的思想,确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思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问题 对策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生主体作用发挥不足
课堂上,教师包打包唱,疲于讲授。本该是“导演”,却变成了“演员”,主导作用发挥过度;学生被动接受,本该是“演员”却成了“观众”,主体作用发挥不足。这种教学活动的“角色错位”阻碍学生思维的发展和意志的锻炼培养,导致教学目标不能全面落实到位。
(二)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大
传统教学往往“讲授法”一统天下,有的讲练编排丝丝入扣,有的照本宣科灌完了事,有的随心所欲、口若悬河,有的“脚踏瓜皮滑到哪里算哪里”。
(三)教学效果的确定性小
有效的教学系统是一个良好的反馈控制系统。传统教学中,由于学生参与度低,课内讲,课外练,学生掌握程度如何不能及时反馈给教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给学生,从而师生双方都不能及时掌握现状与目标的差距,不能形成完整的反馈系统,必然导致教学效果的确定性小。
(四) 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受限
教学过程的随意性和教学效果的不稳定性,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只有靠大量作业和课外来弥补,无边的题海和越来越多的补课,压得学生喘不过气来,身心始终处于疲劳状态。使学生原本和谐的天赋秉性受到人为的破坏,各方面发展不平衡,认知因素的负荷大大超过了非认知因素的负荷。这样,学生的各种潜能没有得到及时开发,学生得不到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
因此,小学课堂教学必须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教学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教学模式。
二、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模式
要把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看作是构建教学模式的重中之重。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自我中心”意识,教师必须“沉下去”,到学生中去,更准确地把握学生的个性差异,选择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法,把学生“托起来”,成为课堂的主角。教学设计上,既要备教学目标,又要备学习目标;既要备教法,又要备学法;既要备教路,又要备学路。在教学中教师要灵活采取小组学习、个别学习的组织形式,尽可能地走下讲台,巡视、释疑、点拨、参与讨论,成为学生可感、可亲、可信的学习伙伴。
在课堂教学中,真正体现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目前班级教学这种组织的形式是以承认并坚持全班学生知识程度相近似为前提的,常常忽视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因此课堂教学往往以面向全体学生开始,却无奈地以面向少数学生而终结。为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考虑在班级集中教学的前提下,实行分组教学、分层教学的教学模式。从而使“能飞的飞起来”,“能跑的跑起来”,“该扶的扶一把”,使优秀更拔尖,大部分学生稳步提高,后进学生得以转化。教师要坚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充分发展的潜力,对每一个学生寄予厚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机会。如何加强学生心理和情感教育,应成为构建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目标着力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三、优化小学教学课堂教学的对策
(一) 创设探索问题的情境,让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
当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起他们的学习兴趣时,学生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例如,教学循环小数在导入新课时,设计三道题让学生计算:①225÷15;②24÷5;③10÷6,第①和第②两道题学生很快就算完了,而第③题学生在计算过程中渐渐地显示出了不耐烦的神色,课堂开始出现小声的小组议论。有的学生说:“这道题是不是老师出错了。”有的学生说:“这道题真有趣,怎么除来除去总是有余数。”此时,教师趁热打铁提出问题:“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请同学们告诉我其中的奥秘吗?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新课。”当学生思维进入“心求通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时,就会产生迫不及待获取知识的心理,只要教师引导得法,学生就会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对知识的探索之中。
(二)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教师要改变过去那种只重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忽视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过程的做法,加强知识过程的教学,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使学生在获取结论的同时,了解结论的由来,体验前人探索发现结论的过程。例如:教学面积单位这个概念时,设计如下几个环节让学生主动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①黑板的面积与课桌面的面积比,哪个比较大。②教师拿出两张光凭观察很难判断大小的纸片让学生判断,哪张纸的面积比较大。③出示两张无法用重叠法比较的纸片,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用数方格的方法进行间接的比较。④出示画有方格大小不一样的长方形纸片,让学生再判断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引导学生发现,如果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只凭数方格的多少来确定哪个图形的面积比较大,不一定准确。通过再次讨论,得出只有使用同样大小的方格作标准去测量才行。那么这样同样大小的方格应该是多大呢?引出“面积单位”。这样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在环环紧扣、层层深入的情景中,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学生既学到了数学知识,又学会了思考方法,既提高了学习的能力,又磨练学习的意志,经历了像科学家那样探索知识的过程。
(三)让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素质教育既注重人的共性,更注意促进人的个性发展。所以,课堂教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能达到统一要求,同时,又要尽可能让所有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和提高,都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在新知识形成阶段,例如:教学平均数应用题概括数量关系时,先提问优等生概括出数量关系“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然后让中下学生模仿概括。可提问:这数量关系很重要,谁能再说一遍,让全班同学加深印象。这样被请到的中下学生非常乐意回答,都想把数量关系说好。这种教学模式改变了中下学生陪坐现象,有利于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达到教学目标的统一要求。在新课的练习阶段,除了安排全班统一要求的基本题之外,还可以安排选做题,让学有余力的学生多练习几题,有时还可以让学生利用完成练习题后余下的时间自编练习题并解答。这样,区别对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四)教学方法多样化,优化教学效果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改变教师单纯给予的思想,确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思想,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教师在自己的本职工作上要成为一种艺术家。一堂课应象一首娓娓动听的歌曲;一曲扣人心弦的乐章;一篇喜闻乐见的报道;一个悬念迭出的故事;一篇有倒叙、插叙或者直叙的层次分明、中心突出的记叙文… …
只有多法结合,配合使用,才能形成合力,提高教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教学方法的新变化,熟悉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明确它们的效能,并及时充实到教学过程中去。这样才能达到最优化的教学效果,真正利于素质教育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