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weifengzhen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3
浏览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河南省许昌市南关村小学 徐艳英  邮编:461000  电话:13837443731

内容摘要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乐于提问;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关键词:课堂教学、问题意识、培养。

 

问题意识主要是指学生具有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设法解决问题等自觉的心理活动,它是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解决的、疑惑的问题时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也是学生创造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心理状态使学生积极思维,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数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培养学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没有问题的数学是枯燥的,没有问题的思维是肤浅的、被动的,而有趣的数学学习是建立在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的基础上的。

一、营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敢于提问。

古人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有所疑,才会学有所思,学有所得,才会产生兴趣,形成动力。可见,问题意识是一种探索意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创新教育的起点。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头脑,让他们敢想,解放学生的嘴巴,让他们敢问。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以生疑。由疑引发好奇心,由好奇引发需要,因需要而进行积极思考,进而促进学生不断发现问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要努力创设宽松、民主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敢想、敢问、敢于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课堂教学中应积极提倡:答错了允许学生重答,答不完整的允许补充,没想好的允许再想,因为情不自禁发表出来的见解,往往是学生智慧火花的闪现。对于学生萌发的各种问题,甚至是不切主题的异想天开的问题,教师都应该认真倾听,并以和蔼的态度,亲切的笑容,肯定的手势,悉心的诱导,发自内心的鼓励性语言,饱含赞许的深情的目光等,在宽松融洽的氛围里,给予积极的肯定,热情的鼓励。有了这种民主氛围才能形成良好的学习环境,学生才能积极开动脑筋,有十足的勇气发问,有百倍的信心探究,做到敢想敢问;老师才能善待学生的独特解法,容忍学生的出格想法,使学生的灵感和创造得到发展。

二、 精心设计问题情境,鼓励学生乐于提问

教师要善于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根据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通过多种手段呈现问题情境,制造学生的认知冲突,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确实感到有问题想问。创设新奇的数学问题情境,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质疑兴趣,以趣生疑,使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主动愉快地获取知识的状态。而且教师要把引导学生质疑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重要的的环节,保证有一定的时间留给学生进行质疑。无论学生提出什么问题,教师都要积极引导、鼓励,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质疑问难的氛围。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创设一些新颖别致、妙趣横生的问题情境,能够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创设问题情境能够让学生想问与乐问。

三、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引导学生学会提问。

新课标把原来的两能转化为。在原有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数学思想的感悟和经验的积累仅靠老师的讲解是不行的,跟主要的是依赖学生亲自参与其中的数学活动,依赖于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注重结果性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更要注重过程性目标。有的学生对一些知识想提出自己的看法,但往往缺乏提问的技能,想问又不知该怎么问,所以教给学生提问的技能也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一个重要方面。质疑问难的方法一般有:

(一)发挥教材作用,提出数学问题。教材中有许多主题图或练习题都有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的提示,图文并茂的主题图或练习题,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个与生活联系紧密的情境,在情境中又蕴含着数学信息,教师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鼓励学生在信息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时,让学生说说选择了哪些信息,再次经历收集信息的过程,内化信息,加深理解。

(二)从课题切入,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从课题上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同时学生提出的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有利于激活学生求知的欲望,也有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如:教学对称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对称图形的理解,我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对称图形让学生观察,当学生通过对折发现左右两边大小一样后,教师问: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你想知道什么?这时,有的学生问:这些图形是怎么做的?师及时表扬这位同学问得好,并让学生拿出自备的彩色纸张,跟着老师一起来做。先把纸对折,折好后,沿着对称轴画出图形的一半,然后沿线剪下来,打开就得出:左右两边完全一样我们就说是对称图形。这样,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从中得到成功的体验。将提问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求知,变要我学我要学,同时也培养了学生提问的勇气和能力,养成爱提问、善提问的良好习惯。

四、在课堂小结中设问,带问题走出课堂

过去教学,人们倡导堂堂清把问题解决在课堂上等理念,事实上数学课堂教学应该是既要切断尾巴”——不能课内损失课外补,又要留有尾巴”——让学生携问号离开数学课堂。因此,课堂小结在课堂教学中往往起着提纲挈领,画龙点睛的作用,它通常是本节课的基础知识和思想方法及关键点。如果教师直接小结,哪怕字字珠玑”,其效果往往是平平淡淡。我们的课堂一定要开放,允许学生带着没有解决的问题,走出课堂,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大课堂,去作开放式的探究。所以,在小结时,教师的精心设问,有助于学生认清所学知识的本质,理清所学知识的脉络,使知识系统化,同时,更有助于学生课后的主动学习,主动探讨。为了下节课的教学,可提出一些与后一节课有关的具有启发性的问题,这些问题让学生一方面巩固本节课的知识,另一方面让学生感到似乎是熟悉的,能解决的,但又不太清楚,不能立即解决,从而产生跃跃欲试的感觉。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和学生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培养极为重要。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可以让学生将课内的兴趣延伸到课外,探索更多的新的问题,从而产生主动学习的需要,变要我学我要学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