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学生情感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weifengzhen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4
浏览

关注学生情感   培养数学核心素养

                            魏都区实验学校  贺红格

                         461000 15137428045        内容摘要:

知识,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会随着主体知识经验的丰富而得到完善和发展;情感,只有进行艰难曲折的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才会情真意切地产生。知识,思维,情感不仅相辅相成,更是自然地融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融合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思考、实现数学课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传授知识转向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只有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数学课程蕴含的思想,方法、经验、知识、技能等才会交织在一起出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营造出培育兴趣、,在收获数学的同时,收获想象、创造,在心灵不断播下创新与发现的种子。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

 

    学校教育重在培养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即核心素养。由于学生的核心素养是通过学习习得的,因此各个学科都有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责任。就小学数学而言,核心素养又该如何培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众所周知,学生的学习离不开好奇心,自信心,上进心等情感因素,这是学生学习中不可缺少的内动力。对学生学习情感的关注,其实是把学生当作一个完整的、大写的人来培育。

  • 学生喜欢新奇有趣的,我有“打比方法”

教学3+()<10时,我灵机一动,在黑板上画了一条大路,路得尽头是一条河。让全班学生模拟司机来开车;手握方向盘,脚放在刹车上,让他们决定什么时间应该“踩刹车”.

我说:0. 学生说“开”___因为3+(0)<10.

我说:1. 学生说“开”___因为3+(1)<10.

我说:2. 学生说“开”___因为3+(2)<10.

学生兴趣盎然。当我说到6时,有的学生继续说“开——”,有的学生则急的满脸通红,说“刹车——”“到6为止吧,再开就要掉河里啦!”这样拉长了“过程性体验”全班笑成一团,笑过之后有争论,有思辨,教学效果出奇的好,以至于以后遇到这类题,学生之间会互相提醒:“该刹车了”。           我以为,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就是知识、思维、情感的统一体。知识,只有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思维,只有在学习和掌握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才会随着主体知识经验的丰富而得到完善和发展;情感,只有进行艰难曲折的探索实践活动,并获得自主学习的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实现,才会情真意切地产生。知识,思维,情感不仅相辅相成,更是自然地融合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即融合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

因此,作为一线教师,应该用更多的精力去关注、思考、实现数学课上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由教师传授知识转向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只有创设了探究的空间,数学课程蕴含的思想,方法、经验、知识、技能等才会交织在一起出现。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亲身体验,营造出培育兴趣、,在收获数学的同时,收获想象、创造,在心灵不断播下创新与发现的种子。进行探究式学习,是培育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一条基本途径。

  • 学生想成为重要人物,我有“命名法”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性最迫切的需求就是渴望被肯定,希望别人对自己肯定,赏识。在教学过程中,发现学生有值得推广的学习习惯和解决问题的奇思妙想,就可以以他的姓名来命名。比如张三同学发明的读题法;题目有三个要求,他就在要求上分别标注1、2、3;“千金难买回头看”——解答完之后他再看看这三个要求是否都做到了,做到了就一个个画掉;尤其是他发现题目中有隐藏条件或者哪些地方容易上当,就特意做上标记,提醒自己要特别小心。后来,我就把这位同学的审题方法命名为“张三审题法”,并向同学们推荐。由此,张三同学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

学生面临所要解决的问题时,总是试图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尝试新问题的解决,而一旦自己找到方法并解决了问题,自然会有成功的愉悦并增添信心。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方法进行归类,便于学生构建结构化的知识。结构化的知识应该是数学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具有迁移的功能,能用于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这是学生面对未来所需要的。

  • 学生喜欢生动深刻,我有“转化法”

如何转化呢?就是要在生动与深刻之间寻找到平衡点。特级教师刘德武教师执教“认识厘米”时,提出了一个有意思的问题:破尺子还能用吗?

师:某人家里发生了一件很不幸的事。他家里失火了,把尺子这段给烧了。

(师现场拿出火机,把一把尺子末端的一段当场烧了。学生感觉新奇有趣)

师:这把尺子还可以量长度吗?

生;可以,起点没有被烧,0刻度还在。

(师生操作,读数,从0 刻度开始对齐量)

师;又有一个人家里也失火了。(学生觉得很惊讶,又笑了。师拿打火机把尺子0刻度这段也当场给烧了)

师:现在这个尺子没了0刻度,还可以量吗?

(学生开始有争议:有人说不能量了,有人说还可以量。经过一番争论,达成一致意见)

生:可以量。可以把3当0起点,一样量啊。

(后来学生一步一步换算:把3当0,4当1,5当2……并说出了铅笔的长度)

学生很容易凭借生活经验,想当然:尺子破了就坏了,坏了自然就没用了;量物体时必须从0刻度开始,不从0刻度开始就没法量。

针对学生思维盲点,教师应对的思路是:破尺子就一定没用了吗?难到不能转化吗?可不可以变废为宝?刘老师一次次制造认知冲突,挑战学生的变通能力。当学生提出可以把3置换成0后,老师鼓励学生一直说下去把3当0,4当1,5当2……10当7.老师注重的是学生完整的充分的体验,并渗透置换和对应的数学思想。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尊重与鼓励,学习数学的尽头更足了。

四、学生自信心需要培养,我有“借题发挥”

教学“射线”一课,我让学生在纸上画几条射线。巡视中我发现一个学生在所画的射线旁添加了几朵白云,这真是一副浪漫而美妙的艺术作品!于是我把他的作品放在实物投影上,请大家来点评。大部分学生给出了“画蛇添足”的差评,此时这个学生的眼里流露出失望的神情,继而深深的低下了头。我紧抓生成,借题发挥,我给的是“锦上添花”的好评:你们看——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几朵悠悠的白云,几条射线载着我们的想象穿过云朵飞向蓝天,就这样无限的延伸下去!谢谢这位同学给予数学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我的即兴发言激起同学们热烈的掌声。那位画云朵的学生自信地抬起头,眼睛里竟闪动着晶莹的泪花……

学生学习的过程需要足够的时间进行独立思考,形成自己对问题的想法;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捕捉冲突点,引发思维碰撞。没有思维碰撞,教育就无法完成。我想,教师就是那个“挑起事端”,让学生产生想法、产生认知矛盾、产生思维碰撞的人。

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常常被诸如“数学核心素养的概念界定”“ 数学核心素养的表现”“ 数学核心素养的检测评价”等概念及关系所困扰。其实,大可不必!因为有些东西专家们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更何况,“素养要依靠学生在教育环境中慢慢去滋养,是一个渐进和涵养的过程,它应该贯穿于学生的整个教育环境和过程中”哪能立竿见影?教学中如何去检测数学核心素养的含量?很难检测,很难量化!但是,我们能感受到:课堂上学生独立思考,主动探究,敢于质疑,创新意识等品格在逐渐形成;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思想、实践能力等得到培养。而这些是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在数学课堂上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培育。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