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位魅力课堂教学艺术
许昌市魏都区实验学校 张瑞芳
邮编:461000
电话:13837443606
内容摘要: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我们的课堂要的实现由“传统知识结构为核心,”向以“素养发展为核心”的教育,在教学渗透数学思想的教学,要关注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要研究孩子“已经在哪里”,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在读懂教材,读懂孩子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从教二十多年来,经历并参与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有实践,有反思,又有诸多的困惑,近一段时间,我参加了全国在杭州举行的“千课万人”新常态下的数学教学观摩活动和“许昌市魅力课堂教学展示”培训活动,聆听了教育教学专家聆听名师的幽默、风趣、睿智的教学语言,目睹课堂上精彩的师生对话,和生成性课堂的灵动与美感,领略不同专家的各具魅力的教学风格,心情无比的兴奋和激动,专家名师们精彩的课堂和激情澎湃的讲座,给予我最前沿的引领,最智慧的启迪。通过学习,感觉收获颇多,现总结如下:
收获一: 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与会专家郑毓信指出:作为一名数学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从学科角度出发,认真思考在课堂教学中怎样立足“数学思维(数学家的思维方式)”的培养,让学生在对数学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学会思维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老师应当思考在进行学科教学的过程中落实整体教育性教育思想,应该在不断学习和实践中让自己成长为一个精神上自觉、自主、自得的教师,这种成长逐步走向用自己的教育智慧引导学生,用教育艺术及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收获二: 数学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课标明确指出:通过义务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这就把“数学思想”提到的非常重要的位置,纵观小学数学教材,数学教材在安排上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数学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条明线;另一条是数学思想方法,这是一条暗线。小学生学的数学很初等,很简单,但里面却蕴含了一些深刻的数学思想。数学思想既是小学数学重要的教学内容,更是重要的教学目标。在课堂上,我们要给学生一个有根的数学,让数学思想根植于儿童的数学学习之中。在低年级段,主要利用加、减、乘、除四则运算的关系,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实际问题。其中蕴含了分类、比较、对应、推理、符号化、假设、类比等数学思想;在中高年级段,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列表、画图、枚举、替换等方法,渗透抽象、归纳、推理、模型、转化以及数形结合等数学思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挖掘、提炼蕴含于教材中数学思想,让学生经历发现、感悟、体会的过程,改变教学形态,让教学彰显数学思想的力量,如:杭州时代小学唐彩斌老师所讲的《数学欣赏 螺旋的美妙》,这节课从电影《达芬奇密码》引入,卢浮宫馆长遇害后凶手留下了一串难以捉摸的密码,这串密码经过重新排列后,是斐多那契数列。斐多那契数列藏在哪里?老师出示任务,让学生通过观察计算前一个数除以后一个数所得的商,通过经历计算,发现越往后算,原来这些商或者说比值越接近黄金比0.618,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能力,接着引导通过观看1分钟的视频:美丽的螺旋线,让学生感到震撼:原来数学可以如此之美。接着,唐老师出示动手创造螺旋线的任务,虽然这一任务有一定难度,但学生兴趣非常浓厚,在唐老师适时指导和点拨下,很多同学成功画出了螺旋线。此时,探究的任务并没有停止,唐老师继续让学生探索黄金螺旋线的长度,从猜测到计算,调动了学生运用计算周长弧长等知识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并对黄金螺旋线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最后在引导学生欣赏一组生活中运用漂亮的黄金螺旋线的图片中结束了本次课。 整个过程是经历数学“再创造”的过程,是自我对知识的探索、研究、建构的过程,老师的引即老师提出的探究问题及思维活动非常有含金量,老师为学生提供的学材中蕴含了数学精神、思想和方法。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数学的美,震撼数学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的作用,使得数学思想扎根于学生心灵与头脑之中,逐步成为一种意识、观念和素养。
收获三: 教学中,我们不但要关注学生“从哪里来,到哪里去”更要研究孩子“已经在哪里”。
斯苗儿老师讲,我们平时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般都是按照教材提供的素材,先引导学生观察比较一个平行四边形与一个长方形的面积,得出无法比较的结论,然后让学生用数方格的方法研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发现数方格方法不实用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分小组探究,学生通过剪一剪、拼一拼的方法,自主发现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斯苗老师讲,他们在探究这节课时发现,一部分孩子其时是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的情况下假装探究的,问他为什么这么做,他说:“我如果都说出来了,老师还怎么讲呢?”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接着和孩子聊,这节课的困惑是为什么不能临边相乘,临边相乘算出的是什么,引导学生想办法证明平行四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正确性,明白临边相乘算出的是什么,引发学生的思维,在数学课堂上让孩子不需要猜测老师的想法,不惧怕老师的批评,而是敢于提问、敢于表达、敢于质疑,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辨思想和探究能力。
收获四: 教学中,我们以“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本,开展我们的教学。
听吴正宪老师的《用字母表示数》,这节课是五年级下册的课程,展示时配合上课的是四年级的孩子,在这节课中,吴老师通过精心的设计,亲切的富有启发性的语言,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参与探究,一步步的向我们展示了“用字母表示数”走进孩子的心是一个漫长的历程,作为老师,吴老师始终站在儿童的立场上教学,导入部分,吴老师问:你们过去听说过用什么表示什么吗?让孩子们练习生活,通过说看到“用字母表示数”这个课题有什么问题要问,然后聚焦孩子们提出的问题展开讨论,整个过程以学生的需要为主线,以所学知识服务于生活为素材,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整个教学中,吴老师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引导学生“讲数学”,在学生讲的过程中,老师适时地介入、评价、追问,让我们又一次领略了名师的睿智和风采,又一次感悟了课堂的灵动和生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虽然学生不是轻松愉快地掌握“用字母表示数”,甚至有几个老师预设的问题学生有说不出、不理解的生活常识,比如:扑克牌中的K表示什么,孩子没有基础,吴老师也能慢慢讲,慢慢引,一切从学生的发展出发,特别是在师生年龄问题上,让学生想办法表示老师的年龄,学生的学习兴趣高涨,参与探究充分,孩子通过六种方法的讨论、对比,整个课堂就像是一场辩论赛,所有的新课和知识点,都在孩子们的辩论、质疑和比较中产生。课中最精彩的一个环节是吴老师不断地带领学生经历与体验用算术来表示的麻烦,从而引出字母表示,比如每盘有4个苹果,计算2盘、3盘……20盘有多少个苹果,吴老师一直往下说:一万盘,一千盘,一亿盘,有的同学还继续地写下去,而有的同学已经不写了,吴老师幽默的说“写呀,你怎么不写了?”学生说“我受不了了”,这时,吴老师引导他们回头看,这些算式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从而让学生“悟”出方法:4×a,没有悟到的同学,吴老师没有轻易叫停,而是请其他同学上台“劝”,即劝他停下,用上简捷的表示方法。这一过程,学生充分认识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捷方便,也充分体验到了从算术思想到代数思想的转变。从辩论的过程中了解了用字母表示数的简洁,初步获得了“符号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收获五: 教学中,我们既要读懂教材,又要读懂孩子的心。
一个老师对教材用心,就会慢慢地产生与教材的亲切感,并能与教材进行有效的对话;一位教师对孩子用心,就会慢慢地读懂孩子,靠近、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得到他们的亲近与爱戴。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罗鸣亮老师执教的《平行四边形和梯形》,在课的开始阶段,吴老师首先设计了一个对四边形分类的游戏,吴老师在说课中讲:对于平行四边形的特点,学生原有的朴素认识与数学科学概念的描述是基本一致的,只是缺少学科语言的提炼,而对于梯形的认识,学生还没能完全把握它的特征,课上通过引导学生第四边形进行分类,让学生在比较中感悟:平行四边形、梯形和不规则四边形中的不同。学生初步感知了这一特征后,又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的游戏:用一个信封装一个图形,故意让图形露出一个角,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并且讲:“谁猜对图形的名称,这个图形就是罗老师送给你的礼物”, 在学生都跃跃欲试的猜猜中,自己发现不好猜准确,主动要求增加信息——再露出一部分,表面上看罗老师在吊足学生的胃口,实际上同时也是罗老师对学情的把握,对学生思维方向的引领——关注边的特征,罗老师的设计非常巧妙,巧在一个装有四边形的信封,半遮半露,这露出来的一部分其实就是学生已有的知识,那原先被遮住的部分,就是学生要学习的新知,教师巧妙地将学生的思维聚焦于学习的重点,教学梯形的特征,教师没有将自己的观念强加给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建构,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信息——一组对边平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猜想,在学生猜图形的过程中,将学生的思维聚焦到另一组对边上,从而强化了两种图形的特征与区别,这样的自主建构,学生不但对新知理解深刻,而且能够把新知层层深入地纳入学生原有的知识结构中。课后,罗老师在说课时说:“其实,说送给孩子一个图形,根本不算什么礼物,但孩子一定是在乎的,这是一个游戏,这是一个纪念,这是孩子乐于参与的动力。”
在难点的突破上,吴老师更是根据此年龄段学生几何思维的发展特点,把教学的难点定为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的关系上。想让学生一下子接受长方形也是平行四边行很难。在学生听到一个四边形有两组平行这个特征后,马上想到了平行四边形,而教师拿出的却是长方形,正是在这样的矛盾冲突中,学生的思维迸发火花,进而引导学生在争论中达成一致,让学生对平行四边形有了新的认识。同时让学生学会了思考,并在数学思考中获得了成功的快乐。
名师专家的课是灵动的,充满勃勃生机的,课堂的活跃,不是表面的热闹,而是学生思维的活跃。专家设计的开放的、具有探究价值得问题,给学生的思维提供了生长的空间。在引导学生操作与想像的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与推理能力,渗透了教学思想,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我想:什么样的课是一节好课,或许就是当教学结束时,无论是学生还是听课老师,大家都没有一丝倦怠,反而有种“意犹末尽”的感觉
通过这次学习和反思,我感觉我在教学理念上有了更新,在教学思想上有了新的认识,在教学方法上也有了提高,同时也让我找到了下一阶段奋斗的目标:要以这次学习为切入点,继续有计划的深入学习教学理论和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以专家为榜样,真心地尊重每一个孩子,发自内心的把孩子放在主体地位,用能温暖学生心灵的人格魅力,把我们的课堂变成孩子们快乐的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