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落实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weifengzhen发起了2019-07-25
0
回复
7
浏览

浅谈落实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实效性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杨鹏云

邮编:461000

电话:15836550356

摘要:《新课程标准》 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小组合作学习形式作为我们课堂改革的关键环节,越来越被教师所接受,所重视。这主要是因为“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给他们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合作学习中真正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和方法,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合作学习还存在只追求形式,而不问过程,不求效果等问题。那么在实际教学中,该如何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克服小组合作学习中流于形式的弊端,使小组合作学习活动真正取得实效昵?

关键词:合作学习;落实;实效性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师首先要具有新的学生观,要认识到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避免刻板单一的知识讲授和大量的习题练习。要利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传统的传递——接受式教学模式以传授系统知识、培养基本技能为目标,着眼点在于充分挖掘人的记忆力、推理能力以及间接经验在掌握知识方面的作用,目的是使学生快速有效地掌握更多的信息。这种课堂教学强调教师为中心,认为知识是从教师到学生的一种单向传递,非常重视教师的权威性。虽然能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接受大量的信息,但是学生对于接受的信息很难真正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合作学习模式是一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现学生之间优势互补的有效学习形式。是对现行的知识本位、教师中心和传授、灌输为主要特征的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民主、开放的教育环境中,动手操作、相互交流、相互启发、探索创新、经历知识的产生过程,变被动的接受间接经验为亲历直接经验,有利于形成积极的课堂氛围,实现学生之间信息沟通,互帮互学,互相启发,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行为目标的提升。变传统的“要我学”到现代的“我要学”。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合作能力、创造性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合作内容要有价值, 发散学生“思维”

合作学习的内容应根据学习的需要和学生的角度出发,所以对于合作学习的问题设计应也应该考虑是否有必要和具备开放性。比如在讲三角形的分类时,学生合作学习之前老师事先给学生设定好套路:“我是按角分类的,把三角形分为_____,______和______”。学生一看,一目了然,是要分成三类,而且是按照角来分的,合作学习就变成了形式主义,毫无讨论的意义。咋一看学生似乎都在积极参加,但是却失去了探索的必要,也没有真正的体现了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只是按照老师的设定在完成一项填空而已。这就涉及到合作内容的价值性或合作问题的设计不恰当。陶行知说过:“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思考,有了思考,才有解决问题的方法,才有找到独立思路的可能。”有了问题,才能激发学生思考的积极性,而设定好的思路只能让学生被动的、机械地“思考”。并不能获得解决问题带来的欣喜和成就感。如果老师能根据学生的认知特征设计让学生能够开放思维的问题,一定能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和维持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发散学生的思维,通过合作得出独特的答案,甚至产生有创造性的结果。

二、合作目标要明确,忌随意合作

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合作学习,应该是有目的、有意识地为了突出某个教学重点,或为了突破某一教学难点。而在实际课堂合作中,往往会出现合作并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的现象。例如在讲《长方体的认识》时,老师在引导学生说出手中的模型是长方体后,接着便说:“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研究长方体。”结果就发现学生很迷茫,不知道老师到底让大家做什么,这就是由于老师没有给学生制定一个具体的合作目标,学生的学习失去了前进的方向,合作学习也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合作学习中,老师还应该提高认识,对学生适时指导,忌两个极端。一是老师过分干预小组的合作学习过程,尤其是当某一组员的思维稍慢时,老师容易急躁,出现包办现象。二是过于放手,学生合作学习时,老师袖手旁观,不闻不问。这些都应该避免,在学生合作的过程中,教师应该积极巡视,认真观察、倾听、有的放矢的指导。

三、合理分组,分工明确

合作学习在实际操作中基本上以小组合作为主,成员基本按座位组成。出现分组简单,分工不明确现象。往往是前后桌同学之间合作讨论,这种情况下就容易出现可能某一个学习小组全是优秀生,某个小组全是学困生,思维得不到启发,合作学习得不到开展。这样的合作小组的组成太过简单不够科学。另外,小组成员没有合理分工也是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例如在讲解《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时,老师出示合作内容:试用三根纸条围三角形,并说说有什么发现?开始合作学习了,老师并没有明确组员的具体分工,就出现一个学习小组中,要么各围各的,没有合作的过程;要么一个人在围,其他的组员充当观众的角色,没有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到最后汇报结果时,出现无人汇报的情况,这就是合作无序、随意化,无法真正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 人人参与,关注差异

实际教学中的小组合作学习,学生的参与度特别是参与的均衡程度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在合作学习中,有可能一些优秀生出于小组荣誉考虑,会拒绝甚至排斥一些学困生,这时教师要做耐心细致的工作,激发组员相互帮助的学习动机。在学习过程中,也存在优秀生主导的现象,他们确实可以给予组内学困生很大的帮助。暂时来看有利于学生的学习,但是长此以往,在一定程度上会减少后进生在学习小组中的参与度。长时间被动的接受帮助,反而会失去参与小组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不利于学习。合作学习的目的是弥补课堂教学存在的学生吸收程度不一的问题,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学生能够将自己对于同一数学问题的不同理解和疑惑进行交流、探讨,从而找出更多的学习方法,提高教学效率和解决学生知识吸收理解水平差异的问题。所以,在小组合作交流之前一定要给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待学生对研究的问题形成初步认识之后,再进行合作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尽量鼓励学困生先说,再让其他同学进行补充。这样,让优秀生的才能得到施展,中等生的能力得到锻炼,后进生的学习得到帮助。各种水平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合作交流。这样合作学习过程能够落实实效性,人人参与,为学生自我成长的发展搭建平台,同时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动手能力,组织能力,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

五、发展学生的合作技能

倾听是一种平等而开放的交流。学会倾听是学生进行合作学习的最基本要求,也是合作学习的基本技能。学会倾听才能有一个好的合作学习环境。小组讨论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不要七嘴八舌,发言人说话时,其他人要专心倾听,积极思考,如有疑问可以提出质疑。教师应该及时给予表扬,以促进学生交流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倾听习惯。教师还要加强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使学生的表达更准确、完整。比如“我对他们的发言进行一下评价⋯⋯”,“我对第一位同学说的观点进行补充⋯⋯”等等。在课堂上,教师应及时表扬并鼓励学生,使学生愿意说、乐于说、敢于说,并且知道怎么说。此外,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融入团队,与团队一起奋斗,才能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团队精神,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的核心是协同合作,合作学习中,成员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会有明确的责任分工,不仅要积极主动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还要融入小组的整体工作,支持他人协同完成任务。在互相理解、配合、齐心协力完成任务的同时,成员的集体协作意识和交往能力同时得到提高。合作学习中个人竞争转化为小组竞争,学生的集体意识、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都能得以培养。就数学合作而言,有的学生擅长分析,有的擅长计算,有的擅长分配任务。所以,为达到合作学习的目标,教师在学生的合作学习中,应教导学生学会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让学生在合作中实现共赢。

六、及时、科学的评价

小学生对自己还不够自信,对于教师的评价看得很重,因此教师在给学生的讨论过程和结果给予评语时应尽量多地突出他们的进步与成长。对于错误和不足也不能不关注,而应该以一种较为温和、委婉的方式提出来,让学生易于接受并慢慢改正。同时,及时的表扬和鼓励,能让学生充分体验到小组合作学习所带来的成就感与愉悦心情,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自信心,为小组合作注入活力。同时教师也要教导学生学会用正确的心态看待每一次的学习体验过程,不要因为某一次不理想的学习评价而对真实的行为表现进行过分的否定,这不但会影响到今后合作学习的质量,也会对教师的教学评价造成一定的干扰。

总之,培养小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既是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小学数学教学,还在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小学数学教师要及时转变教学观念,加强分析、综合、类比方法的训练,开展合作学习教学,注重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思考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获得相关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为以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一版。

2.仵锋.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组织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J].教育科研论坛,2010(03).

发表回复
你还没有登录,请先 登录或 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