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数学课程资源实现高效课堂
许昌市古槐街小学 韦凤针
邮政编码:461000 电话:13693746295
[内容提要]: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提供大量直观图形,验证图形猜想,为课堂注入活力,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
[关键词]
数学教学 课程资源 高效课堂
正文
课程改革需要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支撑课程改革。教科书是素材性的课程资源。但它又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所以,要摈弃教科书是唯一课程资源的认识。如何有效地使用各类课程资源呢?教师要做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自主整合”,即将教科书的课程资源和其他课程资源有机地组合起来,为教学服务,“整合”不是“拼合”,而是有机地“结合”。现阶段,主要体现在多媒体等信息技术的使用上。可以肯定,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小学数学教学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将会发挥巨大的作用。本文将结合我校的创维一体机使用情况谈一下,信息技术如何与数学课程资源的整合,以实现高效课堂。
一、巧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创设情景、激发学生情趣的最佳途径,是再现课堂生命活力的有效办法。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兴奋点,为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提供了条件。设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的,课堂上老师应设置形象的场景、活动,激起学生的情绪、情感以及丰富的想象。
1、创设趣味性的问题情境,在“趣”中“问”。
针对小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强等特点,在新课导入时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新颖、别致、妙趣横生、可行、开放的问题情境,运用好现代教学技术,通过色彩、画面、音频等教学形式唤起学生的问题欲望,迫使学生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2、创设含有生活性的问题情境,在“困”中“问”。
学习即生活,生活即学习,知识来源于生活并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教学中老师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以便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和已有的知识学习新知识,感受生活周围处处有数学。
3、创设带有障碍性的问题情境,在“徘”中“问”。
学习数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人之矛盾运动的过程,新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已学知识的不断扩展、提升,教师要准确把握学生认知冲突的临界点创设障碍,设置悬念来诱发学生想揭露秘密的好奇心,产生探究问题的欲望。
4、创设含有活动性的问题情境,在“动”中“问”。
游戏是最接近学生天性的活动,在激活学生思维上最能起到鳗鱼效应。开展游戏性活动是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一种良好形式,虽然数学以规范化、结论化,静态的形式在书本上呈现,但它蕴含着深刻的思维和丰富的内涵,小学生学起来还是有一定的难度,这时教师通过创设趣味的活动,将简单、静止、抽象的学习材料变得丰富、生动、具体,让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体验领悟新知。
5、巧设曲问情境,让思维“蛇形”,在“曲”中“问”。
有人说:“问的直则笨,问的曲则巧”,完全循着知识的情节设计提问从某种角度看这是直问。如果老师所讲的内容不做单刀直入,直截了当的设计,而是另辟蹊径,绕道迂回从而取得答案,问在此而意在彼,这便是曲问。提的曲才能使学生感到惊奇,才会激起心海的波澜,才能激起活跃的、复杂的思维。
二、巧用信息技术提供大量直观图形,丰富了课程资源,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提高课堂实效。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的灵魂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直观的形象思维阶段,需要大量具体的感性经验和丰富直观的素材来支持。因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素材,扩大其空间形象视野,借助美妙形象的直观诱导,使学生去探索、去研究、去发现。而信息技术与数学课整合,极大地丰富了数学课程资源,使课程资源不再是单一的书籍、教材,扩大了课程资源范围,加大了课堂密度,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范围。大量直观图像信息的融入,多刺激了学生的感官,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提高了课堂效率。
1、利用一体机白板功能中的图片功能画出数学教学中常用的几何图形如:直线、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五边形、圆、椭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通过这些功能画出的图形很准确,很规范,避免了以前在黑板上用三角板和直尺绘图的不准确和不规范。让学生更加准确的观察这些几何直观图形,研究它们的特性。
例如:在教学五年级三角形面积时,用我们创设的情景引出三角形,再让学生回忆一下对三角形有哪些认识,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以利用一体机白板功能画出一个三角形以复习三角形的特征,再分别画出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以复习三角形的分类,最后让学生上讲台用一体机白板功能中辅助工具中自带的直角三角板和直尺画出这三角形的高,以复习三角形的高。
2、利用一体机辅助工具功能,利用三角板,直尺,圆规,量角器等工具画出相应的几何图形。
例如:在教学角的分类时,我们可以上学生上讲台用一体机白板功能中辅助工具中自带的直角三角板或直尺画出自己喜欢的角,画完之后可以让学生对这些角进行分类,不像以前我们用PPT事先做好一些角让学生分类,演示时只能按照预定的程序进行演示,对于课堂上生成的随机性的东西,我们没办法处理。而用白板软件我们就可让学生把这些角想怎么分就怎么分,最终再根据分类情况进行讲解。
在教学角的度量时,我们可以一体机白板功能中辅助工具中自带的直角三角板或直尺画出一些角,当然也可以用辅助工具中自带的量角器画出精准度数的角,画好之后用一体机白板功能辅助工具中自带的量角器量出度数,通过教师的演示之后,可以让学生上讲台也亲自量量,既让学生理解了角的测量方法又增加了上课的趣味性。
在教学圆的认识和面积时我们可以用一体机白板功能辅助工具中的圆规画出圆,同时画出半径,避免了用传统的圆规在黑板上画圆容易滑动的情况,也避免了不用圆规画圆的不规范的情况出现。
3、利用一体机PPT功能、在PPT课件中插入相应的几何图片。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六边形、五边形、圆、椭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等图形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借助ppt课件向学生展示一些生活中的这些图形的相关图片,拓展学生的空间视野,用这样强烈的感官刺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丰富学生的直观感知。
三、巧用信息技术验证图形猜想,为课堂注入活力,提高课堂实效。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能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方法获得数学猜想,并进一步给出证明或举出反例。但在实际教学中,往往会出现:根本无法动手操作或者对猜想的结果存在争议,不能确定。作为教师往往就用口述的方式让学生去想象,或者直接告诉学生正确的结果。这样脱离了实际经验和直观感受的数学教学,往往使学生感到数学知识抽象、枯燥、接受不了,失去对数学的兴趣,更谈不提高课堂效率。
1、利用一体机ppt强大的动画处理功能,展示教学过程中无法动手操作或者对猜想的结果存在争议。
例如:在教学长方形面积时、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往往给学生准备一个长方形纸和一些边长是1cm的小正方形纸,让学生用摆小正方形的方法数出正方形方块的数量,最终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进而通过观察发现长方形的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终推导出了长方形的面积公式。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摆的时候小正方形总是会动,操作起来不是很方便,同时学生在汇报展示时也不方便。因此,我们可以通过ppt图片和动画功能,实现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观察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的关系,最终推到出长方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时,我们通过ppt动画形式展示平行四边形沿高剪开的过程和拼成长方形的过程,让同学们观察长方形的长与平行四边形底的关系,长方形宽与平行四边形高的关系,最终推到出来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
在教学三角形面积时、我们通过ppt动画形式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同学们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三角形的底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高与三角形高的关系,最终推到出来三角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梯形面积时,我们通过ppt动画形式展示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的过程,让同学们观察拼成的平行四边形的底和梯形的上底下底的关系,平行四边形高与梯形高的关系,最终推到出来梯形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组合图形面积时,我们通常情况下用ppt先给同学们出示一个组合图形,让学生说怎么分割或怎么补,然后老师用ppt把几种方法展示出来,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课堂上生成的同时我们如法处理,另外学生的回答可能不会按老师的顺序说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根据一体机白板功能,在白板上画好一个组合图形,然后用拖动复制功能多复制几个,让学生根据自己的设想到讲台上用手写笔画出自己的分法。这样就很好的处理课堂上生成的东西。
在教学立体图形表面积时,我们通常情况下会让学生准备一个这些立体图形的纸盒,上课时会让学生用剪刀把这些图形剪开来观察这些立体图形的表面积。这样存在的问题是,很多学生找的纸盒不容易剪开,还有的剪开后效果不好不容易观察。因此我们可以通过ppt强大的动画功能,通过动画展示这些立体图形展开的过程,让后让学生观察展开后的图形,最终总结出来这些图形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利用一体机白板功能,实现图形的移动与变化。
在教学图形的平移时,可以用白板功能页面功能插入方格图片页,然后再用图片功能画出相应的图形,再然后可以用拖动功能实现图片的移动。移动后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同时可以通过数方格判断移动了几格。另外也可以告诉学生向什么方向移动几格让学生来电脑上操作一下,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增加了趣味性。
在教学图形旋转时,可以用白板功能页面功能插入方格图片页,然后再用图片功能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用旋转功能实现图形的的360度旋转,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图形的对称时,先用白板功能中图片功能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用白板功能中镜像功能实现对称,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形状、大小没有发生变化,只是位置发生了变化。
在教学图形的放大与缩小时,先用白板功能中图片功能画出相应的图形,然后用白板功能中放大与缩小功能实现图形的放大与缩小,让学生观察图片的变化情况。通过观察发现形状没发生变化、大小发生了变化。
总之在小学数学中有很多内容都可以借助一体机的白板功能和ppt功能来验证学生的图形猜想,丰富学生的直观体验,从而实现高效课堂。
四、巧用信息技术模拟问题情境,为学生探索发展搭建桥梁,提高课堂实效。
新课标强调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和数学思想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那么学生能否通过构造图形,有效的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进而用抽象的图形来化简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是重中之重。只有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效率。
例如:教学植树问题时,创设了让学生自己动脑进行植树的情景,利用电子白板插入树木与道路的图片,让学生通过拖动演示进行植树,通过观察,发现植树问题中“两端都栽、只栽一端、两端都不栽”的三种情况,最终总结出解决植树问题的方法。
在教学三年级画线段图时,先出示例题:公园里杨树有3棵,柳树的棵树是杨树的4倍,求柳树有多少棵?利用ppt图片展示出杨树柳树的棵树,然后让学生用准备的学具(圆片、三角形等)代替杨树和柳树,摆出杨树与柳树的棵树,最后用长方形纸条代替圆片与三角形,最后在把长方形纸条用线段代替就变成了线段图。
在教学五年级行程问题时,实践证明,面对这个问题很多学生茫然无措。然而,在教学中,我们如果能利用计算机模拟这一问题情境,让学生体验、观察、思考,再进一步将情境中的车抽象成点,路程抽象成线段,进行演示。这样学生就能很清晰的将整个运动过程在脑子中再现出来,结合自己对整体的把握画出直观图形,从而找到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巧用信息技术实现动静交替,提高课堂实效。
动态数学问题是指因图形的运动变化使问题的结论改变或保持不变的数学问题,具有信息容量大、综合性强、难度大等特点。可以说大部分学生对于此类问题望而生畏,甚至直接放弃。那么如何使学生掌握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呢?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教学中能使他们多经历物体与图形的运动变化过程,能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动静交互,化动为静。信息技术无疑是最好的载体,利用Flash动画播放图形的运动过程,并将整个运动过程中不同阶段的静态图形抽象出来,使学生观察,分类,然后再将静态图形还原到动态过程中,使学生关注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最终达到对应转换。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会感到不是在解数学题,而是在做研究,兴致盎然,因此我们的课堂效率也会很高。
例如:在教学圆锥体积时,教师可以先通过用一个圆锥形容器往和它同底等高的圆柱形容器里倒水实验,发现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但是由于往圆锥形容器里灌水时水不可能灌完全满,也有可能倒水时水会洒,这就导致最后倒入圆柱形容器中水不满,学生会误认为圆锥的体积不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ppt的动画功能做出相应的动画实验,课堂上通过演示让学生理解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最终推到出来圆锥的体积公式。
在教学圆的面积时,我们通常用一个圆形纸片把它平均分成若干等分然后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但是操作起来非常的麻烦,可能用一节课也不会有什么效果,很多老师也不让学生亲自去做,用事先准备好教具演示让学生看,但是分成的份数数量有限,拼成的效果不明显。因此我们通过ppt强大的动画功能做出相应的课件来进行演示效果就明显多了,学生很清楚的看到圆的面积与长方形的面积进而发现圆的面积与半径的关系,最终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
在教学圆的周长时,我们通常情况下让学生自己制作一个圆,然后用绕绳法或滚动法测量圆的周长,操作时学生不容易控制,测量相当困难,因此我们可以通过ppt动画功能实现滚动和绕绳,最终测量出圆的周长。
总之,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信息技术的作用,使它和传统的数学课程有机地整合起来,让课堂激情飞扬,让学生心灵激荡、以实现课堂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