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读书心得
许昌市大同街小学 李敏
一次偶然的机会,从书店里看到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一书,带着兴奋与疑问买了这本书。拿到这本书以后,我的第一想法便是:这本书里会写些什么?看了许多数学方面有关课堂教学的论文或是教案什么的,也看了一些伟人的著作,也许是自己的孤陋寡闻,却没有看到过有关哪位小学数学教师所写的非专业性理论类的书籍。我迫不及待地打开,第一页目录就给了我很深的触动。通过目录,它很直接地给了我今后要学习的方向。比如,1.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教师——我想对自己说不要整体板着脸对学生;2.走进孩子的心灵——不要只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还要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变化;3.给孩子重新跃起的机会——关注后进生,让他们有成功的体验,等等,看了目录给我指明方向的同时,也给了让我有当头棒喝的感觉,回想自己这一年来的教学,内心很惭愧。
这本书,主要分成四部分来写。第一部分主要是吴正宪老师自述自己多年来在数学教学改革路上的探索以及如何成为名师的历程。第二部分主要是给予读者一个方向,告诉数学老师怎样为学生提供优质的数学教育,“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吴老师的教学典型实录与点评,让课堂教学真正充满活力。最后一部分是介绍一些教师和学生对吴正宪老师的评价,形象生动地描绘出了他们眼中的吴老师。
一页一页地看着这本书,吴老师所写的字里行间里书写着成长中的点点滴滴,显示着吴老师那独特的智慧,这不仅是一本记录吴老师教育教学成长历程的记录,还是关于数学教学的精彩例题集锦,读起来是那样地亲切,想起来是那样地有趣,又感觉是那样地实用。
暑假期间,我再次拜读了《吴正宪与小学数学》这本书,对吴老师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她的成长之路告诉我,一位教师只有不断研究、不断探索,树立终身学习的信念,才能在教学中博览众采,有所成就。没有钻研、没有进取是不可能有所作为的。
吴老师首先钻研教材改革,建立了完整的数学知识结构,整合成六大知识体系:面积教学一条龙;体积教学一条龙;分数四则计算一条龙;分数百分数应用题一条龙;数的整除一条龙;正反比例一条龙。这“六条龙”的形成给了我很大的触动,说明吴老师是真正在研究数学,对整套数学教学内容不但有整体的认识,而且对每一部分都做了分类,形成六大体系。她的教学改革试验给课堂教学带来了勃勃生机,学生的思维能力有了明显提高。
正因为看了这本书,我对她的课堂教学有了期待。希望有机会能够真正聆听她的现场教学。不过,我通过网络,我也认真观看了吴正宪的课。她的老师的课堂是充满激情的,实实在在的,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本来枯燥乏味的数学知识,通过吴老师的讲授变得妙趣横生,简直是一种“艺术的享受”。而这一切都是从读懂学生、走进孩子心灵开始的。正如她所说,首先教师要做一个充满爱心,富有人情味的老师,能够学生做朋友,被学生喜爱。其次教师要努力研究教材教法、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体验数学有趣,发现数学神奇,感受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学会学习数学,在学习中学会创造也是不可缺少的一步。说到这一方面,让我想起了招考备考时,有这么一个知识,通常一名教师成长会经历三个阶段:一、关注生存阶段,二、关注情境阶段,三、关注学生阶段。作为新老师的我,可能更多的还处第一阶段,也就是作为教师的起始阶段,即关注学生是否喜欢我,学生是否会听我上的课,总之,关注的主体更多的是自己,关注我自己是否能在这个班级“生存”下来。通过一年来的学习和工作,现在我渐渐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提高教学工作质量上,努力让自己走入教师成长的第二阶段,乃至进入第三阶段,关注学生。
我想,作为教师,没有对事业执著的爱,没有对学生真诚的情,是不会取得成功的教学。用吴正宪老师的话来说,教师走进教室就像演员走进摄影棚,立刻进入角色,用自己的满腔热情和对学生的关心,对知识的酷爱,对事业的追求以及对工作的责任感,去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使师生的情感产生共鸣,从而使之更好地接受教育。
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在备课时,精心设计,细心雕琢;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站在三尺讲台上引领学生泛舟学海,寻觅知识宝藏;只有热爱教育的人,才可以发掘学生的优点,让学生树立成功的信心。
数学的美是隐含的美,是不会自发地起作用的,这就需要教师努力地挖掘它的美------而吴老师就是这数学美的一位挖掘者,是一位用自己的一生,用自己的学习、实践、思考去创造数学美的人,让学生享受数学美极了,让学生把数学变得容易,体验数学挺有趣,发现数学真神奇。
吴老师从十六岁起就开始参加工作,正如吴老师在文中所言:“当我的一只脚刚刚踏进青春的门槛,另一只脚还流连于在做学生的纯真时,就已经开始承担起成人的重任,小小年纪的我多么希望能在求学的征途上继续学习深造,汲取营养,然而,儿时,上大学、当科学家的美梦被无情的现实击碎了”。吴老师的话,使我不禁想起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自己,尤其是去年在五年级教学依始,那时在面对学生时,自己想着的是:我好想当学生,学生时代是多么地幸福的。如果在三十五年前,吴老师的工作仅限于此的话,想必如今她也不会成为国家级的名师。吴老师总是在繁忙工作之余还坚持着不断地学习。吴老师是这样想的:“每个人的情况不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对别人的方法和经验,有所取舍,有所发挥,有所创新。就像蜜蜂采百花酿蜜一们,要善于汲取百家之长。” 吴老师不仅大量阅读教育杂志还读有关教育的其它书
籍:如《实践论》《智能与测量》《学习与教育心理学》、林崇德的《智力发展与数学学习》,巴班斯基的《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问答》《中国通史》等。吴老师不仅从书本中学习,还提出拜名师、向身边的教师学习,特别是年轻教师学习,甚至还包括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这样,才能不拒细流,海纳百川。在此,特别感谢我的师父英姿老师的教导,让我在教学上学到了很多。
书中有这么一句话,让我久久萦绕于心,怎样才能在教学中产生“源源不断地泉水”?现在想来,在吴老师那里其实早就有了答案:只有具备终身学习愿望与行动,才有可能向学生提供源源不断的泉水。
从书中使我感受颇深的还有吴老师对自己约法三章:要敢于吃别人不愿吃的苦,要乐于花别人不愿花的时间,要敢于下别人不愿下的苦工。在较短的时间内就攻下了第一关——教材关。然后开始有计划地学习教育科学理论。白天听讲座,晚上记心得。还学习了各种教育理论,写下了几十万字的学习笔记。不论工作多忙,吴老师年年有目标,月月有计划,周周有安排。吴老师的成长历程也告诉我们,要成为一个优秀教师,不能只满足课堂教学技能技巧的提高,不能只做一辈子教书匠,善于学习,才能成为学者型、专家型的教师。
“和学生一起走进数学乐园”是我最喜欢的一章。“让学生喜欢我”、“让学生喜欢数学”、“学生学会学习数学”、“让学生养成学习的好习惯”,这些不正是我苦苦追寻的教育理想吗?不是对我们常说的让学生“乐学”、“善学”、“会学”的最好诠释吗?吴老师的这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就若一股春风吹亮了我迷茫的双眼,又若一剂强心针给我的教学注入了新的动力,让我找到了自己和名师的差距,也让我找到了自己奋斗的目标!
拜读完这本书,让我深深的体会到,一个成功的优秀教师真是要有“人格做背景”,要有高尚的师德、锐意改革的敬业精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严谨治学的工作作风、 广博深厚的教学功底。掩卷而思,我想对自己说,也想对教师说:请为学习的脚步搭台,请你利用环境、把握机遇,向专家学习、向同行学习、向学生学习、向书本学习,因为是它让你战胜自我,超越别人。
有付出就一定会有收获,吴老师不正是我们好的教本吗?努力!做一个让学生喜欢的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