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是数学的核心,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是数学教育的重要目标,学习数学离不开解题,“问题是数学的心脏”表达了问题在数学学科中的重要价值。新课标对解决问题指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理解问题,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发展应用意识,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新课标的提出是顺应现代教育的发展潮流,适应少年儿童成长的需求。但是教改至今,我发现这样一个问题:我们的应用题占用大量的教学时间,却还成为学生学习成绩分化的主要内容。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如何在课改新理念的指引下,把学生从被动地接受中解放出来,教给他们自行获取数学知识的方法,从而获得终身受用的可持续学习的解题本领和能力呢?
一、学会阅读,理解题意
数学家笛卡儿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他还形象地比喻说:“没有正确的方法,即使有眼睛的博学者,也会象瞎子一样盲目地摸索。”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教师要教会学生审题--读懂题目,弄清题意。数学语言比较简练,逻辑性强,对于小学生来说,要读懂应用题,弄清题意,确实不易。不少教师追求课堂教学效率,对阅读题目的本质缺乏认识,往往会对阅读(读题)教学忽略而过,课堂上以自己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造成急功近利的短视。因此,为了让学生学会审题,我们要教给学生学会探究性阅读。
1、激发兴趣,引起需求。
学生拿到题目的时候,教师要巧妙地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如:“这道题你能解决吗?想不想知道该怎么解决?谁能从题目中获取最多的信息?”等之类的诱导性语言,唤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以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读题。
2、初读感知,探究中了解题意。
学生独立认真地阅读题目,读通题目,画出要求的问题,找出已知条件。然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我读懂了什么?不懂什么?再请小组派代表说说自己的阅读收获及不懂的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归纳,引导学生精读领悟。
3、精读领悟,弄清题意。
从教学经验来看,低年级学生解决应用题的第一障碍是会读其字,不解其意。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熟读题目,找出重点词句说说、读读、议议并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意思,或采用转译的方法进行理解。如:一个足球50元,一个排球40元,一个篮球60元;(1)篮球比足球贵多少钱?(2)排球比篮球便宜多少钱?“贵、便宜”这两个词学生较难理解。因此要求学生多读几遍后,采用换词法读读后交流、比较体会。如:把“贵”换成“多”,把“便宜”换成“少”再读,小组讨论、比较题意是否改变。接着用更具体的数学语言60比50多多少?40比60少多少?表示出来,最后转译为数学算式,这道题就解决了。
二、精心创设数学问题情境
发现和探索是儿童在精神世界中的一种特别强烈的需要,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成功的“问题解决”教学要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教师、学生、教学方法等。而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要数问题情境的创设了。因为适宜的问题情境能唤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启发学生进行积极的思考、探索,学生在学习情境尤其是在问题情境中具有强烈的解题心向,而这恰恰为学生的问题解决提供了动力保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对学生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至关重要。
例如我教了“两步计算应用题”后,在教室里面布置了一个简易超市,标上“牙膏2支8元,圆珠笔3支15元,铅笔盒4个32元,”问:老师想买7支圆珠笔可只带了48元,你们说老师带的钱够吗?此时,学生的学习欲望大增,学习兴趣高涨。通过这样的活动,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点,更重要的是问题解决的过程使学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使他们体验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掌握了技能,激发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
低年级的学生,天性好奇,好动,又爱表现。注意力很不稳定,对感兴趣的事物注意力较易集中,但时间不长。他们的思维以形象思维占主导地位,直观生动的形象容易引起他们的兴趣。教学中如果能借助信息技术,图文结合,把问题的情境再现出来,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理解题目。
三、借助图解法,理清思路
一般地说小学生的思维是由于遇到问题而产生的。但遇到问题时,他们往往不会想或者想不清楚,思维杂乱无章。因此要使学生学会思维,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借助某些手段和方法进行有序地思考问题的习惯。利用画图的方法思考问题符合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通过画图可使较复杂的数量关系直观地反映在图上,对题目中的各个条件、问题建立起清晰的表象。
例如我让学生解答这样一道问题:在一个正方形池塘的四周种树,每边都种有20棵,并且四个顶点都种有一棵树,池塘四周共种树多少棵?很多同学都做出这样的答案:20×4 =80(棵)。这时我就引导学生画出每边种4棵或5棵情况的示意图,来归纳总结规律。从示意图上可以看出,每边种4棵,一共要种12棵而不是4×4=16(棵),每边种5棵是16棵,而不是5×4 = 20棵。为什么不论每边种4棵或5棵,都是比原来设想的少4棵呢?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示意图,发现原来解答的错误在于把四个顶点上的4棵树计算了2次,所以都多算了4棵,正确的解答方法应该把重复计算的4棵减去。所以正确答案应是:20×4 – 4 = 76(棵)。这样就把文字应用题转化成图形应用题,学生“按图索骥”就能寻找到解答应用题的方法。
四、立足生活,拓展延伸
陶行知先生说过:“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解决着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教学中我们可以开放教学,建立大课堂教学观,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题材,鼓励学生去经历、发现、提出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把数学学习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做一个生活的有心人,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去学数学、做数学。例如:教学“利息、利率”这一内容时,我安排了以下作业,让学生自己去探究,自己去完成:(1)做自己的小会计。自己到银行去了解利率,然后把自己的零用钱存起来,想一想怎样存最合算?(2)帮家庭理财。了解家里的存款情况,算一算利息是多少?到期后能取回多少元?根据家庭的实际情况,和爸爸妈妈一起理财。这一系列实践活动,拉近了知识与生活的距离,加深了学生对利息的理解,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了一种探索的科学态度,让学生获得一种探索的体验。生活中的教材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只要老师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对现实生活提出数学问题,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把他们培养成一个有数学头脑的人,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要善于鼓励引导学生去发现学习,更多地关注社会,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问题。